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骨绵掌”刘锟作品展

“化骨绵掌”刘锟作品展

“化骨绵掌”刘锟作品展

时间:2007-09-01 00:00:00 来源:世艺网

资讯 >“化骨绵掌”刘锟作品展

  “化骨绵掌”,是传说中的神奇功夫,只见诸于那些武侠小说,或许与现实无涉。   事实是人们对“化骨绵掌”的津津乐道,似乎正代表着某种当下的文化认识方式。亦如“化骨绵掌”,人们即从具体的“一招一式”脱逸开去,通过幻想的翱翔转而生成出关于“功夫”的新结构、新观念和新知识。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新的结构、观念和知识,最终都将被归入当代文化的范畴,成为当代文化特征与文化认识方式的某种具体表达。   刘琨,不是“武学家”,在他的资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习武”的早年经历。或许他与我们一样,对“中华武学”的粗知大多来源于那些武侠小说,对“功夫”的真与假、现实与幻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辨识能力。因此他画的“功夫”,也就不是什么“葵花宝典”的绘图本,也就不是关于功夫绝学的看图说话。正如他画的那幅题为“化骨绵掌”的作品,或许只是一种“命名”,或许通过这种“命名”,刘琨想告诉我们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包括了艺术家对现实的看法、对传统艺术的观点,以及如何表达或呈现这些看法或观点的自我方式。   刘琨,隶属于中国当代的年轻艺术家群体,这个群体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最眩目的一群。作为这一群体的明显特征,他们少了纷争与负压,少了伤痕与忧虑,却多了几份轻松与真实。他们关于现实的反映,或许内敛、平和、诗意,或许偏激、骚动、诙谐;时而积极,时而孤寂,时而雀跃,时而沉闷,然而他们的动机,单纯而含蓄,他们的形式,充实而快活。刘琨也是如此,他的艺术,没有历史性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历史文化的沧海桑田,更多的是在平静中慢慢融洽的表述,在自然里畅快诙谐的流露。故而观者与他的交流,会显得直接而简单,甚至多了几份悠然与从容。   毋庸置疑,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绘画终归要回到眼睛本能的敏锐度,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存在于内心世界的本质”。面对画布,刘琨显然已经认识到所谓的“创作的意义”,并非专门指向艺术“伟大性”的纯粹理念,亦非仅仅针对于现实生活的简单而机械地反应。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在敏感而激动地感受包容着现实变化的同时,也应更多地呈现出超越现实的文化特性。围绕着这一观点,刘琨也在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有别于“世界”的“视界”。   在大多数的作品中,刘琨将人物置于画面相对中心的位置,同时尽可能地对那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进行所谓的“简化”。于是,人物越是居于画面中心,细节越是简化,却给观众带来一种越加莫名的“孤寂感”,这种孤寂对应于那些有关“功夫”的命名,也愈加显得有些荒诞不经。刘琨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呈现有关“空军”、“海军”、“陆军”等“三军仪仗队”的主题,由此产生了迥异于现实的视像场景。   刘琨甚至用一种近乎平涂的方式来处理画面的背景,以此进一步控制画面的空间深度与结构层次,与此同时艺术家也引入了类似舞台灯光的投射,制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幻觉结构。而在另一些作品中也有关于具体场景的表达,譬如说《彼岸》、《游泳》等,但是这些场景仍充满了明显的歧义性,更多的是非物质化的景观呈现。   刘琨的雕塑作品,实际上就是他绘画创作的某种延伸,因此充满了绘画感,而并非是雕塑家的纯粹做派。由此他的创作,混淆了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固有的界分,并最终转化为动态和静态、思想和观点、程度和维度、图像和空间、物质和非物质的综合景观。   正如所有的年轻艺术家,刘琨现阶段的创作,体现的是他个人艺术的“现在”的轨迹,然而他的作品已经挑明了自我的态度、立场、趣味、根源等等。尤其是他在创作中的表达和表达方式所彰显出的个人特质:细致的观察,出人意料的表达,不经意的幽默,以及一如“化骨绵掌”般的幻想翱翔……。 展览时间: 2007-9-8——2007-10-8 开幕酒会: 2007-09-08 15:00 展览地点: 北京西五艺术中心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