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意象之美

追寻意象之美

追寻意象之美

时间:2007-08-29 00:00:00 来源:人民网

资讯 >追寻意象之美

——鸥洋作品印象
张晓凌(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
  作为一位成就卓然的女画家,鸥洋作品风格的形成绝非偶然得来,而是经历过艰难的探索阶段。鸥洋的早期作品如《雏鹰展翅》、《新课堂》等作品,在水墨中结合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与光感,画面透明,充满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朝气,感染力很强。这两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但由此也带来一些负面的议论,而这正是鸥洋最终决定回到油画老本行的重要原因。尽管鸥洋的这种实验性创作最终并没能完成,但她的中国画实践却对其油画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此当中,追求意象之美,是其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大卉糸列·怒放[麻布.砂胶.油彩] 115cmx180cm 鸥洋2007年作
大卉糸列·王者 [麻布.砂胶.油彩] 120cmx180cm 鸥洋2007年作
用西方艺术手段与材料来表现东方意蕴,本身就是一个摆在所有中国油画家面前的课题,但如何在画面上呈现这种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则不是每个油画家都能完成的课业。鸥洋的油画作品给人最初的印象就是材料肌理、质感的新颖,实际上,她的作品在材料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表现在画面上却是十分地道和恰当的,她利用美国的一些建筑材料加上自制的一些材料在画布上做好肌理,然后再把油画颜料泼上去,造成层次丰富、色彩微妙而空灵的效果。尽管色彩的丰富变化凸显的是油画的质地与效果,但总体画面却有浓淡干湿之分,所以又不失中国传统画的气派。因而,鸥洋的作品既不是传统山水,也不能叫做油画风景;既有光与色的表现,也有传统山水的艺术精神,确令人耳目一新。鸥洋自己认为她的作品应属半抽象之列。看其作品,那种光与色的交汇与融合,笔与意的趣味与契合,给人一种东方意象之美,换句话说,鸥洋在笔墨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地停留在一种意象的层面上,这就使得她的作品与西方抽象画,与赵无极、朱德群拉开了距离。如果说赵无极的绘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语言的话,那么,鸥洋的作品则是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意象之境。赵无极的抽象作品表达自然山水的变幻无常,神秘莫测,而鸥洋则从传统荷花的用线中,寻找光与色的明净恬淡,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伏变化。她的作品常带着某种寓意,如《晨光》、《春消息》系列寓意着在残败中孕育的一种希望,《崛起》与《冬天里的春》则暗示着一种力量。选择荷花题材很是偶然,因为院子里有一个荷花池,经常看到荷的枯荣。秋天的池子里总有许多枯萎的荷叶,那时正值文革结束,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鸥洋对于那种衰败与枯萎总抱着一种同情的感受,也许文革耽误了太多人的青春,鸥洋的感慨和感伤是不奇怪的。从这个《秋荷》开始,鸥洋把对于自然生命的感悟,对于人生无常的叹息,融入这些色墨交融、意象恬静的系列画中。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寓意,中国人画荷花看到的并不是自然的光色,而带有“墨分五色”的道家思想。鸥洋则是把这种传统思想与现代人文精神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在许多画,如《秋荷系列之九》、《春山闻鸟啼》中,我们并不能看到荷花的具体形象,画家往往把它们幻化为一种东方式的意象,我们只能看到残留的些许形象,而更多的是交错纵横的笔墨,透明而不失厚重的色彩,光在画布上闪烁,肌理又穿插其中,熠熠生辉。我们在《秋荷》系列中,感受到了东方的独特韵味和文化积淀。尽管鸥洋后来也涉猎过其它题材,如《童谣》系列、《野》、《紫藤》等等,但《秋荷》系列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1993年法国春季沙龙展上,法国美术馆馆长这么评价鸥洋: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她的绘画语言在我们这里是找不到的。的确,与西方千奇百怪的艺术样式相比,鸥洋的绘画样式和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艺术的可贵之处则在于:东方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西方画家无法体会的,作为东方艺术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传统艺术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基点创造新的当代艺术样式,也许这就是我们在东西方对话中寻求自己的言说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吧。   2007年4月6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