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收藏及价格初探
老照片的收藏及价格初探
老照片的收藏及价格初探
世界上最值钱的照片是什么?值多少钱?答案是:一张100年前的《池塘月光》,价值290万美元。它的作者是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这个新的世界纪录是在2006年2月14日纽约索思比拍卖行诞生的。新的照片拍卖纪录的诞生在国际上催发了又一轮对老照片收藏的热潮,也吸引了国人羡慕的眼光,本文探讨的就是国内目前老照片收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老照片的收藏在国内目前总体来说还算是冷门,很多人觉得成交价格没有标准可循。在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老照片数量并不是太多,且大都是放在古籍善本或者邮品专场里夹带拍卖,人们对一般照片的最终成交价格并没有多少期待。但随着这几年收藏热的升温,尤其是2003年中国嘉得秋季拍卖会上,两张上海外滩景色的全景照片估价1000元,最终以不可思议的14.85 万元成交,一下子引起了中国拍卖界和收藏界对老照片收藏的注意。
此后的一两年中,各拍卖公司陆续推出了一些老照片的拍品,成交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象2004年嘉德春拍,一组拍摄于1870年前后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成交价却达到了93500元。而在各个民间收藏市场,象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上海的藏宝楼,云洲市场等,这几年来老照片的零售价格也是直线上升,很多人普遍感觉是,收藏老照片的人多了,而货却是越来越难找了。
古玩市场的店主为自己以前贱卖了照片而后悔,藏友为自己当时因为价格高错过购买而惋惜。包括很多拍卖会,有些老照片的成交价格是估价的十几倍,而有些估价高的又流拍了。国内很多拍卖网也有不少藏友拍卖老照片,定价很随意,大部分可以说不能算是真正的老照片,而一些珍品定价很高,最后成交率很低,很多网上卖家对照片价格感到很困惑。那么,老照片的价格如何确定,有没有一个确切的参考标准呢?
作为一个老照片收藏者,我除了在国内的拍卖会和旧货市场购买照片外,每年还通过世界最大的拍卖网站--美国EBAY网和专门出售老照片的网站购买了不少照片,也一直注意中国老照片的价格走势,下面把我对老照片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了解进行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 什么是老照片?
人们常说的老照片,国际上大体是指在1953年之前扩印的照片,因为这之前的照片感光层中含有较多的金属成分,色调也比较丰富;而1953年之后,大部分相纸中加了荧光增白剂,成本降低了,照片看起来更白了,但也失去了部分层次感。在中国,对老照片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比如著名的《老照片》丛书以20年前的照片为界。当然也可以说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我们今天探讨的基本以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这些照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1: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的晚清照片。
摄影术在1839年由法国人正式发明后没有几年便传入中国。而中国大规模的摄影活动则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开始,所以1850年到1911年之间拍摄印制的照片是中国第一批老照片,虽然由于摄影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其间拍摄的作品主要是人的肖像,风景、民俗较少。
早期很多是玻璃湿版所印蛋白照片,一般经过手工上色。虽然现在来看清晰度不是很高,但因为这批照片存量少,因此成为国内和国际收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如EBAY 拍卖网上一张1870年左右的前门蛋白照片(24X16CM)卖到了305美元;上面提到的2004年嘉德春拍,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只所以成交价达到了93500元,每张近3000元,就是因为是蛋白照片,印制早的缘故;而2005华辰秋拍中,一套(五张)1870年左右上海的晚清记实蛋白照片(25X21CM左右),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所开的森泰像馆所拍摄(虽然华辰公司并不知道,标为佚名),成交价达到了41800元,平均价每张8000元,可谓一路攀升。在目前中国的古董市场中,蛋白照片十分少见,尤其是一些风景、民俗照。
2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作品。
也就是从1912年到1949年,可以叫民国作品。由于技术的发展,这其间摄影题材丰富了,摄影者也更加深入生活,存世照片总体数量增大,整体价值要低于晚清作品,但这其间一些新的摄影形式如全景照,艺术照,以及照片图册等的价值依然很大。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民国时期天津大资本家王文典的一组生活照也创下了中国内地照片拍卖最高价19.8万元。
