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摄影作品走市场话题的喧嚣已有时日,过去的2006年,中国收藏界最热的话题就是摄影作品的收藏了。2007年春拍,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影像专场,摄影作品一下子成为拍卖场上的热门品种。什么作品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影像作品的市场价格如何确定?是否会在今明两年出现井喷之势?带着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众多拍卖公司、画廊、摄影艺术家、收藏家,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影像作品,对2007年影像市场有着怎样的见解。
摄影艺术刚刚起步,然而它早已经是文艺界的一种主要工具,在所有艺术中,它是最包罗万象且无所不至的。从200多年前第一台照相机诞生以来,摄影作品就成为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媒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这门艺术的精品。但是国内的收藏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因此,一些19与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艺术作品直到今天都还存在于坊间,而且价格相当低廉。在收藏市场日益火爆的今天,众多机构与个人正在将目光转向影像作品,开始欣赏摄影艺术作品,并逐渐将其带入商业行为中。
艺术概念下的纪实与观念摄影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摄影还是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单纯而忠实地捕捉着历史的节奏,照片的拍摄者大多从事着与新闻、媒体相关的工作,或者是一些摄影爱好者,他们在公众的认知中以“摄影师”或者“摄影家”的身份出现。而中国摄影家协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全国性摄影组织,将摄影工作者圈定在一个技术的范畴之内。这个时候的作品,讲求的是图片的真实性、光影技术运用的精湛性,以及捕捉人物瞬间表情的敏感性。很少有人将摄影与艺术展联想起来,摄影只是摄影,与艺术无关。而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家将摄影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工具,并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摄影便不再只是摄影家的摄影,它也可以是出现在北京798、上海莫干山等著名艺术社区的前卫艺术,纪实与观念,在艺术的概念下,第一次有了交集。而在这两个领域不断创作的人们,在彼此承认皆为艺术的前提下,又泾渭分明地为对方划出一道特征界限,纯摄影的概念被模糊了,而纪实与观念则在这样的界限中变得越来越明显。
纪实摄影:时间磨砺出的价值
“如果没有时间的张力,没有历史感的回放,摄影就没有魅力。”摄影艺术家姜健在和记者谈到纪实摄影的价值时这样肯定地说。在摄影领域从事了二十余年的他并不排斥观念摄影的艺术性,他说艺术是多元化的,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越多,这个市场就越健全。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摄影,他坚定地认为摄影的价值体现在于时间的磨砺。所以,他将自己的系列作品《孤儿档案》定为每五年跟踪拍摄一次,而他的《主人》系列也是拍摄了十年之后才陆续发表的。
和姜健同时代的摄影艺术家在中国还有很多,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摄影绝缘在市场之外,拍摄纯粹是一种强制性的工作或者自觉的个人记录行为。但是就是这些自觉或被动的拍摄,为历史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因此,纪实摄影的历史性、社会性与人文性远远高于其本身具有的艺术性。比如2006年华辰秋拍中以30.8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的解海龙摄于1991年的作品《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渴望的眼神固然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者的心,但该幅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一幅被政府承认、推动和帮助过的纪实摄影,而且是为了推动中国希望工程,具有完全的社会性和导向性,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历史价值。再比如华辰同场拍卖中以1.98万元成交的王彤摄于1997年的作品《痕迹之十一》,作者自1994年起就开始着手拍摄该题材的作品,时值今日已有十年的时间。王彤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在拍摄这组作品的时候,那些遗留在民居墙上“文革”时期标志性的图案例如毛泽东头像、各类标语等,在改革快速发展中消失的特别快,很多次是拍摄后发现作品并不太满意,又回到原处补拍,结果那些留有痕迹的墙已经被推倒,他仿佛是在和时间赛跑,抢在现代即将颠覆历史之前将历史永恒留住。
