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6月5日在上海市凯旋路613号可当代艺术中心“空白展”隆重开幕。《空白展》集北京当代学院和前卫艺术的新锐艺术家。参展作品中国外艺术家参与的部分则是一个尝试性的国际操作模式,所有国外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与空景艺术机构和辅路工作室合作制作完成的观念艺术品。 既把艺术品压缩成观念用非物质的方式传递交流。
空白展是一个体验展,追求对视觉感官的超越.人们生活中随时感受着大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内容.体验是逃避意识的,是我们每个人心知肚明却又无法描述的时间和空间感.‘空白’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却很难直接,集中地去体验,空白展就是要唤醒你沉睡的感知力,提供一个平台,一个衔接的媒介,带人们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观者在这里可以欣赏,享受那些多彩多样却被意识忽视的真实。空白展关注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美。空白展是面对艺术品的起点,空白展是揣摩作品中的智慧、味道、颜色、声音、质感和体量,空白展是经历展览的气氛、地域和社会背景,空白展是人们带来的期望和带走的印象,空白展是非物质的,互动的、崭新的和富于想象的.
空白展同时也是一个交流展,参展的北京艺术家兼有当代学院和前卫艺术的新锐。海外参展部分的操作则效仿了观念艺术,一些作品的媒介为可利用互联网传递的数码信息,还有一些建筑、雕塑、油画作品是先由艺术家与空景艺术机构针对具体场地商讨出精确的制作方案,再经辅路工作室制作完成的。人力的优势使"中国制造"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化展览的操作模式. 把艺术品压缩成观念用非物质的方式传递不仅是很实际的选择,因为它省去了国际长途运输和艺术保险的高额费用,它对艺术思路也是新的刺激.参展纽约艺术家彼得•凯瑞德作品"万能遥控器"把这种无原作概念的创作形式巧妙地作为内容,反思了美中贸易依存关系中被夸大的权力.
现今即使在中国,艺术家只出创意不动手也不新奇,我不想卷入艺术家是否必须自己动手的道德观争论。创作方式不是本质。重要的是此类操作中凸显出的沟通问题。这不等于说艺术家亲自动手时就不需要与自己沟通, 只不过合作使沟通成为焦点。譬如艺术家是否说得清要求,工人是否听得明白?这个艺术家自己是否明白?艺术的内涵会在转述中受损失吗?...等诸多实际问题.合作强调思维,强调沟通的过程。只有具备相当力度的思考能力和丰富的制作经验才能把制作中预料得到以及预料不到的细节想得面面俱到,也才有可能胜任这类创作。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种操作模式中的不可预料的成份由不可避免向刻意经营的转化。
空白展作为交流展的第二层意义在于参展的东方和西方艺术家们意象的相互映照.参展作品在阐释"空白"时形式和内容的诸多巧合好似一面面镜子.
老家福建的王光乐借"寿漆"审视童年的记忆,以修炼般的态度,独自面对时间的流逝;从小患有严重哮喘的美国艺术家弗若斯特•杨投射在天花板上的一秒钟动画"无限循环"是对死亡的冥想.
江芳通过作品"空心"的制作过程,暗示从刻骨铭心的过去解脱;成长于佛罗里达热带的兰迪•吉尔莫把"作品"开膛破肚,传递出直白式的幽默.
石煜在美院开会时随手勾下领导们惟妙惟肖的漫画;女艺术家贝丝•坎贝尔在作品"我基于当下境况的潜在未来"中为人们提供可阅读的颇有自律的胡思乱想.
建筑师曾庆豪出身亚裔在西方长大,他设计了采用中国传统园林17元素的"反射池",让人们在展厅中体会城市园林的意境;玩家亚当•亨利名为"同时同地"巨幅线描使人沉浸在塌陷空间中从细胞到宇宙的神游.
雕塑家珍妮•杉克尔的软件"像素转换器"虽然高速运转但仍需几十亿年才能切换完所有图像;画家布伦特•柯林斯用"Film-Flam2"的大比例透视墙画让观众感受着"感受的不可能".
笃信佛教研习东方文化的美国艺术家列奥尼德•兹维特科夫转化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废品与艺术的"移动工作室"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信念;巴西裔女艺术家曼纽艾拉•莉尔反击战争与毁灭的乌托邦政治海报"作为不确定建筑的艺术".
希腊艺术家莉利莲•力克娅多普多的"我在这儿"以雪上的涂鸦的形式发出谁是?何时?哪里?稍迅即逝的提问;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东京艺术家中澤健矢所设计的位于上海的"地球开关"则愿意成为到场观众憧憬未来的有色眼镜.
空白展旨在追求智慧, 而不是形式美. 八十年代以来,相当多的中国艺术家们有兴趣了解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但观看经验只停留在印刷品的层面.面对画册揣摩猜测形式背后的思想,意义,却难以看透这些令人费解的审美表象.这几年艺术市场的火爆,中国艺术家在拍卖行的大出风头,使西方世界也渴望了解我们.互访性质的名作展在东西方的各大美术馆都开始频繁露面.但是两地艺术家同时出现在民间画廊的不多,代表各自萌芽艺术思想的新锐作品更少. 空白展的艺术家主体为纽约和北京的年轻人,他/她们大都来自耶鲁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文化,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使同台交流的机会难能可贵,但这也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空白展作为一个体验展,交流展势必要强调对形式背后的思考.空白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观看场所和途径,审视他人的思维,体会他人想表达的意思,反过来从别人的眼光中观照自己.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