这两类照片,从总体民间存量来看,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持续的社会动荡和一九六六年的“破四旧”运动,对摄影作品保存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晚清照片目前存量很少,品相也比较差;民国作品相对多一些,尤其是一些家庭照片,保存相对完好。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人也获得了在中国境内任意旅行的特权,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回国时也带走了大量照片,保存至今品相完好的照片数目也相当庞大,不少照片这两年开始回流。
对于西方的拍卖网来说,按照收藏品拍卖的照片也大都是指1950年以前拍摄和印制的摄影原作(ORIGINAL PRINT),一般来说,摄影原作是指拍摄完毕和印制时间相差在五年之内的作品。目前EBAY 网上每天拍卖的照片有几万张,有关中国的照片大概在200张左右,有时也会有一些照片贴册,这其中,绝大部分为民国时期照片。总体来说,中国的摄影原作存世量较少,价格也相对较高,尤其是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崛起,也让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国际上中国老照片的收藏者也不断增多。
二:老照片的来源分类
综观目前国内国际市场的这些老照片,拍摄者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早期来华的外国职业摄影家。
如1860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来中国的意大利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特,1860年左右在上海拍摄的桑德斯(1862年和1869年),来中国进行摄影活动的英国人约翰.汤姆逊,以及1877年左右在北京活动的法国人托马斯.理查德等。这些外国摄影家的作品是旧中国最早的一批影像记录,当时他们拍摄后大都是回国印制和销售照片,目前的国内市场上很难觅到这类照片,只有一些书刊上会零星见到一些。因此,只要是原作,自然价格不菲,世界著名的老照片网站IPHOTOCENTRAL.COM 上,一张桑德斯拍摄于1860年左右的街头理发照片(27X20CM)标价750美元。当然,在民国年间,也有大批职业摄影家来华探险和拍摄,象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等,相对来说,这些照片的价值就低了,一般每幅(30X20CM左右)不超过100美元。
这些外国职业摄影师开创了中国纪实摄影的先河,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民俗照片.不过,外国职业摄影家拍摄的大部分民俗照片也有特定的局限性,他们大部分人缺乏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认识和体会,大部分局限于“猎奇”的范围,如城市乞丐,小脚女人等。现在国际拍卖中很多“猎奇”照片更多地受到外国人大追捧,在中国的古玩市场上也有很多外国人专门找小脚女人的照片.但中国买家更青睐这些摄影家拍摄的城市风景,民俗等内容的作品,由于这些照片很多是成套印制,对了解清末中国来说是十分珍贵的系列图像资料.
2:早期在中国的照相馆。
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作为一种从西方传入的艺术,最早扎根中国的摄影师是在中国几大通商口岸(广州,上海,福州,厦门等)开设影楼的西方人,比如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佐腾照相,英昌照相等,但他们大部分都是为当地的外国人拍照,很少有中国人的影像留下,在EBAY拍卖中,这些照相楼拍摄的中国人的照片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所拍的西方人,一般一幅1900年左右中国人六英寸照片成交价一百美元。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些照相馆中学徒的中国人也掌握了摄影术,并自立门户,开始了独立的商业运做,从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照相馆。上海最早的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公泰照相楼,苏三兴照相楼的摄影师等都是师从当时的西人学习的照相术,这些照相师原来很多是画师,专门为人画肖像画,他们也把中国传统的肖像画技术运用到摄影中,因此拍摄了大量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作品,尤其是人的肖像,而一些化装照,分身照也是中国特色,而给照片大量手工上色,就是摄影术和中国绘画充分结合的体现。
由于常年的动荡和文革破坏,这些早期照相馆拍摄大作品在中国已经所剩无几了.而笔者近几年买到的公泰照相楼和苏三兴照相的一些作品大都是从国外购得,当时的口岸城市,有大量的外国人居住生活,他们购买了中国照相馆销售的仕女像,化装照等,保存到今天,十分珍贵,当然价格相对也较高,一般来说一张名片大小的蛋白人像价格都超过千元人民币。
而一些稍晚出现的照相馆,尤其是民国年间的照相馆,拍摄的大量家庭照,民俗照,新闻照等,在国内保存量较大,价格相对便宜.现在不论是在古玩市场还是国外拍卖网上,比较容易找到这类照片,尤其是家庭照稍微多一些,这些照片的价格大都在500元以内; 但对于民国照相馆拍摄的一些风光或纪实作品,题材不一样,价格差别就很大了.
