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教授访谈录
杨之光教授访谈录
杨之光教授访谈录
采访人:李钢 孙晓枫
讲述人:杨之光(以下简称杨)
问:杨老师您是广东当代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一辈子都献身于艺术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当您离休以后,离开了教育岗位,很多人以为您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没想到您却再一次兴教办学,创办了“杨之光美术中心”,能否谈一谈您创办美术中心的动机和想法?
杨:
我的职业是教师。虽说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但我的事业是永远不会退休的。教育事业是一项付出的事业,我为这个事业付出了一辈子,并且用行动说明了这个问题:我画了一辈子画,教了一辈子书,把自己的1200多件作品全部都捐给了国家。我是属于国家的、人民的,社会的,从不为个人考虑名利。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育更是担负净化人生、美化人生、设计人生的责任,我办美术中心的理念即源于此。我一辈子都在追求美,退休后如何延续我的教育理念,创办美术中心可以说是追求一生的完美。
问:教育事业可以说是您终生孜孜求索的事业,我注意到您刚才提到的“净化人生、美化人生、设计人生”,这“三美”有何联系?
杨:
这“三美”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人民日报出版的《格言大全》中收录了我常说的一句话“发掘生活中的美是我最大的乐趣。” 先启迪孩子“美”的心灵、再给予孩子“美”的眼睛,最后教会孩子创造美的生活,是我们的美育要达到的目的。
问: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教育中心,您能否谈一谈中心的教育理念,她对于很多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
杨:
少儿美术教育很容易陷入一种生搬硬套的窠臼中,这种情况中国外国都有。在国内举办儿童美术比赛,各种少年宫、兴趣班等等都会进行突击培训,把奖项拿到手事情就完成了,但是孩子的美感、审美层次并没有得到提高。我主张教会孩子发现美,不但在艺术中有美,在生活中也有美。青少年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奠定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他们将终生受用不尽。问:从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之光美术中心是以塑造人为宏观目标的,在儿童美术教育上有着一条全新理念的美育素质教育概念之路,对于这一问题您有何看法?
杨: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纪念吴作人先生,其中一句是“要做画家先作人”,这也是我从艺几十年的信条和体会。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品德培养本非美术中心一家之事,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的事情,但是我愿意把中心纳入这个事业中,为社会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具体的教学中,美术学院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心能不能借鉴,在这个问题上争议很多。我搞了一辈子教学,对这点看得很通,认为完全可以。大学生和小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是认识的层次不同,美院的教学方法如临摹、写生、默写、速写等等,这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培养了很多人才。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强调想象创作这块,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不论什么专业都需要想象力,这也是美术中心的教学与众不同之处。
问:在充满各种机会和挑战的三年里,美术中心是怎样抓住机会、排除困难,而创造辉煌的?
杨:
这是件“自讨苦吃”的事情。我的女儿、女婿从美国回番禺定居协助我管理美术中心,但自己还是要操心:美术中心是民间教育机构,国家并无投资。中心经过三周年的成长到了收获与再发展的阶段,要抓住广东建设教育大省、番禺建设教育大区的契机,把番禺教育(美术、英语、钢琴)的一鼎三角之势做大。
问:您能否就中心和社会、社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谈一谈您个人的看法?
杨:
互动必须有方方面面的共识,在创办之初曾经与某些集团合作,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楼盘是营利的,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效益,但教育事业不是盈利的,它的回报不是物质性的。所以作为一个民间教育机构,如何从企业输血到自身造血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也是要面对一个现实。美术中心是番禺教育的一本活资源,如何把这个资源用好、用活,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机构来共同关心这个事情。
问:您的作品中始终坚持对社会变革、大众生活等方面的关注,我想这是源于您内心深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办美术中心这一举措,也是作为内在责任感的另外的一种外化形式或一种延续吗?
杨:
最近的报纸上出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报道中学生跳楼、弑母等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到中心教育工作者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我要求中心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关心社会现象,思考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健康的孩子,在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上,中心上上下同舟共济,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