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严肃又温情——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创意

建筑严肃又温情——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创意

建筑严肃又温情——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创意

时间:2008-09-16 15:30:16 来源:新民晚报

资讯 >建筑严肃又温情——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创意

2008年,迈入第11届的建筑双年展主题为:“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本届建筑展中国馆的主题为“普通建筑”(Ordinary Architecture),与建筑双年展主题相呼应,分为“应对”和“日常生长”两个部分。
    
    本届中国馆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张永和、阿城、龚彦组成策展团队联合策展。中国馆邀请建筑师刘家琨、刘克成、李兴钢、童明、葛明,以及摄影师王迪,联合参展。参展作品为:建筑师们的“再生砖”、“集水墙”、“纸砖房”、“支架栖所”、“默默”,以及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红色住宅”和“北京街巷”。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思考,被一些建筑师融入了作品中,形成一个严肃而又温情的主题。
    
    作为世界“双年展之母”,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举办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涵盖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戏剧和电影六大领域,堪称“艺术界的奥林匹克”。虽然建筑展1980年才诞生,比起已经举办52届的艺术展要年轻许多,但也是当代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展事,是全球建筑师、设计师、规划专家和评论家的盛会,其间包含国际展、各国国家馆展、外围主题展以及相关活动。
    
  纸砖房
    
    ●李兴钢
    
    以纸箱为“砖”砌筑为“墙”,以日常打印设计图纸剩余的纸轴为“梁”,从而搭起一个纸房子。这是对大地震中的悲剧的一个反问——为什么建筑不能轻一些,从而安全一些?
    
  再生砖
    
    ●刘家琨
    
    这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而是一个正在灾区重建中积极推广的材料生产项目。建筑师用破碎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默默
    
    ●葛明
    
    “默默”是一种日常的语言,但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是一种发声的练习,是我们视建筑为一种技艺所需要的练习。
    
  红色住宅
    
    ●王迪
    
    王迪所拍摄的这些楼都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硬性住宅经济指标为依据进行标准化设计、建造并以福利供给制方式进行分配的住宅建筑,从而也就有了“红色住宅”这个主题。
    
  支架栖所
    
    ●童明
    
    人们往往忽视,脚手支架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建筑现象,因为几乎每一个房屋的建筑都离不开脚手支架。如果持久性的结构所对应的是建筑,那么临时性的支架所对应的就是栖居所。脚手架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正在建筑之中的房屋的临时栖所,其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
    
  集水墙
    
    ●刘克成
    
    在中国乡村社会,人们习惯于环井而居,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社区中心。集水墙是为灾民临时社区设计的一口“井”,也是一个开放的社区中心。也许是一种巧合,项目设计几乎与汶川地震同时开始。在地震毁灭了成千上万民众的家园以后,灾区正常供水中断,地面水源污染。提供干净并可以饮用的水成为最急迫的需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