3 著名的艺术摄影家.
上面提到,摄影术传入中国后,最初多是来华的国外摄影师对肖像摄影、纪实摄影的实践,而国内一些技艺高超的摄影师都来自照相馆,由于生活所迫,摄影仅作为商业用途,其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五四"运动(1919年)之后摄影才成为艺术家的媒介。中国艺术摄影界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如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卢施福等,他们造诣精深,善于将西洋摄影技法与中华文化相结合,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包括风景、花鸟、肖像、静物等. 他们的创意多缘自对"古人画意"或"乡土及民族风味"的追求。
在目前的古玩市场和国际拍卖界,还很难看到这些作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师保存下来的作品很少,另外大家对中国的这些摄影大师的认知还不够,国内也没有培育起一批专门的收藏家.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2004年华辰秋拍会,艺术摄影作品开始为买家所关注,郎静山的《愿作鸳鸯不羡仙》和《疏林峦影》两幅作品顺利成交.
三:照片的格式。
1:银版,玻璃版,锡板和铁版等“硬”版照片
从摄影史的发展来看,作为照片载体的物质经历了一个从“硬”到“软”的过程。而所谓的硬载体就是最早的银版照片和后来的玻璃版,锡板和铁版照片,这些照片是摄影史上最早的一批照片,每一张都是孤本,当时的拍摄成本也很高。在英美等国家,由于早期摄影术的普及,留存下来大量硬版照片。而在中国,虽然有记载在上海,福州等地有人进行过银版照相等摄影活动,但拍摄对象大都是外国人,并且绝大部分被他们带回了国内,因此目前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除了博物馆外,民间市场上几乎见不到这些硬版有关中国人的照片,如果有此类照片出现,对研究中国摄影史将具有重大意义,价值和价格自然难以估量。
2 :CDV(名片格式肖像),CABINET CARD(六英寸照片或橱柜照片)等软版照片。
CDV 来自法语Carte de Visite,英语就是 Card of Visit,中文叫做名片格式肖像,通俗地说,就是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
1854年,巴黎的摄影师迪德立(Andre Adolphe Disderi), 使用多镜头照相机和一个活动底片盒,能在一张玻璃版底片上拍得六到十二张的照片负像,然后把每一张冲印的照片裱装在硬卡片上,并申请获得了CDV格式的专利,这就是标准的5.4X8.9厘米照片。照片制作成本的降低使CDV的流行成为可能,人们主要把拍摄自己的CDV用于社会交际。1860 –1866,CDV的发展在西方达到高峰。
咸丰年间(1851--1861),在和西方接触较多的广东、上海以及已经成为殖民地的香港, 诞生中国第一批照相馆。CDV技术也随着大量欧美人的淘金正式登陆中国并成为照相馆中第一批正式作品。和西方CDV的大规模的流行相比,当时的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低,人们西化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刚刚兴起,所以CDV的发展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相比西方,我们当时拍摄的CDV数量较少的一个原因。
虽然CDV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批珍贵的作品(流行于1860年到1890年),有关中国人的CDV其实存量很少,但由于国人对这种照片认知太少,目前古玩市场上基本见不到这种照片,国内拍卖(2005嘉德春拍)也极少出现过这样的作品,但成交价并不高,有的每张不过百元。在国际市场上,1880年之前的中国人的CDV照片拍到每张200--300美金是很正常的事。在很多旧货市场,常常看到有老外找这类照片,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我们和国际市场的差价是主要原因。因此,CDV 照片也将成为中国市场上最有上升潜力的照片。
CABINET CARD,也叫六英寸照片或橱柜照片,因为这么大小的照片是为了把他摆在家里的橱柜里而得名。橱柜照片是在CDV 之后的一种照片流行格式(在中国流行于1870—1910年),这种照片比CDV照片大,更适合于放在家里观赏,他也是被装裱在一张硬纸版上,一般在照片下面或背面印有照相馆的字号。由于中国人对摄影的认知原因,很多橱柜照片并不是直接摆在自己家里,很多是装在了镜子的后面,因此,一面是镜子,一面是照片也成为了一大中国特色,平时来客人大家看到的是镜子,只有等客人走后,自己才翻过来静静自我欣赏。
橱柜照片的存量比CDV 照片相对多一些,在目前国内古玩或旧货市场上偶尔可以看到一些。虽然拍摄年代晚于CDV照片,但由于橱柜照片尺寸大,题材更加丰富,品相更完好,因此国内销售价格往往大于CDV价格,很多仕女的橱柜照片售价都在千元以上。
