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高韵古自风流—童雪鸿先生篆刻艺术刍议

格高韵古自风流—童雪鸿先生篆刻艺术刍议

格高韵古自风流—童雪鸿先生篆刻艺术刍议

时间:2007-05-28 11:24:00 来源:

资讯 >格高韵古自风流—童雪鸿先生篆刻艺术刍议

胡舜庆
  安徽与江苏、浙江一样,同是孕育印人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安徽篆刻创作,理论繁荣,印人灿若繁星,在中华印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明代皖派篆刻是印坛主流。何震(约1530-1605)是皖派篆刻先驱,其后苏宣、朱简、徐上达、金光先、汪关、程朴等印人辈出。明末清初有胡正言、戴本孝、江皓臣等人。清初“力变文、何旧习”的程邃(1605-1691)是继往开来的重要印人。其后有汪士慎、巴慰祖、汪肇龙、胡唐诸家。乾、嘉时期的邓石如(1743-1805)倡导“印从书出”,取汉碑额入篆,标新立异,成一代大家。晚清黄士陵(1849-1908)能于皖、浙两派渐趋衰歇时,自成一家。而在近代皖派衰落力挽狂澜者,当推黄宾虹①(1865-1955)、童雪鸿两家。   童雪鸿先生②(1908-1966),安徽巢县人。字擅庵,又作万安,号印癖、印隐,别署读印斋主、拜石斋主、百鉗斋主。1928年毕业于新华艺专③。先后在四川、安徽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近40年。1960年被选为安徽省人民代表、安徽省美协理事。1961年任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雪鸿先生为人忠厚朴实、谦虚谨慎、敬业精业、诲人不倦,是一位受尊敬的艺术教育家和享有盛誉的金石、书、画“三绝”的艺术家④。   雪鸿先生少时酷爱书法篆刻,后得名师指导,成就卓然。他青年时代就是我国第一个金石篆刻组织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毕生刻印数千方。早在1936年就有《雪鸿印存》五集行世,并由黄宾虹、王福厂、马公愚、张大千诸名家为之题签。解放后更推陈出新,屡于报刊发表新作,为时人所喜爱。   雪鸿先生篆刻艺术的渊源,未见自述的文字材料,但可以从他作品的风格中寻觅其艺术道路。   这里所举示的印作,多选自雪鸿先生1966年春亲订的《雪鸿印存》⑤,是先生精粹之品。研究雪鸿先生的印集,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一、拟古类 古印“为物虽小,而可与鼎彝碑版同珍”(清·陈澧《摹印》)。近代印人中擅刻古印一路,有童大年、马公愚、杨仲子诸家。雪鸿先生上世纪40年代所作的朱文巨印“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是其“呈东培师诲正”的“试作”,其巨印对气势的追求已可见端倪。七字作“二二三”行排列,以金文入印,文字不作倾倒欹侧之势,而自见钟鼎彝器铭文参差错落之美。而在1950年代所作白文“学书须学卫夫人”印,堪称此类印中精品。此印雍容安详中见流丽生动,刀法稳健含蓄,方圆互用。白文“百炼此身成铁汉”印,左留厚边,似借鉴封泥法,全印凸显立体感。吴昌硕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谨守此二语。”此方印雪鸿先生不全用宽边,似意在推陈出新。此类印佳作还有朱文“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句)、朱文“神州处处学雷锋”、白文“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句)等。他所刻拟周秦、战国小类印最为精彩。周秦小,形势繁多,有朱、白;有无边栏、界画等。在《雪鸿印存》中有众多这样的印作。如:朱文粗边栏小印“金西”“石庐”“茶禅”“莲父”“雪鸿”“心赏”“退斋”“唐云”“高明”等;白文有边栏印如“尹默”“白”“苏”“尹乔”“丁吉甫”“月秋”等;都是能纳须弥于芥子的佳作。他的小印堪称渊雅明丽、精美绝伦,难怪被赵叔孺誉为“当代元朱文第一”的陈巨来都击节叹赏。   二、拟汉印类 赵之谦说过:“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⑥雪鸿先生所刻白文印中,有许多是拟汉印法而成,但趣向又各不相同。“推陈出新”“刘海粟印”二枚,是比较典型的拟汉铸印法。笔画虽肥但不觉臃肿,而有浑厚朴茂之态。