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历久弥香的“陈茶”
一杯历久弥香的“陈茶”
一杯历久弥香的“陈茶”
自古以来,雅致的茶文化总是和文人雅士相联系。可是近来听到一个惊人消息,在地处偏僻的浙江中部磐安县大盘山区惊现一个古茶场,号称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国家文物局前局长吕济民、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领头的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专家团,日前曾对这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古茶场进行考证。认为,像这种具有市场功能的古建筑在国内十分罕见,特别是有关茶叶市场的古建筑更是独此一家,这对研究我国古代茶叶发展、茶文化和古代市场建筑艺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罗哲文赞叹,玉山古茶场堪称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磐安古茶场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省财政部门专门下拨了500万元 的保护经费。
日前,我们来到了这个高山台地作了一番考究,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梳理,终将这一“活化石”的缘由因果理个头绪出来。
古驿道旁古茶场
从磐安县城驱车约40多公里就到了玉山。磐安玉山地处大盘山北麓,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间,为火山形成的山顶台地,其四周沟壑纵横,而山顶则是丘陵地形。由深厚的火山灰形成基质的土壤,加上千百年来由于良好植被而形成的腐殖土,其土壤略带酸性。这里终年云雾较多,是种植茶叶的理想场所。
玉山古茶场在玉山的玉峰山下,距天台、新昌各50公里左右,历史上地处由婺州通往天台、新昌、宁波的古驿道旁。现存的古茶场分茶场庙、管理用房、茶场三个部分,建筑坐北朝南,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占地2900多平方米。关于古茶场已发现的记载可追溯至宋。这期间的七八百年来,古茶场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从建到败、从兴到衰的轮回,也不知见证了多少治乱兴亡的历史沧桑,能遗存至今实乃是不小的奇迹。玉山古茶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由当地的名士周昌霁主持重修的。
最西端的是茶场庙,它是明代遗存建筑,主脊檐饰有双龙图案,主脊檐、二脊檐上下都刻绘着石灰雕与壁画。历史风雨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印记,有些壁画已让人觉得似乎是雾里看花。大门上方是周昌霁的手书“茶场庙”石匾。
与茶场一墙之隔的是茶场管理用房,是古时朝廷官员在此征茶、征税办公的场所。从管理用房旁边的耳房转出,古茶场便赫然在目。古茶场在空间上,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其实是由“两进、两井、一门楼”组成。前后两进房子均为五开间,中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厢房十四榀柱子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即大天井),均为二层楼房,形式为走马楼。楼上临天井四面是相通的廊,大天井里原本有一个飞檐翘角的戏台,听老辈们说,上有雕龙画凤、葫芦定风叉等雕刻,精工细作,堪称这里的建筑经典。从中间一进两侧的简易楼梯拾级而上,楼上便是古时观戏的观众台。古时候,也正是在这台子上,人们开展“斗茶”、“猜茶谜”等游戏。
岁月沧桑“陈茶”香
玉山古茶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众多专家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东阳玉山周氏宗谱》有这样的记载:“先君子尝访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场山,蹑崖崚步,岩磴直跻其巅。茶场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迎御命,曰‘茶纲’。”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场之设应早于宋代。在宋代,这茶场已经专门“设官监之”,也就是说在这里已经有了专门的官方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的使命是“以迎御命”,也即“茶纲”,就是负责挑选好的茶叶以供皇室宫廷之用。可见在宋代,这玉山茶场是具有很高地位的,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茶场。
玉山的茶叶在历史上产量是很大的,因此,列朝列代都很重视,唐朝设贡茶点采集贡茶,在明代时设“巡检司”对其茶场实施管理,清代时,茶场由东阳县衙派人进行管理。但到清代晚期,茶场的交易品种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白术等,粮食也归入市场进行交易。现存茶场中的清咸丰二年“东阳县正堂”立的《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便是最好的见证。但是在清末,由于国力衰弱,茶农生活日下,茶叶产量也大不如前。但即使这样,仍然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产茶万担,销杭、嵊、绍每担银十四元”。
古茶场由前后三进和两侧厢房组成,通面阔20米,进深37.56米,依次由大门、小天井、第二进、大天井、第三进组成。大天井里原有戏台一座。整座建筑为清末民初重建,为一上下二层的楼式建筑。楼下为交易场所,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固定摊位,即是小店面的商铺形式,这主要在厢房。据当地老人回忆,每间厢房即为一茶叶铺,其茶叶铺在出茶时节收购茶叶,平时则做粮食药材的生意。一小间房子即为一店铺,里面十分简陋,只不过是一张桌子加几条凳子及秤、斗、方箩诸物而已。另一部分为散摊。后来茶叶和药材衰落了,这市日也便没了。
楼上的结构为四面通连的走马楼,即楼前面用廊连通,使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通过两边厢房前的走廊相连。其整个楼的功用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前面的廊为整个建筑楼的通道,便于楼上各个部分的联络。二是“斗茶”之所。据当地老人回忆,每年春秋茶叶上市之际,由官府派当地管理茶场的官员主持“斗茶”。当地茶农将各色不同等级的茶叶送至楼上,当场冲泡,根据茶叶的色、形、味、香等确定茶叶的等级以及价格,上品的悉数收入“贡茶”,其他的则由各地汇集而来的茶商进行自由交易。这“斗茶”的场地便是第二进楼上,其上空旷。只是在“斗茶”时放一些八仙桌与椅凳之物。三是楼上的其余场地,诸如两侧厢房与对面(即第三进楼上)均构成小间,以供各地茶商住宿及堆放茶叶之用。
玉山古茶场在当地茶农心里一直有很重的分量,每年都有一些民间风俗活动。据当地老人回忆古茶场的重要集会,主要为春社与秋社。每逢社日,十里八乡的农民都集中到古茶场前举行迎龙灯、竖大旗活动。尤其是竖大旗,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大旗便是龙虎大旗。农历十月十六日,从各村来的大旗均竖于庙前田畈中,主杆一根,撑竿60根,放松索8条。竹竿分上下两段,下段为一根大杉木做成,长2丈7尺;上段是一根特大毛竹做成,套在下段之梢,衔接处用9个铁环紧扣。60根竿头高于套接之处,似伞架。主竿顶旗头,旗头下系麻绳8根,为旗索,备竖旗时用。旗面套在主竿上段,用绸300丈做成,上绘龙凤花鸟,边饰翠布。旗竿下端有井字形脚架,供迎竖时扛抬。参加迎竖者称旗脚,每面需120个壮汉。竖大旗时,紧锣密鼓,喊声震天。竖起后,由众人扛抬,徐徐绕场一周,尔后固定于场上。竖大旗也成为古代当地文人歌咏的题材,有周显岱的《竹枝词》为证:“十月中旬报赛忙,茶场人得看场旺。载罗百幅为旗帜,高揭旗竿十丈强。”可见当时竖大旗是何等的壮观。
“雾锁千茶树,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伴随着岁月沧桑,古茶场犹如一杯酽酽的陈茶,为我们的茶文化历史增添了厚重和久远。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