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苏博或是我第二次机遇

贝聿铭: 苏博或是我第二次机遇

贝聿铭: 苏博或是我第二次机遇

时间:2006-10-13 10:13:00 来源:香港大公网

收藏 >贝聿铭: 苏博或是我第二次机遇

贝聿铭在苏博新馆内手持一朵玫瑰。对这一项目,他自信是成功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日前的苏州之行,几乎没有接受任何国内媒体的专访,此前有报道相传该馆将成为大师的「封刀」之作。而根据《纽约时报》日前刊登的其特派记者在苏州进行的访谈,贝聿铭这样说:对我本人而言,苏州博物馆新馆可能是一生中的最后一件作品,也可能是第二次机遇。   据《东方早报》编译的消息,贝聿铭遗憾地表示,自己在中国内地设计的另一件作品——豪华的北京香山饭店,除了庭院里的布景还不错外,总体上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作品,「幸亏有那些树救了我。」但对于苏博新馆,贝聿铭相信成功了。他希望这一设计能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指出一种新的建筑方向——其精神渊源于中国,但看起来又是现代的。   贝聿铭表示自己此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自从1990年从他纽约的事务所退休之后,他一直周游世界,并把他明亮、注重几何构图的个人风格印记相继留在了伦敦、卢森堡、日本和中东地区。此次的苏博新馆对他是一件具有独特个人意义的作品:尽管他出生于广州,青少年时代大多时间生活在香港和上海,但他的先人们却在苏州生活了数百年。「作为长孙之一,我需要了解家族事务,因此曾在这里度过三个夏天。」这三个漫步中国园林的夏天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清晰、深刻的记忆,但当这次的项目真正被接受下来以后,挑战依然存在。   在中国园林中,园和建筑是合为一体的,但在西方,园是园,建筑是建筑,它们在精神上互相分离。贝聿铭希望这次在结合中西两种风格的时候,能够避免在香山饭店设计中曾经出现过的「庭院虽然有传统园林色彩,但建筑本身并没有多少园林味」的遗憾,「希望保留真正的中国庭院传统,并重新思考建筑在其中应有的风格」。所以他既不想要一个完全西式的平屋顶,也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灰瓦发展建筑的体量。」他边说边在纸上画了一个由几何模块堆叠上升的屋顶模型,「如果墙可以是水泥的,那为什么屋顶不可以?这样,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   这个最终面积19117平方米的建筑中保留了不少贝聿铭以往建筑中的设计特色——正方形、矩形和金字塔形元素,以及对光和玻璃的巧妙运用,对局部、细节的精致处理,也包含了一些传统的元素,像入口的中庭里嫁接移植自隔壁忠王府相传由明代文征明手植的紫藤等。   此前的香山饭店工程在贝聿铭的记忆里充满了不快,包括优质材料的短缺。「那次的经历使我对中国非常失望,我几乎看不到它的未来,许多年轻人都不干活,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睡大觉。」但是四年前,当他应邀设计苏博新馆时,他还是没有丝毫的犹豫。「这里是我的根,我觉得自己为它做得还不够,而且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对香山饭店的设计作出补偿,做一些实质上会对建筑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   贝聿铭自1990年离开建筑业以后,只接受美国以外的设计项目委托。「在建完罗浮宫前面的金字塔之后,我对自己说,接下来让我开始了解世界吧。在建筑业正欣欣向荣的当代中国,我希望苏博新馆能激发大家反思我们丰富的传统,既不做历史的奴隶,也不亦步亦趋西方,做苍白的模仿者。」   从苏州香格里拉酒店的48楼俯看周围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建筑,贝聿铭说:「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不能阻止它,就像不能阻止进步。」当被问及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否会成为其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他表示:「永远不要预期未来。如果你去问我妻子,她也许会说是的,但是你来问我,我就不能确定。生活中总会有挑战。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