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人物:
梁炜彬,55岁
人物档案:
1950年出生于南海。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连环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漫画学会会员、佛山画院特聘画家、佛山市南海区美协主席、佛山市美协副主席。
学生时代师从南海名画家区太杰学习西洋画,后随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黎葛民学习中国画。1979年至1984年间在南海大沥主持当地农民画家作品展销工作,并为外宾即席挥毫,部分水墨画作品被海外政府官员和影视名星收藏;国画、漫画作品曾十多次参加省、国家及海外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梁炜彬画选》、《梁炜彬速写》等画集;国画、漫画、连环画作品及美术论文多次在《美术》、《国画家》、《中国文化报》、《美术报》、《中国花鸟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从艺感想:
顺其自然,有所拼搏;寓乐于画,追求惟一。
|
尽管在“文革”期间,他因“进城卖画”和“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为师两大“罪名”而被批判,但几十年来他始终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终于,他的画作登上了国家和省美术馆的展厅,成了海外政府官员和收藏家的藏品。日前,记者来到南海大沥,走访了著名农民画家梁炜彬。
历尽艰辛痴心不改
夏日的南海乡村,骄阳似火,梁炜彬站在乡村的老屋前挥汗写生。问明来意,画家把我们带到了他宽敞的画室。举目四顾,只见墙壁上挂满了画家的作品:如诗如梦的山水、奔腾驰骋的骏马、在飘动的海草中穿梭游动的“神仙鱼”跃然纸上,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
随手翻开画家放在画案上的速写集,不禁眼前一亮:那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少女、在河涌畅浴的水牛、村头悠闲觅食的母鸡,只是寥寥几笔就形神兼备地抓住了速写对象的神态,功力深厚。
“听说你没有上过艺术院校,这样扎实的基本功是如何练就的?”
“早在顽童时代,我就喜欢画画,在地上画,在墙上画,在纸上画,画得似模似样而且快,在乡间神气三分,却不知如此这般已是速写的启蒙阶段了。真正冲着速写来的是中学时代,因为梦想考美院,于是真家伙地画起速写来,画了许多,收益不少。但‘文革’一场‘浩劫’,打碎了我上美院的梦。”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梁炜彬,身体结实硬朗、性格憨厚直爽,回首过去,艰辛的学艺历程仿佛历历在目。
1963年,梁炜彬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南海石门中学,读书之余跟当时在校任教的美术老师区太杰学习素描、写生和西洋画。区太杰是南海的著名画家,其创作的美术作品《走向和平乐园》曾获联合国招贴画竞赛荣誉奖。在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梁炜彬的画艺日进。初三毕业前夕,他填好报考广州美院附中的志愿,准备第二天早上找学校盖章后到美院报名。然而,就在这天半夜,“文革”风暴卷进了校园,区太杰一夜之间成了“牛鬼蛇神”。学校随即停课了,梁炜彬上美院的愿望成了泡影。
|
梁炜彬创作的山水画《千里共婵娟》,以云彩为主景,以山水为次景,创造出一个如梦的人间仙境。 |
|
|
《黔山之秋》是梁炜彬锐意创新的代表作之一,以油画刷擦出质感很强的水成岩,与苗寨的木楼相映成趣。 |
|
1968年,梁炜彬回大沥农村当了农民。务农之余他依然拼命画画,为村民画炭相,帮公社画“忆苦思甜”宣传画,搞“路线教育”展览。1969年,一位长者见他勤奋好学,便引荐他到广州拜在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黎葛民门下学中国画。
“黎葛民老师早在辛亥革命后就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在广州成立今社画会,解放后任教于广州美院;其山水画风格新颖而不失古法,书法笔力矫健秀逸,柔中有刚,颇有建树。我拜他为师时他已年逾七旬,为争取有更多时间学习,我在生产队主动要求承担半天时间就可完成的挑大粪等重活,腾出半天时间骑自行车到广州跟黎葛民学画,直至1978年他老人家辞世。”提起跟黎葛民学画的经历,梁炜彬深情地说。
在名师指导下,梁炜彬这位农民画家的画,少了“农民味”,多了“学院味”,不少美院出来的专家都说他的画很专业,看不出业余的影子。
为检验自己的水平,1973年春节前夕,梁炜彬画了七幅《猫》,偷偷拿到广州街边摆卖。那画面上姿态各异、活泼可爱的猫儿吸引了路人。结果,他所带去的画,除一幅被人偷走外,其余全部售罄。这使他从中看到了艺术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热恋故乡真情奉献
“十年浩劫”结束后,梁炜彬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1977年初,他被调到大沥文化站工作,并在领导支持下创办了“大沥画廊”,展示当地农民画家的作品。紧接着,文化站开办了素描、水彩画、山水、花鸟画班,梁炜彬担任教员,培养艺术人才。1979年,梁炜彬的国画《荔红鱼肥》,与其他农民画家创作的3幅作品同时入选省工农美展,这是大沥美术作品首次参加省级展览。次年,梁炜彬和大沥农民画家创作的7幅年画,入选省级展览,在当地引起轰动。
1979年,梁炜彬在领导支持下,创办了大沥中国画展销部,组织农民画家为前来观光的外国游客即席挥毫,使书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与旅游文化接轨。
“由农民画家即席挥毫卖画在当时还是件新鲜事物,没想到充满田园风情的中国画大受外宾欢迎。5年间,我们就接待了近万名外国游客,销售了几千张画。我自己为外宾画了多少画,已记不清了,有时还用毛笔宣纸现场为外宾画写生像。有一次,几位日本来宾一下子就买了10多幅我即席挥毫创作的《鲩鱼》图。每画一张,他们都要用摄像机拍下创作过程,然后热烈鼓掌。乡亲们见外国游客花几十元、上百元买我画的一幅画,惊奇地就像看外星人购物一样:‘我们辛辛苦苦养一头猪才卖一百几十元,老外为何肯花这么多钱卖一张纸?’”说起这段往事,梁炜彬开心地笑了。