在橱柜照片流行之后,到1949年这段时间里,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其他格式的“软”版照片。比如国内很少见的立体照片,照片明信片,这些照片现在大部分流落在国外,由于当时是商业发行的,所以存世量比较大,一般来说10美元之内就可以买一张了。其它格式的如人像的巨幅照,有关风景和城市的全景照,有关家族,学校和团体活动的集体照,及各种大大小小的照片贴册等。这些照片也是我们目前古玩和拍卖市场销售的主要照片类型。他们的价格因时间,内容,品相等不同也价格各异。
四:照片价格的决定因素。
根据EBAY网和国内近几年拍卖经验,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老照片的价格。
1:照片制作年代。
年代越早价格越高。年代早的照片不仅仅是一张人或物的简单记录,他对研究摄影史很有实证作用。2002年,在苏富比拍卖行巴黎分部举行的历史照片拍卖专场上,一张拍摄日期为1825年被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照片,以39.8万美元的成交价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人们重视的就是他的史料价值。在中国,这种对摄影史有实证作用的照片还基本没有在拍卖会上出现过,但我相信,随着老照片收藏队伍的壮大和国际藏家的竞争,这类照片必定会涌现出来,价格也不可限量。
年代越早的照片往往印量也少,能够保存下来的更少了,所以加重了他的珍贵程度,价格自然上去了。在EBAY网上,有一张拍摄于1870年左右南口长城的小照片(18X23厘米),拍出了近811美元的高价。而一本印制于1890年左右的50张清代小照片册(12X8CM),里面有北京,青岛,上海,广州,香港等风景民俗,最后成交价达到了2400美元。
当然,判定一张照片的确切拍摄时间,是一个专门学问(除非照片上有真实、明确的拍摄时间)。需要综合考虑摄影师(室)活动年代、照片的感光纸种类、人物的服饰、或风景的变化等多种因素。
2:影像的题材。
老照片是中国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是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时事。越是中心明确,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价值就越高。象上面提到的长城,还有北京故宫,上海外滩等各地的风景的老照片都是藏家追逐的对象,他们对研究各地城市发展,建筑历史等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不但受到个人藏家的喜爱,也是很多博物馆的收藏对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在早期的摄影作品中,民俗照片是对单纯人像作品的一个突破,是第一批从摄影室里走出去拍摄的作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价值很大。很多早期在中国的外国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街头的民俗照片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每张都卖到了1000—2000美元。
而一些名人题材和反映社会重大活动题材的摄影作品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而成交火爆,EBAY拍卖网上一张李鸿章家族的照片(28X20CM)受到美国,日本和中国藏家的喜爱,成交价近1000美元。而在1998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册记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浙两省送粮食进京,朝阳门外太平仓验米的照片,是难得的史料,估价达到8000—10000元。
3: 尺寸大小。
由于早期照相技术的限制,大尺寸的照片冲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因此很多品相完好的大尺寸的照片,拍卖价格都超过万元。在嘉德近一两年的拍卖中,几张不同的上海全景照片长度都超过一米,成交价高的三四万元,最低也超过了一万元。在目前的古玩市场里,清代的照片很少有大于二十厘米见方的,稍微大一些的照片一般都是几千元的价格。一般的民国风景或集体照,长度超过三十厘米的,价格也超过千元,而超过一米的用转机拍摄的长条民国照片,价格都在四千元以上。
4:摄影师(室)的名气。
同样或同类的摄影作品,照片上有摄影师或摄影室的标志或签名,能够断定是知名摄影家的作品的,价格自然高于同类。
在国际上拍卖的中国早期人物和民俗摄影作品中,如知名摄影家桑德斯,米勒,汤姆逊的作品很多都超过了2000美元,远远高于未知姓名的摄影家作品。而对于国内早期的照片来说,我们基本没有象外国那样的职业摄影家,而大部分是摄影室里的商业摄影师。中国最早的著名摄影室(当时叫照相楼、照相铺或照相号)有香港和广州的宜昌照相,上海的公泰和苏三兴照相及天津的元彰、梁时泰照相等。如果能够断定具体摄影室的作品,自然价格要高于无名氏的作品。
