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为世界所瞩目,其火热的程度不是一般的人所认识的,动辄数以千万元一件作品的成交价,确实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变化,或者说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艺术革命。可以说,这是一个难以完全破解的世纪之谜,因为它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围,进入到一个更为宽阔的领域,尤其是作为一种投资或投机,许多商业的机密为常人难以知晓,而商业之外的表象则有着复杂的艺术和社会的内容,其中的眼力和手段,机遇和实力,都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内发挥作用。
4月9日,香港苏富比推出了由纽约著名画商威廉姆·阿奎维拉(William Acquavella)委托拍卖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包括了在艺术市场上当红的艺术家的108件作品。而这些作品全部来自一个名为“埃斯特拉收藏”基金会,同样由这一基金会收藏的另外的上百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将于今年秋季在纽约拍卖。年初,当苏富比拍卖的消息传出之后,许多业内人士纷纷猜测为收藏大鳄的“清仓”,并预测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到价格高峰。实际上这包含两种可能,一是因为这种“清仓”而有可能价格走低,一是因为“清仓”的机会,有可能扩大藏家的队伍,因竞争而价高。结果原为6500万到9500万港元之间的估价,却获得了13795万港元,成交率达到91%。与之相应的是,同样是在苏富比,“当代中国艺术Ⅰ”专场共上拍57件,总成交额达9550万元;“中国当代艺术II”专场共上拍128件,总成交额达16555万元。
钱多了,事情也来了,那些为人不解的谜也就意外地显现出谜底的某些方面。日前,《纽约时报》刊文直指“埃斯特拉收藏”基金会以诱骗形式倒卖中国当代艺术,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倒卖”的问题。如何倒卖——该基金会曾口头许诺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永久收藏”,因此,从中国艺术家那里以很优惠的价格拿到了作品。这之中没有是非,只有误解。作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的该基金会,获得作品采用常规的商业手段是无可厚非,人们不能用对待美术馆的眼光来要求基金会,基金会都不可能永久,那怎么会有“永久收藏”之说。即使商人说了,善良的艺术家信了,也只能说明艺术家缺少常识。再来看基金会的收藏,它不同于博物馆的收藏,它有可能出于投资的目的;如果是投资,择机出卖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增值和贬值共存,如果贬值了,那又是谁诱骗谁?
现在的问题是出在几倍或几十倍的利润之上。假如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该基金会的大量吸入中国当代艺术品而蔚为大观,就难以形成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气场,就难以看到现在这个刺激人的利润空间,也就难以形成这一世纪之谜。而能够揭开谜底另一角的是,这批拍品于去年的3月到今年2月间分别在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美术馆和以色列博物馆展出,无疑,这两个原本被人们认为是学术的展览,现在则可以认定为是一个利用学术的商业展出,而受商人迈克尔之托出版的专著,其学术立场也将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