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徽涛1954—安徽黄山人。擅长油画。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书画院院长、专业画家。油画作品《金秋佳音》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序曲》参加全国首届体育美展;《理发已经一个小时了》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
|
近几年中国艺术市场的狂热升温让一些收藏家、投资商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艺术博览会、拍卖会、画廊等各种艺术机构也竞相举办各类艺术展览、销售等活动。市场的发展快速造就了一大批当代艺术家,但是,“催生”的结果必然是创造力的愈来愈匮乏,复制力的愈来愈强,艺术创作的精品鲜见问世。那么,究竟我们还能等到多少优秀的艺术作品呢?带着疑问,记者专访了我省著名的油画家,合肥书画院院长凌徽涛先生。
记者:凌院长,您好!首先想请您谈一下中国艺术市场的狂热升温给艺术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凌徽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确实比以前更繁荣更丰富更鲜活了。艺术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绘画、雕塑、摄影,还有装置、video,包括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等。整体上看去,中国当代艺术是呈现了多元化的大好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热闹风光的表象下有着难以掩盖的泡沫。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回暖,一些早期的投资者获得了极大的收益;一些画廊,美术馆也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绘画展览,各种艺术博览会、拍卖会也来搅动艺术市场,也捧红了一批年轻的有潜力的艺术家。但是,这使他们“红了”以后的生活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参加的社会活动也必然增多,用于创作的时间也几乎没有。生活质量改变了,艺术质量也降低了,如果艺术变成了他们的产品,艺术市场将会越走越窄。
记者:但是市场经济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艺术家与市场接轨。您对于艺术家进入市场的态度是什么?
凌徽涛:画家的艺术作品能够进入市场,并且被社会认可,当然是件好事。这也是作为一个职业画家职业化的表现。而且,不可否认,每个艺术家都有“机会主义”的成分,因为创造性的特点使我们必须保持着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但是,过多地以利益的眼光和逐利的目的跻身于艺术队伍里,我们终将会看到,在艺术家群体不断壮大的同时,伪艺术家也愈来愈多,充斥人们眼球的只能是一些索然无味的作品,围绕在人们身边的眼花缭乱的艺术展也像是一场场枯燥无趣的模仿秀。
现在的艺术家群体难免存在着浮躁的思想。特别是个别美术工作者,认为只有颠覆传统,走非常规的创作路线,才能出人头地。于是都削尖脑袋想着创作出惊世骇俗之作,或者为了一步登天,享受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急功近利,走歪路捷径,造假炒作,更有甚者就直接以“高仿”为业,将自己变成模仿名家画作的印刷机器。这样的人,充其量只能称其为“画匠”罢了。我认为,按照市场的规律,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保证艺术市场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因素。艺术市场的活跃需要艺术家的不断进入,所以我并不反对艺术家入“市”。只是,进入市场的艺术家要始终坚持着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道德标准:以艺术的手法诉说生存状态;以艺术的方式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记者:这也就是您经常提到的“艺术家肩负着更重大的历史责任”的含义吗?
凌徽涛:是的。这句话有着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历史使命感,二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艺术作品和大众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大众文化是要逃避现实,让人进入幻想的世界;也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而艺术是要超越肉眼看到的表象,切入到现实的本质,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敏感问题。
美术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件,敏感于当下的社会问题,比如,身边的亲人朋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市井百姓的生活问题等等。只要是睿智的思考,大胆的尝试,真实的反映,都是艺术作品所反映的题材。
去年底我参加了一场“大海航行”的当代艺术拍卖会。我对“大海航行”的解释就是“中国前卫作家无目标的航行”。艺术本来就是个极度具有前卫性,先锋性和独立性的东西,画家就像是一个孤独的长跑者,在自己的精神里探索、创新。当你跑了一段回头看时,应该要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对自己有交代的,对这份事业有交代的。
所以我说,金钱是可以作为衡量画家水平的一个标准,但是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艺术家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应该创作出几件能载入史册的作品。
记者:您的艺术成就主要来自于油画,而油画好似真正的舶来品。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不到100年,您是如何看中国油画的发展问题的?
凌徽涛:油画确实是西方的艺术,但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学习油画的人特别多。为什么呢?因为油画内容丰富,表现力强,色彩跳跃,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油画立意抽象,可以引导欣赏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
对比东西方油画,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在绘画技巧上完全可以与西方艺术家媲美,只是在绘画材料,制作工艺上还有些欠缺。
在绘画创作中,形式可以变,内容可以变,不变的是要有创作激情。我们的国画,强调笔墨线条的结合,讲究的是意境情境;西画,有体积,有空间,有色彩,表达的是真实。我们无需拘泥于某一种绘画形式。如果将中西两种绘画风格相互糅合,能够更好地体现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那么这种形式就是好形式。在绘画创作上,我们要有“大民族文化”意识,包容并蓄的胸怀,才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记者:在艺术家心中,艺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还是一种精神慰藉?
凌徽涛:物质只是一种生存需要,精神当然才是本质。在我的心目中,创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画布就是我和生活交流的媒介,创作的时候,我可以自己和自己交流,在灵魂深处和另一个自己对话。我有许多作品都是突然迸发的灵感,从作品到题目都是偶然的选择。我的作品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无序情节组合成有序的视觉型象,作品的结构都是从潜意识中浮现出来的。我的创作,应该是一种潜意识的理性绘画,每一幅作品,都表现着其特定的含义。我不一定能够准确地用言语表达好每一幅作品的内涵,但是,丰富的画面形象可以给你足够的视觉震撼,让你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经历一次精神之旅。
记者:您认为在绘画创作当中,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凌徽涛:首先,必须热爱艺术,创作时要有饱满的激情。第二,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先天的灵气与悟性固然重要,但要想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必须多阅读,多思考,积累大量的知识做素材。最关键点,做艺术一定要有很强的意志力,要始终记得,最想放弃的时候就是最应该坚持时候。这是我多年来最大的体会。《墙那边在讨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画了3个月,而《理发已经一个小时了》从构思到创作我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中间不止一次画不下去了,每到这样的瓶颈阶段,我就会想起当年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快到山顶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放弃的时候”,它支撑着我一直坚定的走下去。至今我还有一幅油画,画了7年,但我始终觉得没有完成,没有达到我想要的境界。我想在没有达到我认为的足够完美之前,不管7年,10年,我都甘心沉寂下去……一个画家的生命质量不在作品数量的多少,历史记住的是质量。艺术家最快乐的事是能在历史上留有痕迹。我愿和大家分享我的这点感悟,艺术创作,是孤独的;艺术家,要甘于寂寞;好的作品,要等一等。对我来说,哪怕后半生仅有一件成功的作品,便已足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