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亮:梦与恨交织的荒凉

黄金亮:梦与恨交织的荒凉

黄金亮:梦与恨交织的荒凉

时间:2009-02-05 08:58:05 来源:

评论 >黄金亮:梦与恨交织的荒凉

谷风/文
 

黄金亮《伊人清梦》
 
 
年初,在画家黄金亮画室见到他于己丑年所作第一幅人物画《伊人清梦》。展开一看,我不禁心惊:画面上一位品茶的仕女,旁边是一把夏夜乘凉的椅子,上方悬着一弯淡淡的月亮。“三青”色的月亮更让我倍感画面的凄婉和苍凉,于是问金亮心情可好。答曰:心好,情亦好。
 
好一个心好情亦好。
 
《伊人清梦》这幅画使我看到了画家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且看画的题词,一首感情丰富的《虞美人》:
已是人去座位空,一口香茶浓。今宵月圆怀旧梦,千山万水企盼早梦醒。
荡舟碧波晚来风,原来早归程。岁次今兮多少情,却无来世趁风度余生。
 
这是梦与恨交织着的荒凉。我不得不钦佩画家营造艺术气氛的功力,画家早已经把技法和笔墨抛在一边,寥寥几笔便将空阔悠远而充盈着寂寥情感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黄金亮故乡在河南与安徽之间,这溢满丰富人文情怀的中原大地滋养了他,也滋润了他笔下的人物画。黄金亮字无可,出自《论语》句“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无可是有境界的,不同于一般画家,如同他的一方印章“无可无不可”一样,他的博大胸怀与文人意气在其绘画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但精于绘画,还在书法、篆刻、文学、音乐等门类有不凡建树。黄金亮曾出版城市文化散文集《全球最美的100浪漫之城》,在他的新书《选美地球排行榜》即将付梓之际,我也为他的才华所深深折服。在与他交往之中,我总是被他的优雅而不失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感染。还记得三年前的第一次见面,正值阳春三月,醉人的杭州西子湖畔。我本想绕西湖转一圈,却在“苏堤春晓”景点前看到了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对着西湖写生。画面上没有艳丽的颜色,只有淡淡的墨和灵动的线,几分钟西湖之景便跃然纸上,洒脱自然而意境高远。
 
我曾数次邀请黄金亮来杭州,几次重游西湖,他都用画笔将西湖表现得如同苏杭女子般淡然和娴静。那时候我还以为他只是个山水画家,而后来的他让我惊异。无论何画种,他都能驾轻就熟,作画时的淡定从容俨然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画家。
 
黄金亮常常求新求变,三年时间他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时的笔墨造型到现在的意境造型,从当时的文人精神到现在的人文精神。这种改变是一种发展和进化,是绘画基调的升华,也是画家素养的不断拔高。他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无法拒绝创新,但是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拒绝盲目的追随。”
 
最让我叹服的,不仅仅是黄金亮的画功,而更多的是他的画外功。他说,“评论家不画画就是眼高手低,画家不做评论就是手高眼低,没有方向了。”他不但刻苦研习中国人物画艺术,同时关心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在“笔墨等于零”的讨论翻天覆地的时候,他一句“笔墨等于零不是完整的说法,笔墨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和载体上方能为我所用。”使圈里人对其不敢小觑。
 
有段时间画坛对中国画的命名展开了讨论,对“水墨画”和“中国画”的界定产生了争执,这时候,黄金亮在博客上发表文章说,“水墨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仍占有较重的版块,中国艺术不能因袭西方那一套,中国艺术家必然要跳出西方当代艺术的狭隘天地,把眼光投向自己的文化传统。”立即引起了轰动,从根本上理清了中国画的本质,他说,“水墨画”和“中国画”在名词上的争论是异空间的吵闹。
 
去年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内艺术区萧条,画廊倒闭,画家生存面临危机。黄金亮在接受美国公众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冲击是好事,至少可以让中国的画家知道什么才是民族艺术价值。于是08年末的时候,国内艺术市场果然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传统艺术成为市场的宠儿。
 
在新创刊的《艺术管理》头版,有一个栏目《纸上行走》。我看到第一期栏目前言写道:
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清制,临时调充某职务而尚未授以正式官衔者,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笔者非文艺界权威,也非批评界前辈,却肩负着为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之责任,闲暇之余,弄墨舞文,消愁抒愤,为世不平亦为艺术不平。胡乱编汇,聊为纸上行走而已。
 
这有意思,艺术时事在黄金亮眼里都是受关注的对象,每期信手拈来即成文章,言语平淡却如匕首一般锋利。
黄金亮在画坛是个沉默者,他并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对于名利他看得很淡,前段时间有媒体评选全国优秀青年画家将黄金亮提名入选,在征求其意见的时候,黄金亮说:“我是画者,不是画家。”于是婉言谢绝。
 
写到这里,很难想象黄金亮的人生刚走过23个年头。而此时他的心却是孤独的,一幅《伊人清梦》便将画家的心情全然诉说。不管此时这个年轻人怎么孤独怎么伤怀,我觉得他是有激情的,至少对于生活,他是纯粹而热烈的。黄金亮喜欢李煜,喜欢他的“人生长恨水长东”;喜欢鲁迅,喜欢他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黄金亮说,“为艺术而艺术,不是艺术;为生活而艺术,才是艺术。”
 
己丑年春,谷风于翰秋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