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的姿态彰显艺术个性
以开放的姿态彰显艺术个性
以开放的姿态彰显艺术个性
——写在深圳艺术创库成立一周年之际
今年初,本报曾推出《深圳艺术创库》专题报道,把目光投向深圳原创艺术领域。至今,大半年已过去,这批本土艺术家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创作有无进步?昨日,在深圳当代艺术创库的第九次开放展上,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周岁生日的“不做展”纪念
年前,记者曾来到位于东滨路与创业路交会的艺术创库,当时那里杂乱、冷清、荒凉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今天,再次来到艺术创库,这样的记忆并没有改变。对此,创库总策划杜应红说:“变化不是用眼睛看的。而要用心去感受。”
自从2006年年底正式运作算起,到现在,创库已经1周岁了。经过1年的探索,艺术家们纷纷表示,自己的艺术个性、艺术特色日渐明晰。按照惯例,每月1号是创库的“开放展览日”。9月1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创库选择用“不做展”的方式来庆祝周岁生日。
所谓的“不做展”,并非“没有展览”,而是艺术家们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特别展览。杜应红解释说,作为一个艺术展览的名称和思考方式,“不做展”一方面提示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不做展”都有展览的“规矩”,另一方面则出自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无所谓”态度与为彰显个性而突破传统框架的特征。
“后群居时代”的灵感空间
在远古社会群居实现了人类的安全延续,而在创库,群居则实现了艺术的高度繁荣。“我们把这称之为后群居时代。”艺术家邹卫说。虽然在加入创库之前,他已经是“略有所成”,但是在谈起创库的群居生活给自己艺术创作带来的冲击时,他仍然是眉飞色舞。他表示,群居让艺术家之间频繁地交流对话成为现实,灵感的碰撞的结果是产生了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形成了绚烂多姿的艺术生态。
据了解,创库艺术家的平均年龄在20至30岁左右。虽然年轻,他们却每天都在进步,几乎人人都有画作售出。尽管大家的艺术成绩有高低之分,但是群居的状态却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每天,艺术家们都在绘画、串门、聊天和喝酒中度过。艺术家刘红艺说,这样的生活非常开心,创作灵感犹如涌泉。
以艺术之名“攻城略地”
发展了就要壮大,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历了1年的萌芽期之后,近期,创库的艺术家得到一个令他们全体振奋的好消息。有鉴于创库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强大作用力,南山区政府有意将创库片区改造成为南山区的艺术原创基地,出资助力创库腾飞。
目前创库只是在一栋旧工厂的顶层默默耕耘,仅够容纳20余家艺术工作室。碍于场地限制,大量申请加入的艺术家不得不被拒之门外。所以,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将整座楼“吃下”。此外,附近杂乱的菜市场也将迁走,整个片区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真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以后,这个片区将会被冠以深港当代艺术园区的称号,不仅仅是深圳的艺术家,香港的艺术家我们也要吸纳过来。”说起未来蓝图,杜应红面泛红光,一脸喜色,“幸福来得太突然,一下子还消化不了。不过事情还得扎扎实实地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得上下求索。”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