碑帖行情冷暖无常
碑帖行情冷暖无常
碑帖行情冷暖无常
如果在收藏圈内问:古代什么藏品最受社会推崇?很多人会说是碑帖。反之,如今什么藏品最为市场冷落呢?可能很多人还会说碑帖。的确,碑帖的收藏和市场就是存在这样的反差,甚至有藏家戏称之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过在近年的拍卖市场上,碑帖却又出现了新的行情,中国嘉德、北京华辰、上海国拍等举办的拍卖会上,碑帖受到了藏家的关注,其中不乏高价拍品,如《戏鱼堂法帖》以82.5万元成交,《清拓三希堂法帖》以16.5万元成交。对此一些人士指出,这种良好的成交势头应该不会是昙花一现,它为今后碑帖重新打开市场局面奠定了基础。
碑帖历来是被看作最能体现收藏者文化修养的高品位“雅藏”,而且碑帖善本往往要比书画的价格高。上世纪30年代,国内某著名文物鉴赏家为一册宋拓《九成宫碑》卖掉了一幅沈周《吴江图卷》和一幅文征明的《云山图》。当时碑帖与书画的价格之比,由此可见一斑。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艺术品收藏热,碑帖作为传统的收藏门类,一开始就亮相拍卖台。当时业内对碑帖期望很高,期望它能在收藏热中“再现辉煌”。1994年,中国嘉德、北京翰海都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在首场拍卖中推出。以当年这两家公司推出的一批碑帖为例,宋拓《星凤楼帖》12册,估价70万至80万元;宋拓《麓山寺碑》1册估价34万至36万;清拓《好太王碑》34万至32万元;清拓《龙门四品》1册估价10万至12万元。可见,拍卖公司的定价尺度仍沿袭古代的思维定式,碑帖估价总体水平高于书画,结果大多铩羽而归,不为市场接受。
其后碑帖一直作为古籍善本拍卖中的一个小项,低调运行没有形成气候。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从海外购回4册宋拓《淳化阁帖》,给了沉闷的碑帖市场一针强心剂,一些原先已放弃碑帖项目的拍卖公司又开始重操旧业。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不宜作为市场参照。如中国嘉德公司在2003年秋拍推出一部宋拓《泉帖》,此本为最早的《淳化阁帖》的摹刻本之一,出自名家旧藏,且未足本,可以说估价110万元至120万元也不算高,但结果还是流拍。
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上海敬华等国内著名拍卖公司为培育碑帖收藏市场,近几年来做了大量的努力。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上,还专设了碑帖法书专场,但成果不很明显,成交率仅50%,成交额为213万元。上海敬华2005秋拍推出碑帖63件,仅成交25件,成交率36%,且大多在数千元的低价位成交。在现今的艺术品市场上,碑帖的拍卖结果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不过也应该承认,同以往相比,却是一个飞跃。
市场专业人士认为,如今碑帖收藏还是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温不火,价格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上。真正够年份的宋代拓本,单册可拍到10万元上下,明拓也要数万元,但很难见到。清嘉道以前的拓本,价格一般在数千元,如经过名家收藏的名碑、名帖,即使是清拓也可达万元以上。特别珍贵的碑帖,只要一出现,就会受到收藏机构和大藏家的追捧。
2004年上海崇源春拍上,一部题名宋拓的《戏鱼堂帖》10卷,虽年代应在清初上下,但因此帖的宋拓本久佚,结果其以50万元起拍,93.5万元成交。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会上,一册有王文治、吴荣光、费念慈、顾纯等人题签、题跋,钤有“晋府书画之印”的宋拓《淳化阁帖》第6卷,此卷与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淳化阁帖》同为枣木原刻,纸墨拓法也相同,只是在时间上稍迟了数十年,估价75万至90万元,结果拍出396万元,创下国内碑帖单册拍卖最高价,反映出市场对珍贵善本的追求。
虽然目前碑帖市场的行情总体还比较低迷,但碑帖作为富含传统文化精华的收藏门类,它的艺术价值是永恒的,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持续走强和国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相信碑帖收藏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