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艺术中心五至七月展览

比翼艺术中心五至七月展览

比翼艺术中心五至七月展览

时间:2008-05-08 11:21:01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 >比翼艺术中心五至七月展览

5月May 2008

  《叔叔 阿姨……好》

  展览开幕: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展览时间 :2008年5月7日——5月10日

  主办、协办及赞助:

  主办: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协办:

  上海比翼艺术中心

  Art-Ba-Ba当代艺术社区

  赞助:上海实业马利画材有限公司

  Sponsor: Shanghai上海实业马利画材有限公司

  展览介绍:

  展览原自于一次实验教学。教学时间为一个月。教学科目是“新媒体实践”。教学方向是作品创作。教学对象是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大三绘画专业。

  今天的教学,什么是对学生相对重要的,是知识还是学生自己判断能力的提升?实验教学就是从诸多问题开始展开。课堂是教学的问题现场。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交谈、交流、方案的不断追究,导致了展览的基本雏形。展览就是汇总了学生在这次实验教学中的思考,是思考形成了学生的作品。教学基本把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讨论方式带进了课堂。展览的作品形式基本属于当代艺术中比较实验的部分。这是“教学相长”在实验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展览作为社会交流项目进入展厅,希望教学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获得交流的可能。

  展览从筹备到开幕,其中的一切环节,学生基本参与了操作上的整个流程。学生对展览操作的全程参与也视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倪俊个展《漂浮的迷宫》

  开幕时间: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展览时间:2008年5月17日至5月25日

  展览介绍:

  5月16号,比翼艺术中心将推出艺术家倪俊个展《漂浮的迷宫》。

  “一直在试图认清真实的面貌,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它却变得愈发的模糊,如同那面遥远的镜子,将我至入空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悬浮在气流中…… 有谁能确知自己身处何方?是自己还是镜中物?”这是倪俊对自身或者大部分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看法,并借由一系列浮于半空的装置作品表达:“……他只好听任自己向门口退去,迟缓地,低着头。与此同时,在相反的方向,镜子那遥远的内部,有个人正不慌不忙一把一把将他拖拽进去。那一瞬间,他永远背转了身子,朝向一个纵深处的,空空如也,却好象并不存在的地方。”

  倪俊,1969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9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主要个展包括:2003 彼时此刻;2002 黑梦。曾参加群展:007 Blah Blah Blah,Khoj国际艺术协会,印度;2005 蒙比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法国等。

  6月June 2008

  《X月X日》 邵一个展

  开幕时间:2008年6月18日,星期三

  展览时间:2008年6月19日至30日

  展览介绍:

  杭州艺术家邵一的表演和装置作品中,一直都和精神的冥想,身体、意志、感觉的忍耐力有关。在作品“冢”中,艺术家在一古墓地址原处,自己动手挖了一个坑,然后只带香和蜡烛将自己埋在坑里,然后用混泥土将洞口封闭,他一直在里面呆了25个小时。作品“拓”,邵一全身裹上宣纸,然后上墨,显出身体的肌理,待干后揭下装裱。邵一也驱使观众去注意一些细节,捉弄他们的感觉:作品“失声”,邵一请民间戏班子在展览现场做有嘴形和动作的无声表演,同时在两边打出字幕。观众都在关注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以及其他一些细节,往往忽视了寂静。当观众必须穿越雾笼罩下的小桥(断桥)或进入一间外面听起来很热闹,里面却是寂静、空空的屋子(别进来),这一切都在挑战观众的感觉和本能。最近,艺术家实现了一系列有关智障人士的肖像作品,让他们穿上新的西装(介入常常)。

  此次个展,将是邵一将有新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7月July 2008

  张辽源个展

  展览时间:2008年7月

  关于张辽源:

  张辽源于1980年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后移居杭州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2006年从新媒体艺术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张辽源的早期作品主要是由录像作品组成的,《1m2》是他第一次进入装置艺术领域的作品之一。尽管《1m2》是受到某些类似的愿望的驱使,但与斯特拉坎的作品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并不关心两个被时间和空间分隔开来的遥远的环境有形的交汇,他并没有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远处,而是将外面的街道带进画廊,竟然是如此接近。斯特拉坎作品中所体验到的现实的错位,同样在张辽源的作品中也表现出来,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张辽源的挖掘工作的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显得更加亲切。如果说斯特拉坎的作品关注的是跨越全球距离和时区,《1m2》则展现出一整套指向当地背景的理念,与遥远之处对立的紧邻之地,今天而不是昨天。张辽源搬走杭州市中心最繁华的一个路口的一部分,强调了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东西,使人重新意识到我们周遭的环境,此时此刻还在这里,过去却曾在别处,而且实实在在地在别处。被移走的残片并非外国引进的东西,而是展览观众和来访者们共有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同样渗入到他们日常生活大背景的一部分。

  在这个环境之下,挖掘的现场和尺寸大小最初具有的意向性,对于张辽源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联想。艺术家特意选择了一平方米的尺寸,这一随处可见的度量单位是几乎每个中国人处理任何房地产关系时都会遭遇到的。对于张辽源来说,这一度量单位代表着沉重的符号,再现了当下整个中国社会对于财产价值、土地所有权和经济评估的痴迷。他尤其感兴趣的是挖掘来自不同职业的观众对这件象征性的混凝土块具有的感受。张辽源的举动引发了我们所生活的和所想象的现实之间的隔绝,触发了孤独、渴望和失落的感觉。他也很想转化存在于文化假想中的“一平方米”的概念,将这个概念转化有形地再现于人们的眼前。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