除了时间,纪实摄影艺术家为追求真实性所付出的艰辛也是其作品价值的一项重要体现。有媒体报道,解海龙为了拍摄《希望工程》系列,行程两万多公里,奔波了26个省的128个县,拍摄了近万张底片。和解海龙一样,王彤在拍摄《痕迹》系列时,骑着自行车,拿着地图,跑遍了河南的大小村落。
观念摄影:意识先行
坐在王劲松位于北京亦庄一千多平米的工作室中,记者看到更多的是当代艺术的符号,而非简单的摄影。他用摄影手段表现的具有强烈观念性的《百拆图》,在国外画廊已经有几万美金的价格定位。而在国内市场,2006年轰动一时的华辰影像专场拍卖会中并没有找到他的作品。不只是王劲松,就是其他和观念艺术有点关系的摄影作品在这次拍卖会中也仅占了10%左右的份额。其中黄岩创作于2005年的《中国山水纹脸——秋》以3.3万元成交。但此次拍卖中的观念摄影作品与以22.55万元成交的翁乃强1966年的作品《回放之一》,以19.8万元成交的李振声1968年的作品《虔诚者》,以5.5万元成交的侯波1954年的作品《毛泽东与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等历史纪实摄影相比,似乎在国内的价位与买家的认知度依然不及后者。
王劲松认为,虽然同是摄影,属于艺术的范畴,但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我们这批人刚刚出现的时候,摄影家是根本不承认我们的,但是后来因为市场变得火爆,他们就开始思考,有的人坚持了自己的东西,有的人就开始往我们这边靠。纪实摄影大量采用黑白照片,追求按快门那一瞬间的东西。但是观念摄影就不同,它强调意识先行,有了想法之后,摄影只是一种工具,有时甚至不用自己操作,可以请别的摄影家来完成自己的想法。”
纪实和观念摄影,一个强调影像的历史性和现场感,一个以影像为手段来表达观念和个人情绪,照片只是承载思想的躯壳。如果说纪实摄影的藏家收藏的是历史价值,那么观念摄影的藏家则看重的是作品观念的价值。姜健认为:“纪实摄影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到它的价值的,而观念摄影是马上可以兑‘现’的。”他所提及的“现”,指的是现金。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能真正理解观念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思想的藏家毕竟是少数,人们更多的是愿意收藏那些能够完全理解,甚至自身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纪实摄影,这就造成了在影像拍场上纪实热于观念的状况。
而另一方面,观念摄影因为创作风格的不同,与纪实摄影相比尺寸大很多,也使得收藏变得比较困难。王劲松向记者介绍说,收藏观念摄影作品,最大的障碍是国内的藏家基本没有保存作品的知识,像纪实摄影一样的小型作品还可以装框,但像自己长13米,高4.6米的《百拆图》,除了大机构收藏,个人通常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一是没有地方挂,二是不知道用什么技术保存。
除此之外,观念摄影较之纪实摄影更加具有模仿性。上世纪的纪实摄影,完全是在脱离市场的情况下完成的,用王彤的话说,“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要用照片去换钱,只是想留住自己所经历年代的一些影子。”所以,这些作品在经过了十年、几十年的磨砺后,历史的价值凸现了出来,可时间是不能倒退的,即便像《希望工程——大眼睛》那样的作品能获得三十多万元的市场认可,现在的人想再去模仿,拍出第二个上世纪末的“大眼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观念摄影便不同,时间不能倒退,观念却是可以相似的,比如王劲松的《百拆图》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有人就拍出形式相近的百字图或者别的百什么图。不过,王劲松说:“我觉得原创的东西更精彩,比如现在在很多作品中能看国外大师的影子,作者借用了别人的概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中国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发展国外的思想,这不是不好,但失去原创的作品,生命力就会弱一些。”
收藏摄影还是收藏艺术家
无论是纪实摄影家姜健、王彤还是观念艺术家王劲松,在谈到当下的影像市场时都充满了期盼已久的信心,并宽容地接受了目前依然不规范的市场规则,以及可能会因为今春各大拍卖公司展开的影像专拍而导致影像市场暴热后出现的泡沫。他们理解地认为:“股市、楼市都有泡沫,为什么影像就不能有泡沫?泡沫过后,留下的一定是好的作品。”姜健介绍说,国外有专门的协会通过得奖的多少、展览的影响力等因素对商业摄影师做出评级,不同等级摄影师的价格是不同的,但在国内,大众没有这样的消费意识,谁的价格便宜就找谁拍,这样就扰乱了整个市场的规律。这和中国的经济秩序有关,经济秩序都没有规范,怎么可能要求艺术市场规范呢?因此艺术市场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混乱也能锻炼藏家的鉴赏力。姜健认为,什么样的艺术家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收藏影像其实就是收藏艺术家。首先从一个艺术家的历史、出身、整个艺术经历、生活理念以及个人修养中,就能判断一个人艺术成就的高低,然后再去鉴赏他的艺术品是不是达到了某种高度。有些艺术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投机取巧,他的一两幅作品可能会应景,卖的很好,但是之后就没有能力继续下去,这对收藏其作品的买家无疑是一大损失,因为一两幅作品的良好价位并不能锁定这个画家的市场行情,他的作品依然是得不到市场认可的。而有的艺术家,虽然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但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持续生命力,这时,如果看准了这个艺术家并收藏他的作品,那么若干年后当他的作品被市场接受时为藏家带来的经济回报将是十分可观的。
