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著名美术评论家与艺术策展人殷双喜作为今年第七期“四方沙龙”主讲嘉宾,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实验教学楼就《双年展制度与非营利文化事业》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演讲。殷双喜对在西方已有百余年但在中国仅有十余年历史的展览制度作了反省,并就双年展组织机构与展览投资者的关系等双年展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同大家交流。
双年展应该具有“当代性”
殷双喜首先强调,他所说的双年展不是指一般意义上两年一届周期性举办的艺术展览,而是有特殊意义的双年展。简单地说,双年展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具有“当代性”的双年展,这里的“当代性”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主要指两个方面:首先,展览要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其次,展览应该对当代艺术的尖端课题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也正是国内外成功或比较成功的艺术双年展的基本指向。虽然双年展很多,但能够展示当下艺术的最新状态,发掘具有时代感的艺术的双年展并不普遍,其中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应该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国际艺术展览。双年展制度显然是一种非营利文化事业,对双年展制度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文化,积极展开21世纪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对话。
中国双年展:由民间到半官方
殷双喜认为,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是由近10位中国艺术批评家组成的策划与评审群体共同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现代艺术展,他们在展览理念与主题的确定、展览资金的寻求、作品的评选、展览场所的构思设计、与社会各层面和媒体的公共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双年展”概念却是1992年由一批艺术批评家寻求资金并策划的“广州90年代首届艺术双年展(油画)”首先提出来的。这次展览最成功的市场运作,就是展览投资者以45万元购买的27件获奖作品随即为深圳一家科技企业以100万元购藏,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市场的第一个神话。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中国艺术界第一次大规模的双年展实践。1993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油画双年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组织,也是沿用了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的模式,由广东大亚湾一家企业独家投资。上述双年展都以油画作为展览主要内容,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油画艺术市场在海外的兴起有关,但这些大型艺术展览都面临着缺乏资金保证,难以保持延续性的困惑。这与中国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艺术赞助制度有关。直到1996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政府开始给予部分资金,主要寻求社会赞助。1998年和2000年在深圳举办的两届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则是中国内地以水墨画为展览内容的国际性展览,它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主办,深圳市文化局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双年展,并已列入政府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每届都有政府专项文化资金的支出。
殷双喜介绍说,双年展在中国的出现填补了原有的中国美术展览体制与结构中的空白。艺术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双年展,主要是关注双年展的价值在于提示了一种文化态度,关注双年展的文化启示性,这势必要求艺术双年展显示更鲜明的当代性、前瞻性、创造性、挑战性、文化历史的批判性。
关注双年展的文化启示性
关注双年展的文化启示性
关注双年展的文化启示性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