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学的研究一直都是许多哲学家和学者所关心的课题,然而,对“美”的定义和判断却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审美的判断主要是从观念上进行的,观念的变化决定着美学定义的变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即使是一般称之为丑的东西通常也要用“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丑”则令人生厌,通常很少被提到,好像一谈论“丑”自己也会变得丑一样,这便是“谈丑色变”。其实,由于许多人都有“出丑”的经验,所以“丑”应具有易于感觉和构想的优势,它比“美”更方便于想象和表现。
为了让更多的大众能看懂当代艺术,理解艺术中“丑”的价值,不要让他们仅仅认为艺术就是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东西,所以讨论“审丑”是很必要的。
艺术的“丑”并不是丑陋、恶俗、无耻、怪诞、恐怖……而是属于美学范畴的,被传统美学所肯定的奇异、奇趣、奇特和张扬个性等,“美和丑”之间其实没有不可以逾越的鸿沟。就如刘熙载所认为的,把丑置于极点,使它变美起来,也就是趋向美的延伸。①“美和丑”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将在丰盛美食之后喝一杯茶比作“美”之后“丑”的延伸,那么“品茶”就是“审丑”了。
艺术的“丑”一直存在于艺术历史之中,不论东方或者西方,“丑”都曾经被许多艺术家所提倡。如中国画家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石涛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新颖题材,奇异的构图,充满艺术个性的笔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百姓,比传统美术更加自由。他们的艺术思想影响了中国20世纪以后的艺术创作,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及许多现代艺术家。徐悲鸿所提出来的“宁脏勿洁,宁方勿圆”就是这个道理。在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中,经常将女性的头像以立体的方法进行解构和重构,将五官当成无性命的“静物”来处理,眼睛、鼻子、嘴、耳朵等都似乎可以辨认,却是模糊的,但这恰好表现了一张如何努力都无法想起来的脸,虽然她的形象是“丑”的,但表达画家的感情却是最真实的。而雕塑大师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