影像艺术走入拍卖市场 或成为2007拍卖热点
不论之前有过多少零星的摄影作品走上拍卖场,摄影界都只会把北京华辰2006年秋拍的影像艺术专场认作中国摄影作品进入收藏和拍卖时代的开创之举。岁前岁后,长久不被收藏界青睐的摄影,忽然一下热闹起来,2007年嘉德将举办影像专场,匡时、诚轩相继开始拍卖影像作品,影像作品正式进驻拍卖市场。2007年4月19日由华辰主办了“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研讨会”,就关于影像拍卖收藏市场前景以及走向进行了探讨。专家认为,中国的影像市场刚刚启动,应当从学术层面引导、制定和完善影像拍卖的游戏规则,并在做好“功课”的前提下按照游戏规则进行运作,使影像市场规范成熟起来。
中国影像艺术影像市场初见规模
2006年秋拍华辰在国内首推影像专场,一下子点燃了影像市场的行星之火,记者在采访华辰部影像部经理李欣时了解到,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两年的市场调查,国际上的影像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国际影像收藏越来越被认可,同时与各自国度的影像创作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影像收藏市场越来越规范,游戏规则越来越完善,为正在起步的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提供了操作的模式。同时,中国影像开始成为全球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大收藏家关注与收藏的对象。特别在过去三四年中,一批国外的收藏家收藏了大量国内的影像作品,这促使他们关注中国影像的收藏价值。直觉告诉他们,中国的影像艺术,一定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很多的杰出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相对于其他的收藏门类,影像的价格相对较低,这为影像的收藏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大环境,也为影像拍卖提供了可能。出于一种对市场建设的自觉,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与道义感,为散乱的影像市场、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以及收藏队伍提供了一个影像艺术作品的交易平台。
影像作品从画廊走向拍场
华辰2006秋拍有很多好的作品价格并不高,却遭遇流拍的命运,华辰分析了个中原因,那些好的作品实际上并没有做过市场的前期预热,很容易造成市场的不认可。影像不同于书画、瓷杂市场,比如华辰征集影像作品的途径有摄影师、画廊、藏家,拍卖的结果显示,从画廊征集的拍卖理想,因为在国际上,影响的一级市场已经非常完善了,无论是价格体系也好,流程也好,特别是我们国内经常谈到的关于自律的问题,这些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已经形成很规范的东西。对于拍卖公司来说,他们希望合作的对象是像百年印象这种代理机构,这些代理机构已经把前期很多工作做得非常的充分了,市场也有些铺垫了。比如说他们代理某一个摄影师,会在前期给他做展览、出书、宣传,做市场的铺垫,这样对于拍卖公司拍卖,相对来说更容易。2006华辰秋拍,百年印象拿来的所有作品都是装裱好的,完全是按照国际上的一个流程,比如有证书、编号等等,都非常非常完善。目前国内还是缺少真正国际意义上的画廊。
影像作品征集标准及定价
国外的摄影收藏品从画廊等一级市场流向拍卖等二级市场的操作国内尚未能实现,因而国内许多摄影师的照片价格一开始就是在拍卖市场上确定的,中国摄影界积蓄的力量,即便依据华辰影像专场的标准,只要能足够地挖掘资源,也足以供拍卖场上消耗十几年了,何况大量职业艺术家和熟谙拍卖等市场规律的摄影师的出现,以及画廊、美术馆、艺术品经纪公司等机构的健全,拍卖公司每年都会有新的照片资源可供选择。拍卖公司征集什么类型的作品以及价格的定位与藏家的喜好紧密联系。征集什么拍品,对拍品如何定价,谁来买这都是拍卖公司应当关注的问题,也是摄影界目前探讨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华辰影像部经理李欣给了参考性的意见。征集拍品的标准:一是历史价值;二是艺术价值;三是名头大的艺术家。历史上的摄影作品侧重于纪实,而当代的则更侧重于艺术水准。李欣同时也简单谈了2007春拍征集拍品的概况,华辰已经构建出影像收藏的框架和价值评价体系,如2006年华辰秋拍将影像分为五类:一是著名摄影师的著名作品;二是著名影像;三是老照片;四是体现摄影技术创新的代表影像;五是当代艺术的著名影像。2007年华辰春拍引进了国外名家名作,如全球独版马克•豪斯摄的迈克尔•乔丹;为庆祝行为摄影艺术20周年而设的行为艺术摄影专题。