为外宾即席挥毫,提高了梁炜彬的技艺,往往一顿饭的功夫,他就能画出几幅水墨画。这些水乡风情画不但深受外宾喜爱,有的还被海外政要人物购藏。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件趣事:1986年,画坛老前辈廖冰兄带领广东省美术代表团赴泰国访问,泰国一位亲王设家宴招待到访的客人,步入亲王客厅,一幅梁炜彬画的水墨《竹雀图》赫然入目。亲王说:“这幅画是我几年前访问南海大沥时买的。我在中国买过许多画,却特别喜欢这一幅,因此常年把它挂在客厅中间。”
即席挥毫卖画为文化站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领导的支持下,他用展销书画的收益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农民画家到桂林、黄山、长江三峡、张家界等名山大川写生,开阔视野,使大沥的美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天地。1979年至今,大沥共有200多件书画作品在国家、省、市展览入选和获选。
由于成绩突出,1990年,梁炜彬被任命为大沥文化站站长。在大家的奋力拼搏下,大沥文化站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文化站、广东省首批特级文化站、广东省“十佳文化站”等荣誉,梁炜彬也先后成为佛山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和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最近又被选为广东省美术家代表大会代表。
勇于探索锐意创新
出生在珠三角水乡的梁炜彬,从小就在池塘河涌嬉水捉鱼,与鱼有着深厚感情。他笔下的鲩鱼工意结合,鱼眼精心刻画,鱼态生动传神,颇受人们喜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九鱼图》,就在珠海被香港一位影视名星重金购藏;另一幅鱼图《喜气满塘》,在珠海展出时被人偷走。有一次,几位日本朋友来大沥参观,买了几幅梁炜彬的鱼画,回国后竟被亲友抢光了,此后便接连3次到大沥买“鱼”。
梁炜彬没想到这“鱼”能迷住许多人,于是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画鱼不止,并且从池塘画向海洋,把笔触伸向那斑斓的海底世界,创作出一批颇具特色的《海草•鱼》系列作品。
采访中,梁炜彬拿出他近年创作的《海草•鱼》让记者欣赏。只见画面上的海草灵动飘逸,富有韵律感;婀娜多姿神仙鱼在其中穿梭游动,诗的韵律跃然纸上。
|
|
梁炜彬创作的《海草•鱼》,火红的海草灵动飘逸,美丽的热带鱼穿梭其中,诗的韵律跃然纸上。 |
|
《花间鱼戏》是梁炜彬在大沥公园应众挥毫的作品,以乱洒曙红色点画桃花,再以水墨画鲩鱼,颇有“嫣红乱洒桃花艳,水墨轻施鲩鱼肥”的意境。
“有人认为你探索的《海草•鱼》系列开了花鸟画创作的新路,你是怎样产生灵感的呢?”
“我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凡海草生长茂盛的海床环保特别好,海草的长叶片可使国画线条尽情发挥,因此萌发了创作《海草•鱼》系列的冲动。在构图上,我突出表现海草,以海草为主景,以热带鱼作点缀,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天道酬勤。《海草•鱼》系列作品在《美术报》、《国画家》、《中国花鸟画》、《中国文化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后,受到人们好评,被认为在题材、技法上都具新意。
在艺术实践中,梁炜彬不断探索创新,往往灵感一来,马上进行绘画新形式的试验。仅山水画,他就进行了3种新表现手法的探索:一方面独创性地用油画刷擦出丹霞地貌的水成岩石,有效表现了水成岩特有的质感。另一方面以色皱墨染法画南方的丛林,层层叠叠,颇具亚热带山林特色。而以夏天的云彩为主景,以山水为次景创作的山水画,更是创造出一个如梦的人间仙境。
|
梁炜彬的《喜看人间壮志驹》,用俯视的角度画马,画出的马有“天降雄风”的气势。 |
|
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手法使梁炜彬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988年,他的国画《水乡放歌》荣获全国农民画3等奖;1989年,他以色皱墨染法创作的国画《天湖盛会》,又在中国首届风俗画展中获奖;2001年,他独特的水成岩山水画作品《幽居图》在第四届中国当代山水画展中获创新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随后,他创作的山水画《春醉农家》,在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华魂”书画赛中获铜奖;2002年,他创作的《马》,在《国画家》主办的国画小品大赛中获优秀奖,并在《美术》发表。他还先后在大沥、黄岐、南海画院和东莞大朗文化中心举办《梁炜彬速写展览》,深受各界好评。2003年,他画的《马》被澳洲中国美术馆收藏。
尽管梁炜彬没有上过艺术院校,但这位多才多艺的农民画家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他不仅善画国画,也善画漫画和连环画。他创作的漫画多次入选全省展览并获奖,连环画也多次在报刊上发表。
|
梁炜彬的 《春醉农家》,以盛放的红棉为前景、朴实的农家为后景,表现出南方乡村秀丽的春天景色。 |
|
回首几十年的从艺生涯,梁炜彬深有感触地说:“我曾一丝不苟地临摹过黎葛民教师的工笔山水画,也曾拜倒在李可染的逆光山水下,然而心里总有一个梦,梦想在这山中水里出一点点自己的东西。今后,我打算进一步完善自己已初具特色的系列作品。同时,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遍访大沥的古建筑,借鉴古建筑特有的装饰图案,创作一批有自己特色的水乡画,使创新更上一层楼。”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