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

《李维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

《李维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

时间:2008-04-21 09:37:36 来源:雅昌

展览 >《李维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

       2008年4月19日上午10时,由厦门大学、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林则徐基金会主办,厦门市文化局、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秘书长邹文策划的《李维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7日,为期8天。

  雕塑家李维祀先生1937年出生于辽宁黑山,自幼喜欢书画。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滑田友、王临乙、王炳召、傅天仇、曾竹韶、范文龙、戴泽等先生,受益非浅。1964年毕业后到福建工作,现在已经退休,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

  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共有100余件。其中,雕塑和素描作品各有50余件。它们几乎是李维祀先生一生艺术创作的精华。从这些作品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位老艺术家精湛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

  世界禁毒的先驱林则徐是李维祀先生长年研究和表现的人物。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创作,不仅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而且也让他蜚声海内外。因此,它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次展览的核心内容,是展示李维祀先生雕塑艺术创作成就的杰出代表。这一系列雕塑作品的创作开始于1983年。迄今为止,共有14件作品问世。其中户外8尊,户内6尊。我们可以在福州、深圳、虎门、伊犁和美国纽约看到它们的身影。1987年和1994年,《林则徐纪念像》和《林则徐充军伊犁》在由文化部、建设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一、第二届城市雕塑作品展上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在一封由林则徐基金会致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的感谢信中,对于他的创作和为人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说明:“李维祀教授创作的雕塑伫立的几个城市,群众反映普遍良好。……尤其可贵的是,他创作的林则徐雕像几乎都是义务和半义务的,李教授从来没有提出任何稿酬条件,我们表示感谢。”

  这次展出的素描作品,出自李维祀先生为其雕塑创作积累的的“创作资料库”。从学生时代开始,由于受前苏联著名画家施马林诺夫创作经验的启发,李维祀先生就开始他的“创作资料库”建设。这个工作为他的审美经验和雕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0多年来,他所积累的素描作品不下2000张。这50余张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一方面看到这位老艺术家的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这一代艺术家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

  纵览《李维祀艺术展》中的作品,无论是素描,还是雕塑,它们都透露出一种共同的气质,那就是大气。这是因为,在李维祀先生的内心深处,总是搏荡着一股情怀,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具有这样的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产生影响的结果。这不仅让他的作品有了灵魂,而且也为其艺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制造了动力。就创作基础上来讲,他接受的是西方审美观念指导下的艺术教育,但是作为一个成长在中国土地上,并且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熏陶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中,总是想着怎样能够把中国人的审美感情和来自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一个有机的结合。在写实的基础上,还能让作品保持大气的品质,这很不容易。应该说,做到这一点是他在长期谋求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个标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维祀先生对朱熹的这个诗句深有感悟。他搞艺术,重视基础,强调生活,讲究感受。所以,他的大气并不空洞,没有虚张声势的感觉。人物塑造有深度,能传神,手法洗练概括,整体感强,雕塑味足。令人看后,在感动之余,还会有反复品味的冲动。

  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李维祀先生的创作:“他为福建省博物馆前做了个‘林则徐纪念像’。现在记不得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一见以后使我极为震动。我觉得在此之前还没有大型的人物雕像(在中国这个时期)达到这样的水平。一股浩然正气,喷薄而出,浑厚博大,深沉刚决。”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我们再来读钱先生的这段话,就会发现,钱先生说的这番话是非常切实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