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洒蓝釉碗
康熙洒蓝釉碗
康熙洒蓝釉碗
康熙洒蓝釉碗,高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5.2厘米。器型端庄,足脊呈泥鳅背状可见旋纹。露胎处细洁润白似“糯米胎”。内施白釉闪青,外吹喷洒蓝,釉色莹润。壁厚墩实,手感沉重。碗底至口沿渐薄,口端不圆稍微翘棱。足内施白釉,侧视显见水波纹。底署青花双栏圈款。
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犹如洒落的水滴,故称“洒蓝”。创烧于明宣德景德镇窑,其施釉工艺是在烧成的白釉瓷胎上,用竹管蘸以钴为发色剂吹施。《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但是宣德年间雪花蓝非常少见,至清代康熙时期有显著发展。《南窑笔记》称洒蓝为“吹青”。民间依据蓝釉表面形貌,又有“鱼子蓝”之说。
此碗型制规整,古朴雅拙。造型为《康熙器型示意图七》之八的墩式碗。同时,圈足虽有旋痕,看上去表面粗糙,用手抚摸感觉润滑。口端不慎一线残磕剥釉露“齿”,“却不见有冲,可见康瓷因质地坚硬而十分耐冲击。这也可以作为瓷器鉴定的间接依据。”
釉汁凝厚晶莹,蓝白斑交融,仿佛雪花飘落隐露在蓝釉之中。上海著名鉴藏家高阿申先生在实鉴光绪洒蓝釉碗时指出:“该碗之蓝、白釉过于细微,致白于蓝的反差几乎不见,比起当朝民窑的雪花蓝品种有很大落差。”尤其是对康熙洒蓝釉双耳盖碗的鉴评:“蓝釉中满布浅淡如溶雪的白色斑点,色调含蓄文静。”笔者认为和此碗雪花蓝釉色极为相似。
不仅如此,按高阿申先生指教:“把识瓷焦点对准于古瓷的一些本质问题上,尤其是那些不易仿作的细微之处。”参照此碗“侧视底胎釉面可见一圈圈浅显的波纹,很像石块投入水面后所形成的扩散状水波浪圈,此为清三代瓷器底部较常见的釉面特点”和“锯齿痕在清三代单色釉器上应该是共有的”独特精准鉴断都十分吻合。
所以,这件洒蓝釉碗,从造型胎釉各方面,均显示出康瓷的风貌特征,据此当鉴为:康熙洒蓝釉碗。素美文雅“诱色”迷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魏廷俊)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