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山水画家郭公达于2007年7月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研讨会纪要
地点:美术馆会议室
建树卓著的山水画大家
刘大为(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尊敬的王克将军和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艺术家朋友和各位来宾,在《郭公达山水画展》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美协,致以热烈的祝贺!郭公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很早在山水画界就有相当的影响。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看了很多郭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优美浑厚,墨色滋润,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可以说,他对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的长期的研究,开拓实践,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在我们国家山水画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从恢弘巨制到经典小品。都能各尽其妙,十分精彩。更十分为难得的是,他已经七十七岁高龄,但现在依然是创作热情不减,艺术青春永驻。创作出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我们国家中国画的传统,为我们山水画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郭先生多年以来,不事张扬,在安徽潜心作画,在山水画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样一位建树卓著的山水画大家,在他今天的展览之际,我代表年轻的艺术家们向郭先生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表示真诚的祝贺,祝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郭先生是大家,是我敬重的一位乡贤
程大利(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我先介绍今天到会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略)
研讨会现在开始。我先说几句。郭公达先生是徐州人,后来划归了安徽省,现在在他出生的那个村庄,又划归了江苏徐州丰县了。在历史上,丰沛萧砀这四县,都归徐州,叫上四县,东面还有四县,叫下四县,它是睢宁、新沂、铜山、东海,这八个县,现在分属于两省。所以在历史上,有些事大家还不清楚,像王子云、王肇民、朱德群、刘开渠、李可染,都是徐州人。当代的张立辰先生、喻继高先生、郭公达先生、江文湛先生、赵绪成先生、徐培晨先生、朱振庚先生、赵绪成先生、王为政先生等等。还有一大批,都是徐州人。我也是徐州人。美术史论家要重视这个现象,要研究这些美术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郭先生是大家,是我敬重的一位乡贤,在当代徐州的这批画家里,他是年龄最长的一位。他的追求始终如一,一脚立足于传统,一脚研究生活,研究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从事教学,带学生。他强调用笔。我们大家也看到了,它的笔里面有两种因素,一种就是从元明清以来的,继承了黄宾虹的中锋用笔的因素,还有一种就是破笔,有些受傅抱石先生的影响,是破笔和中锋的结合,然后在构成上面,他吸收了当代绘画语方。他是一个善于吸收的人。再一个,他立足生活,几十年,他生活在黄山脚下,九华山下,所以他对大山的精神和灵魂,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捕捉和研究。我觉得特别值得推崇的就是他的状态,我认为郭先生的状态是当代美术家里少有的,这是他在北京第一次个展。而且这位先生不事张扬,也不太宣传,我们就通过作品来看他。我在三十年前编过他一本画册,那个时候我就非常敬重他,我想对他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对他的艺术状态,在座的美术家可以各抒己见,我们总结些规律性东西。现在请大家自由发言。
他重视继承传统,也接受新的东西
周韶华(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委员会导师)
