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水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一大遗憾

实验水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一大遗憾

实验水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一大遗憾

时间:2007-03-30 08:53:00 来源:

名家 >实验水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一大遗憾

具有艺术史意义的实验水墨      实验水墨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多极化而逐渐成熟并成为中国与经济发展相应的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国水墨自在、自为、自律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它受到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但不是西方的;它植根于传统文化,但不是传统的;它是当代社会中国人特殊的感受、感觉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创造性表达。      中国的实验水墨虽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表现论”和表现性艺术的影响,但与“再现论”和再现性艺术没有任何关系,既不存在“对立”因素,也不存在亲和关系。它是经近现代西方“表现论”的催化, 超越了近代中国“再现论”隔绝历史的断层,又找回了中国传统“自然论”根基的当代表达。      经过了八五现代美术思潮的洗礼,实验水墨艺术家,第一,找回了中国式的以不变的阴(- -)阳(—)黑白关系应万象缤纷的“执简驭繁”的看世界的辨证哲学观。第二,找回了以虚静明澈之“心”感受、观照、感悟自然、社会之“物”的,像自然本身那样自由、自在地“观物取象”。第三,找回了把现实中的人、现实中人生存的社会、人间所发生的事物看成是宇宙自然中的一部分,即“人”、“事”生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和“天人合一”感。就以上这三点来看,足以证明实验水墨是中国“自然论”上生长出来的枝干,与西方的“表现论”、“构成论”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看到实验水墨与中国传统“自然论”的渊源关系,但在表现形态上完全突破了“六法”的规范,将虚静明澈之“心”对社会、自然的关照、感悟的不确定性状态以更加自由、自在的形式,将无意识空间、情绪空间、心理空间、精神空间与“水墨”空间融为一体,这种植根于传统“自然论”的当代表达直接颠覆了传统“自然论”天经地义的“以形写神”的意象形态。      任何一种语言形态的创造,既是艺术家的需要,又是观赏者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要。实验水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图式革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又是“对大众要求艺术再现物象的审美习惯的超越”,(栗宪庭语,见《展示形式与中国水墨画的革新》)实际上,也是中国水墨画合乎逻辑的发展和必然的延伸。   实验水墨的文献建构与国际交流   中国的实验水墨自85思潮以来,从朦胧状态到初露头角,到对其抽象性的认同,又到逐渐形成一定的阵势;从进入媒体的第一本《中国现代水墨画》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刊等最初历史文献的建构,到《当代艺术》对“实验水墨”转型策略的评估,到主流媒体《美术星空》对“实验水墨”的关注,到被编入《黑白史》、《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现代水墨艺术》、《新中国美术史》、《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等中国当代艺术史册。就展览情况来看,从1990年代初在日本展出的“中国现代水墨展”,到在比利时展出的“墨与光——中国当代抽象水墨展”,到在美国展出的“重返家园——中国实验水墨联展”和“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展”,“上海双年展”,“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大型文献展;还有德国的“新水墨艺术展”、英国的“梦•中国当代艺术展”、奥地利的“东+西:中国当代艺术展”,爱尔兰的“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的“中国上墨:当代实验水墨特别展”等大型展;中国的“实验水墨”近二十年的艰难发展历程已经从被冷落的媒体边缘渐渐地进入了主流。作为一种美术形态,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已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当代美术史、文化史。   实验水墨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从实验水墨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有这么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张羽的《灵光》、《指印》,仇德树的《裂变》,石果的《团块的包装》、《团块阴阳同体》,王天德的《数码》,梁铨的“拼贴”、李华生的“网格”,潘缨的《编织的带子》以及谷文达现代水墨作品等。   张羽的《指印》系列,通过手指、墨、颜料、水、宣纸作为媒材,用自己的手指直接在宣纸上一指一指地“印”。在数以万计的“手指印”反复引入纸面的“过程”中改变了纸性原初的质性,并呈现出了物化中的中性质痕,显示了通过手指呈现出来的以前的实验水墨从未有过的纯粹。他的《指印》系列突破了传统的“六法”,创造了与传统哲学、宗教、历史有关的“以气写空”、“以空显气”、“以迹达象”、“以象得神”、“以神化境”的全新的境地。   梁铨的“拼贴”系列,采用了宣纸、剪刀、浆糊、笔、水墨、颜料等。为避免陷入传统的用纸惯性之中,挖掘代表中国文化身份的宣纸从未被发掘出的“潜质”,将宣纸剪成条条块块,依据自己的直觉“编织”(粘贴)组合,再精心地用墨、色涂绘。使作品呈现出具有新意的水墨画“剪裁”之质,与水质、墨质、色质和纸质的交融。使媒材的质性特征在创作过程中互动,变异出中国传统纸性从未有过的冷逸、蕴蓄、纤弱、自然、优雅、兼容的丰富“质性”图式语言。   王天德的《数码》系列,是通过传统的笔、水、墨、宣纸和点燃的香烟进行创作。燃烧的汉字与透叠书写的汉字错位的图像组合有意无意地地暗示了作者在当下社会文化错位、时空错位的尴尬心境。   不应有的遗憾      从绘画市场来看,5年前人们收藏的兴趣大多数是近代水墨“名家”之作,5年后,一部分收藏家的兴趣渐渐转向了现当代水墨画、油画和影像图片。回顾十几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从关注古代到近代,从关注传统型到近、现代型,从关注主流到边缘,从关注水墨到油画、影像、图片••••••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关注面已基本打开,但水墨部分至今仍停留在写实的、传统书写性的那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几乎没有任何创意的模式,而实验水墨却几乎没有在收藏家的视线之内,也许人们在等待••••••于是,投资者转向了个性鲜明的、“另类”的、更具有开拓性的、实验性的现当代艺术中来。于是,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王广义等人的作品有了今天的“业绩”。然而,实验水墨虽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员在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已确立了自身重要历史地位,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引起中国收藏界足够的重视,这是实验水墨的遗憾,也是收藏家的遗憾和失物!在去年,中国艺术市场拍卖前三十名排行榜,没有见到实验水墨作品,望藏家不要错失良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