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悬一“发”的走马灯 制作手艺薪火难传

命悬一“发”的走马灯 制作手艺薪火难传

命悬一“发”的走马灯 制作手艺薪火难传

时间:2006-08-15 08:57:00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名家 >命悬一“发”的走马灯 制作手艺薪火难传

别具一格的头发吊灯。平阳县文化馆提供
 匠心独运的花灯   “纸作衣冠竹作体,火为血气发为魂。”这是平阳当地诗人描写头发吊灯的一副老对联,贴切而又吊人胃口。   找头发吊灯民间老艺人马必重的家,很是费了一番周折。见到马必重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张罗着吃午饭。老人年近八旬,身体依然硬朗,耳聪目明,聊起自己毕生从事的头发吊灯,依然是意兴风发。   老人介绍说,头发吊灯也是一种花灯,与普通花灯不同的是,头发吊灯不仅是会旋转的“走马灯”,且灯里人物禽兽的关键关节,在头发丝的牵引下能活动,活灵活现。老人的祖父马志沛早年在家乡腾蛟驷马村跟一个老艺人学习制作头发吊灯的手艺,鉴于当时头发吊灯的制作工艺还比较粗糙,只有上下两层,且灯里的人物禽兽动作单调,马志沛对头发吊灯作了创新和发展,将花灯的层数由两层增至三层,灯里人物禽兽的数量和动作难度也随着增加,头发吊灯的制作工艺更臻于完善。   头发吊灯向来有“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血气”之说。过去头发吊灯是靠放在灯座下的炭火加热而转动的。热气流的上升带动了吊灯轴盘旋转,被头发丝牵引的人物禽兽关节部位也随着活动起来。“新做八角一座城,内藏兵马多少名。红面坐天兵马乱,黑面坐天太平城。”这首诗谜就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情景,其中“红面”、“黑面”分别指炭火燃烧和熄灭。如今炭火已经被电风扇取代。   特色明显的灯俗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活动广泛的民俗。   头发吊灯高约1.6米至1.8米,直径1.2米左右,为八角亭台结构。灯以竹条、麻秆、芦苇秆和彩纸扎制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上面两层分组安插戏曲人物、飞禽走兽,以头发丝牵住关键关节,组成有情节的活动画面,底层是可旋转的走马灯。“亭台”柱上还贴上灯谜、对联,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头发吊灯虽然也是“正月十五灯上殿”、“正月十八灯落殿”,但在当作花灯观赏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特殊的含义。   马必重老人介绍说,“灯”在闽南话中谐音“丁”,头发吊灯因此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所谓“福头灯”,是俗称“福脚”的善男信女集资请艺人制作一盏头发吊灯,在花灯节时放在宫庙中供人观赏,并讨个“你地方今年有‘灯’(谐音‘丁’)啊”的口彩。而“子嗣灯”则是求子人家得子后,向神灵还愿用的。“福头灯”通常在正月十二、十三悬挂在宫庙中供人观赏,到正月十七、十八的晚上烧掉,有个别一直挂到农历二月二。“子嗣灯”正月十五在“娘娘姥”的大殿里挂个半天就烧掉。   薪火难传的手艺   据马必重老人介绍,他头发吊灯的手艺是在14岁时跟祖父学的,头发吊灯在马家薪火相传已经有120来年。目前,马必重和儿子马显味、马显到、马显培,加上孙子马家桃,便是这一手艺的传人。   头发吊灯也曾有过它的辉煌。以前马家曾经到福鼎、苍南等地制作过头发吊灯。1984年参加平阳县灯展时,头发吊灯夺得了一等奖。夺奖的灯呈八角形,直径一米左右,上中二层用纸人制成“武松打虎”、“姜太公钓鱼”、“狄青比武”、“空城计”等画面,下层制成旋转的走马灯,中放火炭火盘,纸人头、手、脚自行活动,走马灯旋转自如,令人百看不厌。   由于头发吊灯的制作手艺只在马家直系亲属中传承,艺人少,费工费时,一盏吊灯需十几个工时;制作时令也很有限,只在农历的岁末年初制作,使用的地区也只在腾蛟一带,制作量也十分有限,最多的一年也只做过12盏,目前一年只做几盏。   头发吊灯收益少,艺人平时根本无法借此谋生,马必重的三个儿子平时都很少从事头发吊灯制作,其命运实在令人担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