“写祖国壮丽河山”一印有所变通,而凸显其厚重磅礴之势。“印隐长乐”“惜墨如金”小印,生动和谐。白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印文排列紧骤,笔画转折自然,印面端庄浑厚。朱文“郑岳”一印似拟汉朱文印,古朴厚拙。可见,雪鸿先生治此类印,深得汉印古朴、浑厚、典雅之精髓。   三、拟明清流派印类 朱文“逃禅煮石之间”,是摹吴让之经典名作,线条富韵律感,深得吴让翁神韵。朱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句,快然是大喜过望状。此印师法赵之谦,线条刚健流畅而富笔意。朱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印,作者似追求如岭上白云、篱间梅菊品格之写照。朱文对章“慕君为人与君好”“惯迟作答爱书来”,均为多字印。多字印分朱布白较难,但这两方均疏密有致,顾盼有情。又朱文“江山如此多娇”“和平”“百鉗斋”“哲文”、白文“俯首甘为孺子牛”诸印,则近似黄士陵,印文布局巧妙,刀法刚劲明快,清晰爽目。   雪鸿先生一生都在不懈探求篆刻艺术形式美,他的印作说明:   一、他的篆刻取资甚广。上溯秦汉印,对明、清流派印风嬗变研究颇深,尤喜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诸家。他师古不泥古,善采众家所长,融会贯通,故能熔皖、浙为一炉,对古今大家能遗貌取神,逐步形成自家风格。二、雪鸿先生的印作与他的书画一样,均有所寄托。先生自号“印隐”“印痴”,又以“拜石”为斋名,一生把篆刻作为一种艺术追求与寄托,寓情于石,以石明志,以石会友,陶冶情操,自抒胸臆。故先生治印绝无苟且,从不鬻艺,不随俗流,所刻多为学界、艺苑同道、学子之印⑦。从《雪鸿印存》中可见,他曾为恩师王东培、马公愚、郑曼青,书、画家张大千、刘海粟、沈尹默、夏尹乔、林散之、赖少其、刘豫璇、丁吉甫、唐云、王石岑、朱峰、白蕉、蒋孝游、许霏,竹刻家金西,印人高月秋,诗人严阵,友人邓季宣(邓石如九世孙)等人留下印痕。明朱简《印经》把印章分为“工人印”与“文人印”两种类型。他认为:“工人之印以法论,章字毕具,方入能品。文人之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⑧雪鸿先生治印为情、趣寄托之所在,格调高雅,富有个性,无疑属于文人印范畴。三、雪鸿先生“以书入印”。拟古类多以三代金文入印。巨印无论朱白均重气势,端庄浑朴,平中寓奇。而小印能小中见大,朱文秀挺,白文浑朴,拟流派印类或舒展飘逸,或恬静和谐,令人赏心悦目。而无论哪类印均与其书法风格一致。郑曼青先生曾谓雪鸿之印“篆不忘刻,刻不忘篆”“篆刻之形神不离,书法与刀法合一”,所评甚是。四、他治印强调篆书入印要平易自然。既有气度,又平易近人;既富变化,又不矫揉造作⑨。故他的印集中绝无怪诞媚俗、霸气凌人之作。五、他的印刀法含蓄明快,刚柔相济,笔意清晰,蕴藉而有余韵。   雪鸿先生的艺术修养和才艺是比较全面的,除篆刻外,又精于书画,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书法方面,近人马国权先生《近代印人传》中谓“雪鸿先生书法受马公愚先生指导,亦请益于沈尹默先生,从北碑《张黑女》《张猛龙》入手,浸淫于汉《张迁》《史晨》《礼器》《乙瑛》诸碑,尤长于古籀”⑩。此是方家之言。雪鸿先生篆书形式多样,功力深厚。他1964年信笔书于黄山宾馆的篆书条幅“江山如此多娇”,源自汉篆而非秦篆。邓石如篆书学秦代李斯,结字以长方取势。而此幅7字篆书以扁方取势,与雪鸿篆刻印文风格相近。字体趋向方正,转折处也由圆变方,点画粗细一致,与后来隶书接近。此幅笔致沉雄古雅,自然洒脱。条幅上行书题识自然清润。1965年,雪鸿先生有印谱一件及篆书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被选送日本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受到日本书坛好评。雪鸿先生楷行书雅俗共赏,所作严谨有致,极富个性。1970年代文革后复刊的《安徽文学》杂志刊头题书,选用雪鸿先生遗墨,以资纪念。4字端庄兼流丽、刚健寓婀娜,沿用至今数十年,仍为人们所喜爱。雪鸿先走的是碑帖融合一路,故其楷行书既有晋唐风度,又兼有北碑端庄凝重面目。他的隶书似从《礼器》《乙瑛》出,而富装饰性,沉逸酣畅,自出新意。   雪鸿先生绘画擅长花鸟,兼及人物,尤精梅兰竹菊。有两件作品曾在1956年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上展出。著名画家于非铑曾撰文评介,称童氏所绘秋菊是这次展览中之优秀作品。