拍品的定价,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摄影艺术家,他们的市场定位是不确定的,更多的时候是凭个人的感觉,没有一个规范的价格指数可以参考。华辰对摄影艺术家的市场定位是参照了国内外代理画廊,相对来说还有一个较成熟的价格体系。如果某一些人的价格过于偏低,或者过于偏高,专家会根据市场给他们一个建议。
国内影像画廊悄然兴起 为影像艺术夯实基础
早在2006年,记者参加了著名摄影艺术家吕相友的几次摄影作品展览会,在会上,得知了目前正在兴起影像画廊。BB画廊就是这样一家画廊,2006年刚刚成立,“BB”的寓意就是从北京走向巴塞尔。画廊的开幕式就是以吕相友的影响作品为起点,一年有四次展览,以此宣传推广摄影艺术家。由于常年游走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接触了大量艺术品,画廊发起人深深喜欢上了在国外占了很大比重的影像艺术。她认为影像是各种艺术的表现,在北京大山子地区的草场地、798成立了BB画廊,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影像展览,吸引了包括来自巴西、意大利、德国等大使馆的诸多人员。其实,像BB画廊这样的专业影像画廊在北京还有很多,如蓝堡国际画廊、云天画廊、映画廊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原来并不经营影像的画廊也开始经营影像作品了。
影像画廊,应以培养市场为己任
记者采访BB画廊的艺术总监吕敏女士是在她经营了12年的咨询公司,与艺术完全不沾边的行业,我们谈话是在下班的时间,就如她所说的:“成立了画廊这一年一直是贴钱,所以我得更加努力工作挣钱来维持画廊的营生。”吕敏非常坦诚,就是因为太喜欢了才做这个画廊,自咨询公司成立的12年中,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她现在也是以管理咨询公司的理念来打理画廊,但是他们又是不同的。吕敏谈到:“我不是业内人士,也没有经营画廊的经验,所以只有一边走一边学,学习国外画廊的先进经验,每天都有国外画廊给我们发邮件交流,这样也避免我们少走弯路。”
摄影界一直在担忧国内没有懂得影像作品价值的收藏家,大部分收藏级的中国摄影作品都销售给了国外懂行人士。吕敏认为,国内应当培养影像市场,普及对影像艺术作品的认识、了解。在怎么培养藏家这个问题上,吕敏认为还是喜欢,收藏还是要选择建立在自己喜欢的基础上,一个真正聪明的收藏者必须投资于此市场的研究而不仅是金钱。但更多摄影家也还是愿意自己的作品被真正喜欢的人买走。
BB画廊办的这几次展览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记者曾问是否有打算交与拍卖公司办专场拍卖,吕敏认为目前还不是时机,她认为这需要一个过程,先应当经营好画廊,做出自己的品牌,让藏家、艺术家认可,而这得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在培养市场方面,二级拍卖市场的华辰也是不遗余力的,华辰拍卖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就曾说过,华辰要用五年时间来培育影像拍卖市场,在这段时间里是不计划赚钱的。
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
BB画廊的梦想就是从北京走向巴塞尔,巴塞尔的画廊博览会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入选画廊的标准也很严格:学术性要达到一定标准;要有固定长期合作的艺术家;艺术家一定要有名头。而BB画廊正是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自身,他们要求艺术家在北京一定是由他们独家签约,彼此要有诚心,画廊定期负责办展览、宣传等各种方式推广艺术家,而艺术家只要静心创作,不能私下交易。当然,BB画廊艺术总监不是专业出身,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标准上有她独特的见解:“我们选择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从个人喜好开始,喜欢这些作品了,先看人,通过对这个人的了解来决定是否推广他的作品。老一辈的这些影像家,他们本身名气大,作品不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相当高,如吕相友,和我私交已有十多年了,彼此是非常的了解,他拍的这些珍贵的照片才愿意交给我们代理,而这一年中,我们BB画廊也给吕老办了两次展览,我相信大家都要互相有诚信,这个市场才能规范。画廊就是推广宣传艺术家,而艺术家也应该尽自己的本分,艺术家要创作,还要给自己当经纪人,在精力上难以应付,最终受到损害的是艺术家本人。”
BB画廊也经常与国际画廊联合举办一些摄影作品展览,如2007年4月20日下午,在798的BB画廊里,由一家德国画廊组织的意大利摄影家的作品在此展览。
套用专业人士的话做结尾:“摄影作品好卖与否,与其事先的估价与拍摄者影响力、作品被传播产生的影响力、拍摄对象和所关注事件的影响力、拍摄思想、摄影语言、作品完成度、拍摄及制作时间、作品限量、制作工艺、代理机构等有关。”拍卖场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画廊有自己的经营模式,艺术家、藏家也是有自己的判断,这样融为一体的规则,影像能否以更为优雅的姿态进入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2007影像市场。
|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