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玩鉴定”把把脉——文物鉴定技术如何走出困境

为“古玩鉴定”把把脉——文物鉴定技术如何走出困境

为“古玩鉴定”把把脉——文物鉴定技术如何走出困境

时间:2007-04-03 11:35:00 来源:

资讯 >为“古玩鉴定”把把脉——文物鉴定技术如何走出困境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统筹:梓荃 图文:关海森 整理:戴莹   近年来,“收藏热”日渐升温,我国有数以千万的人投身艺术品收藏活动,电视、报纸等媒体将收藏炒得热火朝天,各种艺术品拍卖会、博览会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古玩收藏已经由一种业余爱好逐渐转变成为一项人们投资理财的庞大产业。而另一方面,受暴利的驱使,造假日渐猖獗,贩假明目张胆,古玩市场假货泛滥。   “真货不赚钱,假货吃三年”   报上说,有人在路上被假元宝骗了,有人在地摊上被假古瓷骗了,又有人在拍卖会上被假字画骗了……   电视上说,某某权威专家收了高额的鉴定费后将地摊上的工艺品鉴定为几千年前的文物,并为赝品出具了鉴定证书……   藏家说,这个专家说是真的,那个专家说是假的,另外一个专家又说可能是旧仿的……   骗子说,古玩行里太好玩了,骗了人法律拿我们都没办法,上当的还都是一些高智商人群……   以上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古玩行曾流行过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也不知从何时起被“真货不赚钱,假货吃三年”这句话所取代了。买到假货无疑会对藏家造成巨大的伤害,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赝品、垃圾,它不但吞噬着买家的金钱,还蚕噬着藏家们的热情与信心。古玩市场表面上演绎着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但更多的却是飞蛾扑火,伴随着神话化为灰烬。尽管如此,“傻瓜买、傻瓜卖,还有傻瓜在等待”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还不断有人上当受骗。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中国邮市,多年前中国恶意炒作的邮市也曾火爆一时,现今却萧条且难以翻身。古玩市场会不会也重蹈覆辙呢?从2006年各大拍卖行的成交记录可以看出,艺术品市场的温度已有所下降。笔者认为铺天盖地的赝品、肆意泛滥的假货已经给这一行业以重创,如果任其发展,古玩行的未来将不容乐观。   高科技 VS 磨制工具   造成今天古玩市场鱼目混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文物鉴定技术的停滞不前、严重落后,而造假技术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却日新月异、不断提高。   现代仿古与作伪已经采用数码影像制图、精细化工配料、非金属电镀、可控电气化窑炉等先进的工具与技术设备,形成以地区为特色的各种仿古产品基地。一大批有组织的团伙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城、古玩市场附近,布下各种各样的圈套、陷阱,采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骗术,四处兜售他们伪装高明的赝品。许多藏家因此上当受骗,甚至有些专家都看走眼。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今民间文物鉴定仍然停留在依靠人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来望、闻、问、切的感官鉴定阶段,鉴定的依据仅仅靠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所能借助的工具也只有一片用玻璃磨制的放大镜。难怪有些学者戏言,“我们的文物鉴定技术还停留在使用磨制工具的‘新石器时代’”。虽说民间古玩行中也藏龙卧虎,但高手们多数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能保证自己不受赝品的伤害就不错了。打个比方,面对造假者所使用的机枪、坦克、飞机、导弹等高科技先进武器,藏家手里却只有几块石头防身,其脆弱的防御能力显而易见,这也给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机。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古陶瓷及青铜器的辨伪颇有心得,以下将以这两种类别为例,与广大藏家分享自己的经验。   古陶瓷鉴定的瓶颈   众所周知,古陶瓷鉴定主要包括辨别真伪、确定窑口、断定年代、评定价值四个方面,而确定窑口、断定年代、评定价值是建立在辨别真伪的基础上。   现在,世界各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都十分火爆,各地的拍卖行情也通过画册、杂志、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迅速传播,这些媒介对各种古代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都有较全面的评估,确实为我们了解各类艺术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另一方面也为造假者提供了绝好的“教材”。