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在一间库房式画室里的一幅油画前安坐,画中的古亭披着晨光,石拱桥下停泊的小舟随着荡漾的水面轻轻地晃动,背景那一片墙壁灰灰的建筑,是刚刚苏醒的村庄。他就是执教于温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丁海涵。
眼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资本和媒体的鼓噪下迅速升温,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亿万身价艺术家的神话,这使得那些中产阶级和白领,以及狂热崇拜西方的艺术家们有理由相信,自己追捧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当代艺术市场会一直火热下去。然而,就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兴起的5年前,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的丁海涵便洞察出当代艺术潜在的问题而选择了离开。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在一片叫好声过后,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和美术史学家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充满忧虑。当下大家所看到市场火热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是狭义的当代艺术,大部分是从西方已经经历过或正在流行的当代艺术样式,直接借用或转换而来的,是完全按照西方审美和思想的方式来植入中国元素,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的来料加工出口,这样的模式未来发展的结果不言自明。而广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则是涵盖了中国当下所有外来和本土传统以及民间艺术种类,有着广泛的文化基础和市场潜力。
丁海涵的油画显然属于广义上的当代艺术,和狭义的当代艺术中的油画的区别在于,他的作品明显体现了油画在中国本土化的渐变。对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油画真正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随后刘海粟徐悲鸿等现代艺术教育家直接将西方造型体系引入了中国,但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中采用的是苏联教学体系,文革前后,中国油画大多表现革命现实主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罗中立、何多苓、陈丹青为代表的油画家开始表现人本现实主义,“85”美术新潮中国油画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再后又遭遇了后现代主义和当代思潮,从此油画艺术本身作为绘画种类在中国本土被忽视。
一直保持独立思考的丁海涵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油画艺术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只有注入本土民族的精神内容,才能真正在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于是,他除了不断从自己生活的客观景象中找寻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表达方式,还从中国画和戏曲等本土传统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婺源写生》系列和《如戏》系列都是这样的作品,不过这两个系列还是处于将他的作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一种阶段准备,《游园》系列作品就是他把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合二为一的经典代表。《游园》系列以中国园林为蓝本,在强调客观色彩光影的同时,结合中国绘画中的线和用笔方式,反映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使得作品看起来层次丰富细腻而又简练写意,朴实而又富有感性气质。我认为,他这样的方式在当代风景油画艺术领域是具有开创性的,这一步跨越对油画中国本土化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