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手摹未蹉跎

心悟手摹未蹉跎

心悟手摹未蹉跎

时间:2007-03-16 16:28:00 来源:

名家 >心悟手摹未蹉跎

━━品读张仲亭及其书法艺术
    神交张仲亭先生已有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感悟的累积,愈益开始关注并喜爱起这位从泉城走出来的中年书法家。不是由于先生当选中国书协的新一届理事,而是他那清新自然的小楷与温雅可人的行书原本就让我感觉历史弥珍。  平心而言,我生性对楷书尤其是小楷存有偏见,尽管晋唐盛世涌现出一大批楷书大家,往往怀疑传统经典再经由沧桑浩繁的时光淘滤,如今难以重现和造就那般纯熟娴静的楷书典范,几乎不信会有耐得寂寞者甘愿在规矩方圆中费尽心神地潜心修持。因为楷书在超速发展的新时代常被展赛和市场忽视,楷书创作不亚于“坐禅”,没有天人合一,心手双畅的充分前提是无法写好楷书作品的。而事实上,却正有这么一些面壁图破、不求闻达的追求者,意在闹中取静,不为经济大潮的滚滚红尘而随波逐流,以慎独的姿态坚守心灵的空旷,在黑与白的世界构建和谐晴朗的笔墨语言。张仲亭,正是这样一位笃志淡定、天道酬勤的书家,以一手俊秀朴和的小楷跻身书坛。 欧阳中石为张仲亭小楷临作曾欣然挥毫题序:“得乐毅之古貌,端朴直索黄庭之雅韵,秀实至于大令之十三行,亦见娟好,能洗尘去俗。已大不易也。”仲亭先生早年受家学影响,自幼启蒙于颜、柳、欧,不断地浸淫传统,取法乎上,尤对二王、兰亭序、圣教序以及书谱、祭侄稿乃至宋、明行草大家用功有多。习书四十余年来,即使在担任市文联党组书记、省书协副主席之职后,始终心无旁骛,见缝插针地临摹与揣摩,甚至在工作过忙的失眠之夜,也要研磨两三时辰方才搁笔卧榻。  也正是这种坚毅澄怀的从书心境,才得以成就仲亭小楷的卓然平和、入古出新。魏启后先生对其临《乐毅论》小楷特意赋诗评赞:“南贴北碑久不和,因时所限自偏颇。张公自有平衡法,心悟手摹未蹉跎。”可见,张仲亭那不故作娇媚、不呆板轻浮的隽永朴素的小楷,委实具有清泉之明净、心灵之爽澈,有一种雅与俗、动与静、古与今、心与手相协互乖之美在。  为宣传和感恩滋养自己的泉城济南,所届六旬的仲亭先生用小楷精心书写了明代晏壁咏济南七十二名泉诗书长卷并出版。1995年,同时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展及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1996年入选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其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及友人,并为国内外多处艺术馆及文博单位收藏。由其书写的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碑刻书丹已塑立于趵突泉畔,成了济南又一道怡人的文化风景。  在中国文化的观念里,书法的象征性之首层内涵乃是自然的象征性,即可以使人迁想妙得之神会意象。书法墨迹的静的存在通过想象性的跳跃补充可以转化为我们感觉中的活的形态,卫恒《四体书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妙巧入神。”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是钟情仲亭先生之行书更胜于其小楷艺术,纵览其行书尺幅,温雅秀逸而生动传情,字里行间没有骄气巧饰的奇姿雕凿,亦无刻意经营的迟涩乖张,行笔轻盈而笔墨透纸,走入其书法仿佛身临闲云野鹤的幽悠仙界。尹旭先生著《中国书法美学简史》中谈及明董其昌的美学思想,董其昌并不认同“书为心画”之论,却提出书艺可以外化人的神气与精神,认为以技艺为核心的书法在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后可以表现人的精神气韵,所谓“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其实,神韵情采乃书法艺术之生命所系。董对于艺术创新的理解是与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创建紧密联系的,只有着眼于艺术风格的开创来谈创新才算把握了艺术创新的美学本质所在,而只有书法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风而艺术创新必水渠成,而脱离个人风格的建构为创新而创新则只能是昙花一现、掠影浮光。  中国书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侧重碑学转变到现今趋崇帖学一脉,可见从书者进一步领会到书卷气和学养性对人格修炼与艺术审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仲亭先生的行书艺术正是在如此氛境中孕育而生,尤其是在江北倾向“师碑”风气中毅然从帖,在二王、文征明、赵孟頫、董其昌等先贤书风的融洽传承中强调个人面目的自然铸就,不妨来赏读其书杜牧诗横幅:“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字字清和,墨色酣畅,从布白到阵列,从行气到笔法,从情境到意趣无不赏心悦目,更流露出书家本真的心性与才情。  这,也就是张仲亭书法之所以清淳散逸、儒雅潇洒的动人之处。                                                                           江海滨/文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