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灰 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

黑白灰 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

黑白灰 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

时间:2007-07-30 00: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 >黑白灰 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

7月21日下午,北京今日美术馆。顺着折线式钢铁结构的露天斜坡走廊踏入这座前卫的美术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约五米长三米宽的油画作品:这是一张中国普通百姓的“全家福”留影——“修饰”的着装、正经端庄的姿势、主次有序的呆板排列。整个画面平滑、冷静,以中性的灰色调构成一个整体。 与这幅冷色调的油画类似,展馆中的所有作品,都是黑、白、灰冷色调绘画作品和黑白摄影及视频作品。 “黑白灰——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正是此次展览的主题。这是国内20年来首次针对艺术作品中的黑白灰冷色调特征的表现方式所做的专题展览,包括张晓刚、方力钧、李路明等18位当代知名艺术家悉数参展。 策展人高岭说,“黑白灰”是相对于30多年前中国美术“红光亮”创作特色而言的,黑白灰是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家的主动选择。在这些黑白灰作品中,20多年来当代社会生活折射出的一些社会心理,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它更新了以往油画忠实于色彩的本质主义描绘对象的方式,开拓出一种中性的带有过滤和疏离感的艺术风格”。 事实上,黑白灰作品的出现,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美术。特别是“85新潮美术”时期,许多年轻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创作黑白灰色调的绘画作品,诸如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等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张晓刚和方力均等更多人也加入了这一创作队伍。“其媒介形式,从平面的架上绘画,拓展到摄影图片和视频影像。这是2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显著特点。”高岭说。 张晓刚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学院教育,讲究在色彩训练上的冷暖对比,“但后来做现代艺术的人对此失去了兴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色彩本身所表现的世界,而不是用色彩去表达自然界。所以,作品本身需要什么颜色,艺术家就采用什么颜色,而不是艺术家看到的自然的颜色。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转变,是一种主动性的选择。” 何森崇尚用黑白表达时尚背后的心理状态。譬如,他创作的酒吧里的女性。按说这些女性比较时尚,比较享乐主义,比较物质化,用彩色表现似乎更合适。但是,“我们要看到本质的东西,她们百无聊赖、比较虚无,不充实不积极。因为人享乐时,往往都是‘形而上’比较缺乏的时候。从本质意义上说,用黑白来表现这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比较贴切。”他说,“一个东西要是有颜色,那么它就会显得比较物质化,比较现实,一旦把它‘黑白’化以后,它一下子就跟现实生活开始有距离,显得比较理性。” 李路明说,自己选择黑白灰色调绘画,始于2003年的“SARS”。“‘SARS’的出现使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莫测无常,好像生命随时可以报废了。而我一直对我的青春期耿耿于怀,有必要对自己的青春年代做一个自我的梳理,做一个自我评价。”于是,他创作了大量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景的冷色调绘画作品。“我不是画当年主流媒体留下的记忆,我要重新书写的是日常化的非典型图像,是身边普通人的日常状态。由于老百姓当年生活留下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所以我的记忆也是黑白的,作品也是黑白的。” 在方力均看来,不一定是有颜色才能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用黑白也能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用最简单的颜色,表现出最动人的效果。“黑白灰是一个载体,它要表达的是艺术家的第二、第三现实”,张晓刚说。 据悉,该展览将于8月5日结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