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到过德国的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抬头所见,满目都是高低不一的教堂。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有的直插云天,有的古朴厚重,真是千姿百态,形态
各异。尤其是天主教所在的以慕尼黑为中心的巴伐利亚地区,更是教堂林立,星罗棋布,分布在这个州的各个角落。它们犹如点缀在巴伐利亚天空的群星,将天空打扮的熠熠生辉。这儿是典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景区,我们今天前往上巴伐利亚的普法芬温克尔,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尽管艺术风格相同或类似,但众多的教区教堂、修道院教堂和圣地教堂的装饰却各有特色,人们常为同一个时期内有着如此众多的丰富创作而赞叹不已。
当时位于神圣罗马帝国南部的这些地区,除了规模宏大的教堂之外,还建有数不胜数的私人祈祷室和小教堂。它们或是耸立于路边、或是建于街道旁,但也有位于草地或森林中央的,专供干活的人们或路过的游人祈祷或做礼拜之用。这些教堂规模虽小,但也装饰得华美无比,颇具艺术水准。当然也有装饰简单实用的,里面只有一些民间工艺品,有圣像、十字架、圣母玛丽亚和其他一些圣徒雕塑。
野外大自然中的众多小教堂,与许多用来做简短祈祷的路边十字架,以及数不胜数的桥梁圣徒和用以装饰桥梁、路口、街道或广场的圣徒雕像,构成了融自然和艺术为一体的巴洛克景观。这些雕像有于1729年被尊为圣徒的桥梁和河流守护神圣约翰内斯·内波穆克,矗立在城市中心广场和市场上的马利亚井和马利亚立柱。其中颇负盛名的有慕尼黑马利亚广场上的马利亚圆柱,维也纳的三圣合一雕像(鼠疫灾难纪念碑)和矗立着众多巴洛克雕像的维尔茨堡老桥等等。
|
天主教会尤其重视教堂的装饰。在他们看来,教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神圣场所,是专门为上帝所建的宫殿。出于对上帝的赞美,人们应该为它建造最漂亮、最昂贵的华丽居所。同时,教堂也是信徒与上帝、圣徒和天使共为一体的活动空间。一般说来,教堂内的布置,带有神学所规定的表达方式的深刻印记,也就是说,教堂是个神化了的场所。这儿布置着众多的金色天使、漂亮的石膏花饰、五彩缤纷的大型湿壁画、栩栩如生的画像和圣徒雕像,构建起了一个世俗间的天国,一个有着一流艺术品的五彩洒金、美不胜收的上帝之家。教堂内的这些装饰,构成了崇拜物,是要给信徒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他们心存感激地景仰上帝,在心底里充满虔诚。此时,朗读圣经的章节,传递上帝的话语,已变得无足轻重,使用崇拜物和艺术这一切手段,成为理解上帝话语的重要方法。
这个时期新建或改建的教堂,几乎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巴洛克的教堂建筑艺术,主要是以罗马的建筑物为榜样,所以说,意大利的样板和构思主宰了这儿的教堂建筑。不仅在风格上是依葫芦画瓢,而且建造者大多来自意大利。从有“德国的罗马”之称的萨尔茨堡到帕骚和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广大地区,17世纪是意大利的艺术家在唱主角。就风格而言,是采用了“柱廊序列、立面系列、中厅顶和钟型屋顶等想法,用叶状装饰花纹的‘罗马式卷叶凸雕’湿壁画和圣坛工艺作为教堂立体空间的因素”。在这段时间里,新建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有艾布林附近的豪斯施泰特、巴伐利亚的上阿默尔高、加米施和米腾瓦尔德、高级教区弗莱辛,以及蒂罗尔格岑斯的彼得和保罗教堂。还有更多的教区教堂改建成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与以往的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外形上,巴洛克教堂突出中央部位,两旁的塔楼和主建筑前的门厅、立柱气势恢宏,教堂上方的线条呈曲线,显得姿态万千。在内部,人们放弃了长方形教堂里的厢堂,整个大厅里没有一根立柱,整体感更为明显。另外,巴洛克教堂的采光很好,因为人们加高了祭坛上方的钟型屋顶,上面的玻璃窗可以让更多的光照射进来,周边大小不等的窗户也增加了室内的亮度。富丽堂皇的装饰、华丽的形式,这些都体现了天主教会的宗旨,即要把失去的教徒拉回来,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诉诸他们的感性而非理智,通过眼花缭乱的形式在情感上征服他们。
天主教的教堂建成时,一般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从4世纪开始,教会就习惯于在圣坛的下方保存圣徒的遗骨。不仅是圣坛,整幢建筑都要祝圣。由主教主持的这个隆重的落成典礼,用喷洒圣水来象征性地净化教堂和布道高台;用洒过圣水的灰,在教堂的地上以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十字,表示已在形式上接受这座教堂;给圣坛涂圣油,举行第一次圣餐仪式。
教堂内部的装饰,是以强化崇拜形式和艺术为宗旨的。它们内部富丽的装潢,都是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当新教徒在教堂中着重于做礼拜、领圣餐和宣读上帝的话语的时候,天主教徒却在搞着自己特殊的崇拜形式。由于耶稣的身体变为圣体后是存放在教堂里的,按照天主教的理解,作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现在以具体和现实的形象,即以祝圣了的面饼的形象临在。有鉴于此,天主教徒在进教堂时,是跪着进去的,而且要朝着神龛的方向划十字。而祝圣过的面饼,则被称为“最最神圣的圣坛物品”,放置在供瞻仰和祈祷时用的神龛中。17、18世纪时,神龛通常构成圣坛的中心,因此,大多制作精良,很有艺术性。另外,作为圣体临在的象征,还制作了长明灯。这是盏永不熄灭的油灯,被摆放在神龛附近。天主教会从17世纪就作出了这一规定。长明灯也制作得很精良并饰有漂亮的花纹。