而民国时期,我国也第一批艺术摄影师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等的艺术摄影作品价格自然高于一般的纪实作品。上面提到的郎静山的《愿作鸳鸯不羡仙》和《疏林峦影》分别以4.4万元和2.2万元成交。在目前内地的艺术摄影品拍卖市场上,郎静山不仅留下来的作品相对较多,地位也可以说是无人能够撼动。
5 照片相关题跋。
鉴定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和内容既是一件很专业的事也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很多早期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尤其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在印制过程中,手工增加了相关题跋(大部分在相片顶部)。这些题跋,不仅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照片拍摄年代、地点和照片内容,有些照片的题跋甚至占到了照片很大部分,这些题跋结合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不仅使照片有了中国特色,也增加了照片的艺术特性,。在古玩市场,这种照片一般来说很受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当然,如果人物照片有被拍摄者在照片侧或背面的亲笔签名,价值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老照片价格,除了上面五个主要因素外,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如照片的品相、同一张照片的印制数量、是否发表过、是否名家收藏过以及是否是当前市场上阶段性的热点等。所以判定老照片的应当理性分析,综合判断。
从目前国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调查显示,摄影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形式,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纽约、旧金山、伦敦、巴黎、瑞典等地每年都会例行举办摄影作品拍卖会,并逐步形成了欧美以纽约为中心、亚洲以日本为中心的摄影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这当中,老照片的拍卖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拍卖内容,美国著名的照片收藏家收藏都超过了三十年,而EBAY拍卖网上每天的老照片拍卖也达到了几万张(1950年之前制作的照片)。而在中国,相比于国内的书画、瓷器玉器、邮品钱币、油画及雕塑四大类火爆的拍品,老照片拍卖还算是“小字辈”。
但正如老照片现象的研究者赵静蓉博士所说: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感到社会现实变幻莫测,自身难以把握生活实质的时候,老照片这种静态、底速的文化内涵会给人带来一种稳定感和自在感;相对于紧张生活的现代人漂泊和浮躁的心而言,它是一种缓冲,一种有形的安慰。而今天由老照片以及由老照片所发出的种种情绪、情感,已经越来越淡出了文学和美学的意义,逐渐转化成一种可消费的商品。
其实,近几年中国各式各样的以“老照片”和“图说”之类名称冠名的印刷文本纷纷面世,已经产生了对老照片的大量需求;而一大批高质量印刷的商业媒介的出现,更加推动了对原版品相好的老照片的重视。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怀旧的时代”。正如《老照片》系列丛书主编刘瑞林所说,这种“读图”和“怀旧”正是由于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产生了“对内心生活的高度关注,是想在历史审视中追寻理想的坐标,在怀旧中实现理想的诉求”。老照片这种能够让人们在历史中确认现在并探索未来的媒介无疑将成为21世纪视觉艺术品市场的主流之一。
而照片作为一种收藏投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据《照片收藏家》杂志总裁罗伯特•彼斯凯的统计,自1975年以来,拍卖市场中图片价格指数上升675%,而同期道•琼斯指数只上升481%。相形之下,中国内地的照片买卖和收藏势头这一两年虽然突飞猛进,但与国际市场相比,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可以预见,未来将更加繁荣。
作者: 仝冰雪
发表于2006年第7期《收藏》杂志,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老照片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