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80年批判《乡恋》是新旧思维方式较量的白热化。在这一年4月,音乐界人士在京郊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的主要议题就是批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和王酩作曲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有一负责人点名批判《乡恋》,称毛病就出在李谷一的“气声”唱法上。这种喉头放松,发出气流摩擦的轻声被视为“港台明星的唱法”,是靡靡之音,不正经,离经叛道,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报纸杂志上接连出现批判文章,李谷一被指为黄色歌女。但《乡恋》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1983年应观众强烈要求《乡恋》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李谷一才算获得正名。
1980年批判《乡恋》是新旧思维方式较量的白热化。在这一年4月,音乐界人士在京郊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的主要议题就是批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和王酩作曲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有一负责人点名批判《乡恋》,称毛病就出在李谷一的“气声”唱法上。这种喉头放松,发出气流摩擦的轻声被视为“港台明星的唱法”,是靡靡之音,不正经,离经叛道,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报纸杂志上接连出现批判文章,李谷一被指为黄色歌女。但《乡恋》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1983年应观众强烈要求《乡恋》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李谷一才算获得正名。
1980年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主办的“听众最喜爱的15首广播歌曲”揭晓。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了25万封群众来信,入选的都是当时传唱一时的抒情歌曲,俗称“15首”。包括《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永远和你在一起》等。
“15首”堪称中国大陆最早的“流行歌曲排行榜”。与今天的流行歌曲相比,这些歌非常正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在当时,这个评选仍然引发了一些争议,被视为集中反映了不健康思潮,是不符合时代的“靡靡之音”。
通过投票表达音乐的民意
1980年2月16日,正是大年初一。“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在首都体育馆,一场名为“听众喜爱的15首广播歌曲”音乐会在进行中。李谷一的一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感染得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接下来郑绪岚、李双江等歌手献唱《太阳岛上》、《再见吧,妈妈》……每首歌都引来潮水般的掌声。能坐一万二千人的首体挤得满满当当,观众拍红了巴掌。
“这是中国听众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投票来表达民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坐在中国音像协会办公室里,王炬回忆当年评选“15首”的盛况,笑着感慨道。作为评选的主要参与者,他目睹了中国音乐界的一步步开放。由中央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这次“听众喜爱的15首歌曲”评选,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1979年,27岁的王炬转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编辑。经过“文革”十年艺术凋敝,台里十年没有进新人,他是最年轻的一个。王炬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中央台的听众点播节目“中国音乐信箱”。他每天要读几百封听众来信,统计点播最集中的几首歌曲,然后在每周一的点播时段播放这些歌曲,每次45分钟。
“这个节目非常受欢迎。当时有个听众工作部,每天负责收信、拆信,然后给我电话。我就下去拿,扛一袋上来,我的办公室永远都是塞满了听众来信。”久而久之,观众的喜好都集中于一批抒情歌曲上,这引起了王炬及当时文艺部副主任康普的注意。
康普是一个敏锐的人。当时听众工作部做了一个听众调查,显示“中国音乐信箱”是颇受好评的一个节目,同时对点播率最高的歌曲也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康普捕捉到在群众中蕴藏着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通过听众来信,和不断收集在一起的曲目表现出来的,并没有人呼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该干什么”。康普找到了王炬。“她问我,咱们能不能把这些歌搞个什么活动,把群众的呼声反映出来?”
当时一些创作活跃的音乐人和音乐界权威之间存在着情绪对立。一方面王酩、施光南、谷建芬等词曲作家创作了很多新歌,由李谷一、李双江、朱逢博等歌手演唱,在群众中流传很广;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却将这些抒情歌曲视为软性歌曲、不够健康昂扬而加以排斥。在康普的提议下,王炬和几个编辑专门开会讨论,最后决定采用听众投票的办法来反映群众的喜好。开始计划叫“优秀广播歌曲”,但后来由于评选结果引发争议,才决定用低调的名字“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