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

时间:2007-03-29 09:32:00 来源:

名家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

(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纪念馆中的米氏青铜像)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布鲁日的圣母像》 1503年—1504年,布鲁日圣母教堂)
(哀基督)
(末日审判)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意]米开朗基罗著 初枢昊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开朗基罗被誉为罕见的天才。然而,在有些人眼里,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异数,因为他的作品“包含现代艺术基本性质定义的全部要素”而几乎受到仇视。   客厅里女人们踱来踱去,谈论着米开朗基罗。   这是诗人艾略特1914年发表的《普罗弗洛克情歌》里的一句,描述当时文艺圈子里的社交场面。为什么是米开朗基罗?这似乎是个多余的问题。米开朗基罗在世的时代就已经被誉为罕见的天才。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兼传记作家瓦萨里是米开朗基罗的直接追随者,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但米开朗基罗尤其获得他的推崇。而在近代著名文化史家布克哈特眼里,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异数,因为他的作品“包含现代艺术基本性质定义的全部要素”而几乎受到仇视。基于同样的认识却采取不同看法的是稍后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他在早期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认为,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衰弱之后巴洛克艺术的最早开创者,他连接了两个时代,并且以他开创性的作品在两个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大师。也就是说,米开朗基罗的独特性在一开始就被认识到了,且惊人地预示和启发了现代艺术精神。难怪,在艾略特笔下,客厅里的女人们谈论的不是同样伟大、如海一样深的达·芬奇,也不是同样伟大、如原野一样开阔的拉斐尔,而是这位如崇山峻岭一样雄伟的米开朗基罗。   这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给我们的感受。“崇高”这一审美标准几乎就是从他的作品里最先得来的。面对着他的伟岸的《大卫》、深沉的《哀悼基督》和磅礴的《最后的审判》等等,我们大概会失语,会惊叹,为什么上天把如此的才华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他足以傲视群雄,永垂不朽。但除了他的艺术作品之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米开朗基罗?   现存大约500封米开朗基罗的书信,由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编辑并撰写相关文字,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这就是《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一书。如果说,大理石和颜料反映的是艺术层面,诗歌反映的是情感层面,那么书信反映的就是生活的层面。读着这500来封信,我们既有会心的时刻,也有吃惊的时刻。   这些书信展示了艺术家广阔的生活,上有与教皇的往来,下有与家人的通信。时代的各个侧面通过他呈现出来。其中,与家人的通信占了全书大半篇幅,从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家庭观。米开朗基罗既是一个在艺术世界肆意驰骋的巨匠,又是一个在家族事务中务实谨慎的持家者。两种截然相反的品质集于一身,有时候甚至令人怀疑,如果不是因为小时候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石匠家里,从此迷上了石头,他会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普通男人。书信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对家庭的不懈付出着实令人感动。在经济上,他一有钱就会想着给父亲置办房产,给兄弟投资商店,充实家庭的经济实力。在别的方面,他经常教导兄弟要努力工作,积累经验,犹如一个很现实的兄长。即便如此,他与家庭的矛盾还是时有发生,既有因为父亲对他的不信任,也有因为他自己的异常艰辛换来的家庭富足却没有得到起码的感激。这些给他带来的痛苦是无以复加的,甚至是米开朗基罗表现得情绪最为激烈的时候。然而在矛盾过后,他对家人、父亲的爱又是浓得化不开。一次,父亲遭遇了诉讼,他安慰父亲说:“好好照顾自己,而不是自我烦恼,让您的财产化为尘埃吧!我更希望您活着,即使您穷困落魄。如果您去世了,我都不知道要这世上的黄金何用。”   除去与家人的通信外,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书信涉及到他的艺术工作,主要是他与他的赞助人教皇等的信件,也有少量的与朋友交往的信件。围绕着尤利乌斯二世陵墓、美第奇礼拜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等的信件,看出米开朗基罗如何在教皇势力与艺术家的自由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从而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艺术的一个活生生的个案。其中那些对亲密朋友托马索·德·卡瓦列里和维多利亚·科隆纳的情人般炽热的书信,让我们隐约看到与米开朗基罗艺术作品相通的情感浓度和个性张力。书信所展示的米开朗基罗的整个生活,是对他的艺术工作的补充和注脚,是我们真正走近米开朗基罗和他的世界的必不可少的阶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