此外,近年来少数不负责任的出版机构为了牟利,用豪华的装帧、精美的印刷将一批不学无术之徒抄袭拼凑、胡编滥造的垃圾文章编辑出版,有些登载了数百件所谓的“历代珍品”竟然有95%是赝品。这类垃圾图书不但没有丝毫创新,还使不少藏家误入歧途,给藏家造成重大损失。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关于古陶瓷鉴定的图书有数千种之多。如冯先铭、耿宝昌、叶佩兰等一些前辈们的著作对古代各个窑口不同年代陶瓷的类型、形状、尺寸、造型、纹饰、款识、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等进行了科学、系统地研究与总结,并配以可靠清晰的标本图片与生动的文字。藏家从这些书中能够学到古代各个时期不同地区陶瓷的品种、特征、制作工艺、历史知识等,对那些来源可靠的博物馆藏品分类非常有效。造假者也是照那些图书中清晰的图片、生动的文章来仿造的,他们参照书中的描述与图片,不断地改进仿造工艺,力求做到“一模一样”。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造假者与藏家学习的是同一本教材,他们原本属于同宗同派的师兄弟。老师教得很好,师兄仿造得也很逼真,师弟按老师教的知识来收藏,大师兄的杰作当然是首选了!   现今从陶瓷的器形、画工、纹饰、款识的相似度来鉴定真伪越来越困难。现代科技连动植物都能克隆,从古陶瓷的造型、纹饰等外观上来仿造,骗过人们的眼睛更不在话下了。因此,单凭陶瓷的“长相”来鉴定文物真伪的方法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虽然有些文博机构也花重金从国外进口了一些仪器设备,采用了如碳14测定、热释光测定、红外光谱成分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等科技手段来鉴定古陶瓷,但是这些设备价格昂贵,其功能、准确性、抗人为干扰等方面尚不太成熟,在建立庞大的全面可靠的数据库、培养熟练的设备操作者等方面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且目前国内这些设备主要用于鉴定博物馆自身馆藏或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一般很少对外开放鉴定。某些民营机构也开展陶瓷热释光测定及X荧光光谱检测业务,但鉴定费用较高,加之国内尚无权威部门颁发的检测标准和公认的标准数据库,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综上,当今古陶瓷鉴定在确定窑口、断定年代以及评定价值这三方面研究已经很发达了,惟独在辨别真伪技术方面非常落后。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一件古董的真伪,定窑口、断朝代、评价值都成了无稽之谈。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传统鉴定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借鉴其他行业中的方法、知识、设备,从材料学、工艺学、环境学、腐蚀学等方面来系统地、科学地对古陶瓷辨伪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不断地收集各种造假的技术与原理,将赝品与真品从各种角度去对比,从真假标本做起,对标本进行解剖、化验。模拟各种造假方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各种仿古技术、手段,才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民间各种仿古、作旧方法听起来很神秘,其实道理都很简单,脱离不开物理的、化学的基本原理。我们掌握并了解其仿造的基本规律,懂得真品与赝品的本质区别,再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辨明真伪就不难了。   解剖分析鉴新旧   仿造古董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依照古物的形状来仿造,力求做到与古物神形皆备;第二步,为仿品作旧,将仿品化妆为满目疮痍、久经沧桑的古旧模样。   影响仿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模仿的水平、工艺;仿造者对古物的认识与理解;仿造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等。无论仿品与古物的形态多么相似,如果不作旧就是明显的新品,难以蒙骗世人。但是无论采取多么高明的手段,都不外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改变仿品的颜色与光泽,或故意在仿品上制造一些伤残、缺陷,或为仿品添加一些污垢、灰尘,力求模仿老化的样子。经过这样处理必然留下许多破绽,甚至有些作旧会留下各种冲突与矛盾,如果能准确地识别器物的旧貌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作旧的,就能鉴别出器物的真伪。   应当看到,古物的古旧风貌并非一朝一夕而成,是在多年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被环境中各种因素改变甚至破坏后长期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是时间造成的,它所穿越的时空是绝对不能复制的,因此每件古物的身上必定都有不可摹拟的因素。