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动
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动
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动
时间:2007-08-25 00:00:00 来源:扬子晚报
资讯
>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动
|
一米九几的个子,瘦削的长脸,一双手指细长的大手,阿克曼的笑容中有着中国式的热情。这位著名汉学家、北京大学1975年的“工农兵学员”、歌德学院的创建者和现任院长,与中国的缘分相当深厚。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的两个女儿更是兼具了中国血统。
近日,为9月即将拉开帷幕的“德中同行”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他来到南京。他希望藉这融科教、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活动,将德国文化的精髓介绍到南京。前日,在梅园新村的“德中同行”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对自己的老本行——中国的当代作家如数家珍,并遗憾地认为现在的文学已不如以前精彩。
张洁年轻时是个大美女
上世纪80年代初,阿克曼成为第一批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翻译家,从老舍等经典派作家到张洁等新一代作家,他几乎都有涉猎。谈起这段时期,阿克曼兴味盎然。那时他很认真地看文学,“《十月》、《收获》、《花城》……什么都看”,也认识了好多作家,“这些作家一直到现在还是朋友”。他最喜欢的事是和作家吹牛,“我们来往比较自然,在一块比较少谈艺术,大家谈钱、谈女朋友……什么都谈,这些人是最开放的。”
他记得,张洁那时写过一篇小说,叫《爱是不能忘记的》,讲一个女的爱一个结婚了的男人。“现在觉得是过时的作品,但那个时候是很大突破,能够这么坦率地谈爱情,是特别冒险的——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的变化是很大的。”张洁《沉重的翅膀》是他最早翻译的作品。对于张洁,他有非常美好的印象,“我和张洁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她年轻时是个大美女,现在气质也特别好。我佩服她这个人,她不是很简单的人,是一个比较深刻的人,也不是特别容易接触,我觉得她写的作品也非常了不起,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变化很大,她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阿城的作品没有德文版
不过,他最推崇的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还是阿城。说到这一点,他的视角相当专业:中国一直有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文学语言是非常年轻的。“文革以后,当属阿城对于创造新的文学语言这个事情很有贡献,他文中运用当代白话和古文的味道,非常难翻译。”阿克曼把阿城的《棋王》翻译成德文,但翻译完了觉得没有味道,就没有拿出来出版。他看了其它语言对阿城的翻译,也有一样的感受,“所以阿城在国外没有很大影响”。阿城为此对阿克曼有些生气,“他说你干嘛这么认真?书还是出,让我挣一点钱不是很好吗?因为我那个时候做翻译,名气在圈子里比较大,所以我之后就没人敢再翻阿城的作品,”到现在,阿城的作品有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就是没有德文版。
韩寒的作品并不使我感动
阿克曼觉得,中国文学最有趣的时间可能是1985-1989年。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开始商业化,《渴望》红透半边天,作家们开始纷纷写电视剧。他遗憾地表示,80年代以后文学没有继续发展。“不是说没有好作家,我刚看了安妮宝贝的书,写得还行,从技术上是没问题的,但不是使得我特别感动,像那样的,另外一个,特别红的那个……不是余华,余华是老一代的,安妮宝贝那一代的,特别年轻,特别红……对,韩寒,我看了他的两篇文章,觉得写得不错,但好像对社会也不起多大作用,看了看就忘了,也不使我特别感动。”
对于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他也坦率提出批评:“中国缺少一个判定艺术作品质量高下的机构,没有一个像纽约古跟海姆那样的美术馆,在那里展出就可以得到承认。中国的系统非常商业化,有钱就可以展出,这是个很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很多投机的作品,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贵得荒唐,和质量完全无关。”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