后又去波兰、苏联展出。雪鸿先生画风朴实严谨、隽逸潇洒、平易近人,亦深受大众喜爱。   雪鸿先生一生勤于求索,好学不倦。他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竟日埋头创作,研读名谱、碑帖和论著,经年不辍。虽在行旅中亦手不释卷。每到一地喜遍访书肆,求购名谱名帖。他四处寻师访友,虚心求教。他求访过的名家中有黄宾虹、王福厂、沈尹默、张大千等老一辈金石书画家。要特别提及的是,在雪鸿先生求艺的一生中,先后有3位老师对他影响最深。一位是曾任上海美专教授的马公愚先生,浙江温州人,号冷翁,别署石主,精四体书、篆刻和绘画,著有《书法史》《马公愚印谱》等。二是郑岳(曼青)先生,号玉井山人,浙江永嘉人,曾为上海美专教授,擅诗文、书画。所画花卉秀逸多姿,笔力遒拔,能冶徐渭、陈淳而独出机杼。马、郑二师是雪鸿先生青年时代步入中国金石、书、画艺术殿堂的引路人。就篆刻而言,雪鸿先生早年取径皖派,后得此二师指导,上溯秦汉兼博采众家所长。郑曼青先生执教甚严,从不轻许人。虽时隔一、二十年,雪鸿先生每卷携书、画、印新作请教,仍贬多褒少,评点极严,近乎苛刻,不留情面。然雪鸿先生益谦恭称是。自谓有严师如此,正是雪鸿的造化。   抗日战争时期,雪鸿先生与南京诗人、著名书画篆刻家王东培先生同寓四川江津。东培先生名孝辻,号寄沤,曾任金陵大学教授,与郑曼青先生为忘年交。书画淡雅高逸、境界深邃,著述甚多,留有《三不同室印存》。初,雪鸿先生慕名登门求教,后情谊日笃。每逢周日,雪鸿先生必携书画印新作渡江聆教,师生畅谈竟日,或评点诗书画印,或鉴赏印谱碑帖,或即兴挥毫,如是者3年,少有间断。抗战胜利各返故里,苏、皖两地师生书信不绝。雪鸿先生每有新作印稿辄寄呈培师诲正。1948年春东培先生病逝南京,雪鸿先生痛失良师,尝谓在书画印论、创作境界以及淡泊自守等情操方面,东培先生是对雪鸿影响最深的师长。   了解雪鸿先生的艺术成就、创作道路及致力求艺的艰辛历程,对于后学者是大有裨益的。   “千古文章未尽才”,遗憾的是童雪鸿先生正当精力旺盛、才艺精进之时,却过早离世,这是安徽文艺界令人痛惜的损失。归根结底,雪鸿先生是安徽大地和人民滋育出的艺术家,他热爱乡土和人民,他在所处的岁月里,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为当代安徽印坛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安徽人民怀念他。1979年8月,安徽省文化局、安徽省美协、省艺校和合肥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金石书画家童雪鸿遗作展览”,这是对雪鸿先生最好的纪念和评价。他留下的艺术遗作更需要后来者去研究和学习。本文就以有“当代草圣”之誉的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含泪为挚友雪鸿先生遗作《百菊图》的题诗,作为结束语。诗云:“仓皇岁月念迟迟,死别生离又几时?忍泪看他遗墨里,黄花犹带傲霜枝。”   注释: ①见胡舜庆《黄宾虹篆刻及印论略评》,载《书法报》1985年9月18日(总第62期) ②关于童雪鸿先生生年,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及《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书均作1909年。此据童雪鸿先生学生吴元润、长女童祚善夫妇提供中共安徽省艺术学校党总支1978年童雪鸿先生追悼会悼词,悼词有档案依据,更为可靠。 ③童雪鸿先生1925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因北伐战争影响停学一年,复学后原美专合并为新华艺专。 ④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期《画刊》。 ⑤此印存是在1966年4月由雪鸿先生亲寄吴元润、童祚善夫妇保存。雪鸿先生有一子一女,子祚德不幸早逝。 ⑥韩天衡编选《历代印学论文选》P888,西泠印社,1985年9月第一版。 ⑦⑨详见吴元润《有关童雪鸿先生篆刻艺术的若干回忆》(待刊)。 ⑧朱简《印经》,载《历代印学论文选》P167。 ⑩详见马国权《近代印人传》P467,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详见胡舜庆《王东培先生的书法篆刻》载《书法导报》1996年8月21日。 见1979年9月5日《安徽日报》。 作者系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