就像一个人,活到80岁,他必然会具备老年人的一些特征,如: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弯腰驼背、声音苍老、动作迟缓等。即使由于保养得好而显得比较年轻的,看起来至少也有六七十岁,绝不可能像18岁。   古陶瓷也一样,除了它与生俱来的时代风格与特征外,在后天的漫长岁月中经历着不断变化的环境。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就会对它造成一定程度的改造甚至破坏。这些改造有些是必然的,也有些是偶然的。例如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件古陶瓷的内部的分子结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以及在后天的环境中被风化、侵蚀、磨损等,衰老是必然的,只不过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的衰老程度不同而已。碳14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红外光谱成分分析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等科技手段正是根据文物的存在时间不可以摹拟这一特性来鉴定的,鉴定的结果比较客观。   那么能不能同样根据这一特性,在前辈们建立的传统鉴定理论基础上,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现代工具、仪器在古物身上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用什么样的工具?从哪里入手呢?这就需要有人来专门研究与探索,去尝试和发明各种工具、仪器,再用这些工具、仪器对真品与赝品进行分析、对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来找出它们的区别。   拿开片来说,新旧陶瓷在开片的形状、分布、开片裂口的宽度、锋利程度、附着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由于新瓷裂缝成因单一,是在短时间内给瓷器剧烈降温,剧烈收缩的釉子在强大的张应力下被撕裂。所以新瓷釉上的裂缝都是从釉表开始向釉下延伸,裂缝都张着嘴。古瓷釉上的裂缝有一部分与新瓷釉相同,但由于经历了长年的复杂环境,釉子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因老化后强度降低。在压应力的作用下,釉子内部产生的裂缝向外部延伸,有一部分并没有将釉面撕裂,所以这种裂缝也不张嘴。此外,新瓷开片形成的速度快裂纹比较平直,裂口比较宽,裂纹将釉面切割成的小片都是一些带有角度的四边形或者五边形,几何性很明显。古瓷的裂缝是在漫长岁月中随环境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裂纹线条弯曲、自然,将釉面切割成的小片形状也很不规则。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多倍显微镜下十分明显。   文物鉴定如何走出困境   以上对古陶瓷和青铜器的鉴别经验,不仅得益于笔者多年的实战经验,也得益于笔者从医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中所受的启发。医学诊断实际是一种“鉴定”,考古中的文物鉴定也是一种“诊断”,二者极为相似。又如,现代刑侦学中《文件检验学》是一门专门鉴定纸质文件的学科,不但能科学、准确地鉴定一个文件的材质,也可以通过对笔迹分析来确定作者,甚至还可以测出文件生成的时间。笔者也曾尝试用这套现成的理论与技术来进行书画鉴定,某些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如果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相结合,势必可将书画鉴定技术向前推动一大步。   文物鉴定与医学诊断、刑事侦察一样,必然要走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道路。笔者按照这个思路,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编著了《古玩解剖辨图说》,书中大量揭露了各种赝品仿造方法与作旧手段,尝试用新的鉴别方法来提高收藏爱好者辨别真伪的能力,为文物鉴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笔者还陆续研究发明出了一些方便实用的鉴别仪器,其中有一种40倍带光源的便携式显微镜,被广大收藏爱好者亲切地称为“文物鉴别仪”,是许多藏家随身必备的工具。现代物理、化学发展很快,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发展了材料学、工艺学、环境学、腐蚀学等许多边缘学科,如果我们解放思想,利用这些知识与先进的科学仪器,结合传统鉴定的实际经验,不断地摸索与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科学、系统的鉴定方法与理论,就必定能为现今文物鉴定的困境找出突破口,以推动文物鉴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