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琐谈三则

艺术琐谈三则

艺术琐谈三则

时间:2007-03-20 09:05:00 来源:

名家 >艺术琐谈三则

(一) 由于有人批评说齐白石单薄,我便说了齐白石的很多好处,也用了诸如“大味若淡”等很多道理,但还是有人坚持认为齐白石单薄,其内容和形式简单就是明证。 我没有再继续说道的本事,于是打比方说:你们可以认为鱼翅是绝对的高级,制作起来需要相当高的水平,吃起来也是绝对的地道,这些我都不反对,也认为你们很正确,但是,我还是坚持喜欢萝卜与白菜,这没办法。 艺术水准的判断问题,总归是一个属于个性化的审美问题;其判断依据的标准,往往不是客观的、科学的,而是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其中有难以言传的形而上的成分,比如悟性、精神、情怀、寄托等等。 也有人指出我的说法存在自相矛盾,我不能一一拆解其细节,只是就“矛盾”这一概念进行简略分析。任何立论,总是发生在某一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条件,针对具体的方面而展开,不能全面只能片面,只要有结论就一定偏见。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些片面、偏见,作为结论、观点,都是整体里的一个切片,类似一根头发虽然不是全身但是可以反映全身的基因,这属于全息论。知识的真相是混沌的,说不清楚的,所以要具体分析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譬如我们小时候穿开裆裤,老了就不能再穿开裆裤,这并不矛盾。 (二) 忽然读到有人论学问与艺术的关系,说有学问也不见得能搞得好艺术,这很正确。 学问是衡量艺术水准的一个尺度而已,并不是全部内容。有学问未必能搞好艺术,因为艺术需要专门技巧;没学问也许能搞好艺术,因为艺术可以是完全个性的、朴素的、不假修饰的、原初的状态与展露。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谈论艺术的价值,总是要与人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同样的一个艺术形式,不同的作者会被读出不同的内容来。同样是一张纸,不同的作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与价格。 当学问被认可的时候,当学问被认定是艺术家的必备条件时,学者型的艺术家就受尊重,其作品也珍贵。当艺术只讲究张扬个性,置学问大小于不顾时,尤其是艺术市场在经济的支持下炒作有序、很成功、很运气时,学术也无可奈何。 至于学问在艺术里面应该不应该受重视,见仁见智,不好做结论。 (三) 打开搜狐博客,在文化群的最上边有署名“余秋雨”(也许不是他本人,因为博客上张冠李戴的现象不是稀奇事)的一段文字,是置疑“四大文明”的,意思是说它们太古老了。 这真是莫名其妙。“四大文明”本来就是古代的发明,如果放到现代当然不算什么,那时候当然不会发明出汽车和手机来。孙子埋怨爷爷太老了,实在不像话;如果没有爷爷,哪来的孙子。 名人的博客一般文字很简短,只言片语、前言不搭后语,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写吧;但偏偏会有很多人聚拢过来捕风捉影、东拉西扯、添油加醋以共襄“盛举”,于是很热闹——实际上,根本不是地主的功劳。即便上述的认为“四大发明”过时了的观点,也真就有不少人使劲点头。 也许我的理解力差,其文字背后还埋藏着深厚的味道我没有咀嚼出来,但起码那样的标题有点顾弄玄虚,让人惊慌失措。也许这样怪异的标题容易吸引人的目光,那也就无可厚非了。地球算什么,又不能当橘子吃!苍蝇算什么,不就是爬在垃圾上不得病吗!鲁迅算什么,比刘翔差多了!齐白石算什么,连超女的一根毛都不如!哈哈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