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

生于1949

生于1949

时间:2006-10-13 14:42: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生于1949

双栖林木图
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滋养了他们的艺术。而今,他们走进人生的秋天,迎来丰收的果实。也许你无法在双年展上找到他们的作品,也不曾在时髦的艺术派对见到他们的身影,但不要因此怀疑他们的艺术魅力。他们以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勤勉埋头创作,在年轻人看来多少有点老派的作风里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仰。 翁国梁 在节日为劳动者而画 (翁国梁,上海港美术协会会长,画作曾在汪道涵访日时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友人) 翁国梁早年学习西洋画,转向国画后最擅画花鸟。“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特别喜欢秋天落叶之后,疏疏落落的枝条,我觉得它们特别美。”于是,在翁国梁的笔下便有了千姿百态的树。它们或挺拔如俊朗的卫士,或袅娜似慵懒的少妇。为了得到理想的作画效果,翁国梁做了许多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墨里加入正章衣领净后画出的效果很不错,画完之后,在墨似干未干的时候,再用笔蘸上浓墨,一点一点擦上去,宣纸上终于出现了翁国梁理想中的斑驳的树皮的效果。 除了在墨上创新,翁国梁还做了许多其他尝试。如在玻璃上泼墨后,印在宣纸上,再根据水与墨的形态,加上一些细节修饰,成为一幅画。翁国梁说,这种创新让他在绘画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现在除了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搞创作,翁国梁每周还会参加东方书画院的活动,与其他画家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每年五一黄金周,他们还会面向市民举办画作的义卖,翁国梁说,画家们的作品平日里在画廊中出售都价格不菲,但义卖时却都格外的低价——为的就是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有机会得到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义卖所得则悉数捐出。“这个活动我每年参加,已经坚持了七八年了。” 李铁民 每块石头都有表情 (李铁民,砚雕家、上海工艺美术大师) 浑厚古朴的龙潭砚、构思巧妙的香菇砚、端正精妙的井字砚,李铁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个木匣子,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砚台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们曾是深山中毫不起眼的石块,被艺术家千里迢迢带出大山,经过打磨雕琢,便有了生命有了表情。 李铁民说:“文房四宝中只有砚台不是易耗品,可以流传千年。砚台的形态模样里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变迁。”为了得到好的石材,李铁民往往亲赴产地找石头。那一年在四川大龙潭乡考察金沙江石时,正遇彝族火把节,李铁民由此设计了三足龙潭砚。砚表面利用巧色镌刻离龙纹一圈,寓意龙潭。砚四侧镌刻云龙腾飞。温润的金沙江石透出翠绿色膘层,将龙潭砚衬得层次分明。在李铁民眼里,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表情。雕砚的过程亦是在张扬出它们的个性与光芒。李铁民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少有耐得住清苦与寂寞,砚雕这样的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前段时间李铁民忙于制作“哥德堡”号船模,忙着筹备“哥德堡III号访沪暨西洋古典船模展览会”。他说,等忙完船模的事情还要继续自己的砚雕创作。 潘蘅生 两个世界都精彩 (潘蘅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三层楼的联体别墅里,潘蘅生的画室在顶层。走进画室最显眼的就是斜斜地靠在墙边的一幅幅画作。一一翻看,不少是以女性为对象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画布上,“她”或徘徊在殿堂,或站在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断壁前,或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纯美而娴雅的东方女性与背景形成了反差。这些作品传承着古典主义绘画风格,技巧娴熟细腻,画风轻松自然。在这里,潘蘅生营造了一个具有某种宗教意味与对至纯至美事物赞美和向往的理想主义世界。 上世纪90年代,潘蘅生的油画展分别在日本和美国举办。古典主义写实风格的作品引起了当地美术家与观众的注目。日本《朝日新闻》《神户新闻》,美国《达拉斯新闻》等媒体作了评论,为“潘蘅生高超的技巧,完美的审美观念,和天才般的造诣”所折服。他的作品受到收藏家和其他人士的喜爱与收藏。 在十多幅北大荒系列的作品里,我们又看到了潘蘅生的另一个世界。这里不再是古典主义的柔美与细腻,而是粗粝的笔触、凝重的色彩、拙朴的造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肃穆与冷峻的历史感,和一种纪念碑式的崇高与辉煌。 如今的潘蘅生每日在家作画,很少出门,许多昔日的老友都不知道他已经回到上海10年。
望日图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