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的心胸应该更宽广

海派文化的心胸应该更宽广

海派文化的心胸应该更宽广

时间:2008-06-26 10:36:57 来源:新民晚报

评论 >海派文化的心胸应该更宽广

画家陈家泠呼吁上海美术界不要再失去“陆俨少”

海派文化的心胸应该更宽广

 

  有关方面正在筹办国画大师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画家陈家泠却对记者感叹,上海画坛应该对当初怎么会失去陆俨少进行反思。
    
家乡不得志  他乡受青睐
    
    陈家泠说,海上画派素以“海纳百川”著称。海上画派的历史中,上海的土壤和氛围,让无数来自五湖四海、无名无望的小画家,造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艺术事业,甚至形成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的主要阵容。这是一个能造就艺术大师,能让艺术家散发出更耀眼光芒的地方。但是,这样的土壤和氛围后来逐渐衰退了。
    
    陆俨少是中国山水画领域造诣非凡的艺术家。但他却在家乡上海历经坎坷,一生难以抒其才志,后来不得不前往他乡寻求发展。他早年被打成“右派”,落魄为画院“编外人员”。幸得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慧眼识宝,亲赴上海,据理力争,邀请他到浙江美院兼职任教。陆俨少在浙美为培养国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陈家泠说,他当时在浙美读书,深受教益。“文革”后,陆俨少在上海仍然遭到冷遇,未能改变“编外人员”的身份。但是,他应邀赴京创作时,却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和称赞。北京的同行们也盛情欢迎,同为山水画大师的李可染盛赞其艺术“真正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不久后,他终于决定应聘为浙江美院教授,到杭州生活、工作。在他81岁的时候,他又因深圳市领导的盛邀,将户口从上海迁往深圳。一位深圳市领导在亲自为他办理安装电话事宜的时候,对电话公司负责人说:“陆老比我值钱。”据陆俨少之子陆亨说,陆俨少在深圳的几年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最辉煌、最轻松”的一段时间。
    
上海发展难  转向去北京
    
    陆俨少或许只是由历史造成的个案,但是,如今的上海美术界会不会再失去“陆俨少”呢?陈家泠认为,很多现象让他感到未可乐观。
    
    这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上海,确实让全国各地许多画家动了心,他们有的人满怀梦想来到了上海。一位原本在北京颇有影响的中青年画家在上海拼搏了好几年,最后无望地返回北京;一位从广东过来的著名画家,据说现在也在北京买了房子,正作北迁之思……不少外地画家感叹,在上海谋求发展太不易了,进不了主流圈子,缺乏宣传平台,找不到合适的画廊和收藏家……其实这样的困惑同样发生在一些土生土长的上海画家身上。画坛近年来都在传说着上海画家丁立人的经历。这位颇具艺术造诣却不善交际的画家,在上海长期默默无闻,进不了“主流圈子”,前些年他去了北京,很快在北京红了起来,画也卖得火了。
    
    四处闯荡的艺术家们纷纷看好北京,认为那里更容易被接纳,具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海纳百川”的海派精神好像转移到了北京,而在上海美术界反倒退化成了“泥牛入海无消息”的“境界”。
    
国际大都市  需要有大师
    
    陈家泠说,一个城市如果不能造就艺术大师,不能推动艺术的发展潮流,就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国际大都市。不能想象,如果巴黎没有卢浮宫、奥赛宫和蓬皮杜,没有这些艺术殿堂里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巴黎还剩下多少魅力?美国在其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着力打造自己的艺术大师,推动自己的艺术潮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是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自生自灭”是目前上海美术界的普遍现象,不要说不知名的画家是如此,纵然像程十发这样的国画大师,其艺术成果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动。在筹办他的葬礼时,或许我们还会习惯性地思考,他究竟是“局级”还是“处级”,应该享受怎样的规格,应该由怎样的领导出席。其实,像这样的艺术大师的葬礼,再高级别的领导出席都不为过。因为这其实是向世人表达一种姿态,那就是我们这座城市,我们这个国家,对艺术的尊重,对为人类创造美好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