除此之外,人们还用铜或银制作带盖的圣体盒,外面涂上一层金。它是用来保存神龛中那些已祝圣的圣饼,或是用来展出作供奉之用的圣饼。这种做法可追溯到哥特时代。在巴洛克时期,还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圣体显供架。它们形状各异,1708年制成的英戈尔施塔特的勒颁多圣体显示架,不仅制作精良,而且有着各种图案,展现了1571年基督徒在勒颁多海战中打败土耳其人的情景。
天主教教会原本就有着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赞同用圣像装饰教堂,坚持崇拜圣徒,以及它一贯的虔诚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允许使用人的感官可感知的形式。此外,它还倡导朝圣和举行宗教游行,在路口设立十字架、竖立圣徒雕像、在农民和市民家的墙壁上作画、制作工艺美术品和发扬民间习俗等活动,这一切使教会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遍地开花并达到顶峰,有力地推动了巴洛克民间文化的发展。天主教会组织的这些活动,受到各阶层百姓的欢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长工短工,男仆女佣,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在天主教地区,不仅绘画、雕塑发达,人们还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和戏剧音乐。这些艺术形式在宗教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图形文化”(Bildkultur)。18世纪初,新教地区的作家看到南方发达的音乐和造型艺术时,曾惊诧不已。南北文化的这种差异,直到19世纪的文化大发展时,才逐渐缩小。
天主教的圣徒崇拜,引发了极大的艺术需求。在它们的教堂里,有着许多富于艺术性的圣徒雕像。需求量的扩大,为数以千计的艺术家提供了面包和工作,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雕塑家、雕刻家和画家。正是他们完成了雕塑和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在世俗建筑方面,帝国南部的王公贵族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大兴土木,兴建了大量的宫殿。数以百计的大小宫廷争先恐后,建造了无数规模宏大的装饰性建筑。今天德国土地上的宫殿式建筑大多出自这个时代,且又以巴伐利亚为最。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这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称得上是遍地开花。
这些宫殿或官邸往往建在城市的中心,一条条街道由这个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有的宫殿虽然建在郊外,但也同样位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公园的中心。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要体现君主专制下王权的威严。在这类宫殿的内部,礼仪交际性的大厅一般都设在第二层,所以从底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功能。有的宫殿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把楼梯建的很长,让客人走过长长的楼梯才能来到二楼。这些楼梯通常制作精巧,墙壁上绘有大幅壁画或挂着绘画作品,或是镶嵌着浮雕。这些作品或是介绍主人的家史业绩,或是出自著名艺术家之手,平添了主人的气势。维尔茨堡宫殿是一个卓越的例子,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的主教宫邸。它的楼梯厅里处处是大理石雕塑,天花板成穹形,阔大无柱。6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威尼斯画派大师提埃波罗创作了世界上最大的天顶画。画幅的宏大气势和瑰丽多彩的形象,被喻为18世纪人文主义理想的象征和赞歌。
对天主教会来说,把巴洛克建筑引入德国,在建筑史上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但其初衷却是体现对宗教改革的反动。它企图利用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取得的广泛感召力,赋予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热诚以可见的形式,借助建筑艺术把这种情绪传给教众,把失去的教徒重新赢回来。在这方面他们成功了,但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他们的教会建筑和大小宫廷的世俗建筑,使帝国南部成为一个繁荣的文化艺术区,一个在欧洲近代史上惟一密集的、多样性发展的文化区。
|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