我觉得郭公达先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画家,因为中国画它的难度很大,它和中国的京剧差不多,传承非常难,发展又很难。我们就谈。我们就谈京剧,能谈得清楚一点。京剧的四大名旦,看来看去,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太难太难了。我最近看到有个学程派的,他学程派学得非常深厚,而且还有新意,让人感到目一新。我就非常尊敬非常佩服他。那么郭先生所作的努力,我是很敬重他的,他对中国的文化贡献。中国画是一种文化,文化含金量又特别高,文化含金量越高,难度越大,没有难度的技巧,没有难度的艺术就是很浅薄的。为什么说中国画是国粹之一呢?就是它的难度太大了。现在我们中国能有这样一位先生,他对传统是这样的认真,而且他又非常重视生活,面向生活,也重视现代的发展,我觉得太难太难,所以需要有一部分画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坚守,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东西,因为传统的东西成就太高了,就像我刚才说的京剧四大名旦,他们的高峰是你难以去比的,要跨越过去太难了。要想跨越他们就要有新东西,没有新东西,恐怕很难再发展,要再发展的话,如果没有新的东西进去,我们这代人就是白吃祖宗了,端着祖宗的碗,白吃祖宗饭。没有新发展,没有新进步,就愧对我们这个伟大的遗产。所以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常赞赏,非常肯定,非常尊重郭公达先生。我就说这么多了。
这个展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彩展览
水中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非常高兴,能够看到郭公达先生的比较完整的作品展览会。依我的孤陋寡闻,过去零星地在刊物上看到过郭先生的画,原作没有看到过,更没能够去完整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这个展览,对首都美术界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展览,是一个非常不可多得的精彩展览,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觉得郭公达先生的山水画,在当前,以及在最近三十年来,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在艺术术,在艺术史上的成就,我看到在画里有程大利先生写的序言,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他言简意赅地把郭先生的艺术成就作了非常深入,但又非常明晰的概括得非常好。我想补充的一点就是,我觉得郭先生在美院受到的系统的绘画训练,就这点来说,他把自己所受到的训练的营养,完全运用到了自己的山水画里面去了。最近几年,有好多理论家,对现在的绘画教学是不是有利于我们传统美术的发展表示了质疑,但是我从郭公达先生的艺术里面来看,我觉得他在美院里面受到的现代绘画的教学,对他有很大的好处,他把这些营养,完全融会贯通到了他的山水画研究和山水画创作里面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部分,我觉得他现有的山水画就会减色。这就是我对程大利先生写的序做的小小的补充。谢谢郭公达先生的艺术。
大画有大势 小画不小 小中有大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徐州的文脉不得了。我去了徐州以后,感到是人文荟萃,有非常好的文脉。徐州人的老乡李可染先生说,做一个艺术家.都要读两本书,一本是社会、大自然,另外一本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郭先生对这两本书我觉得都是沾了光的.都是读得好的。郭先生的家乡有非常好的文脉.出了这么多艺术家。另外.郭先生靠着黄山,靠着九华山,据我所知光新疆郭先生就去了五次。这位老先生七十七岁了.一点都不老。他这两本书都读好了。这两本书再加上水先生说的学院教育,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一定成功的。我看了郭先生的画以后,感觉到他的个性是非常鲜明的,瑰丽、坚劲、厚朴、墨气苍润相济。程大利说郭先生用的笔法,是金钢杵似的笔法,形容得也非常到位,大画有大势,小画不小,小中有大,而且我看到郭先生处理那些小画的时候,更加自如,更加有一种一气呵成的那种笔墨的连贯性,大画在经营结构当中也是非常到位的。就我个人感受来讲,小画不小,小画画非常好。我讲一个事情,刚才大利讲了,郭先生的状态和心态,我在新疆待了十几年.去年中国画画新疆,我正巧和郭先生一起去,才知道郭老竟然去了五次新疆。我不知道他对新疆为什么这么有感情.你看他画的新疆天山,这样画出的北部山水的味道,他不像我们拿着速写本,他是胸有山河,他是默识心记郭先生的脑子里不知道装了多少山,装了多少水,装了多少笔墨.没法衡量,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去体味的。我把当今的山水分成这么几类.不知对不对,有一种写生今体,由李可染先生开创的写生今体,适当地吸收西洋画的方法,但要讲究中国画的笔墨.还有一种是古意古体,在回归传统的过程中有古意古体.古意今体,用今天的方法画古意,郭先生在这两者之间,周韶华先生属于新意新体。用古人的方法画古意,郭先生如果属于前两类的话,他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各种不同的山水样式,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欣赏群。类无高下,但每一类都有品级,各有难度。郭先生在你这一类的过程当中,或者在这几类的交叉过程当中,比方说你没有新意,但你画的新疆的那个戈壁滩上的胡杨,塔里木河没有污染,也就很有新意,是默识心记的东西。郭先生今年是七十七岁,黄宾虹七十六的时候,还没到盛境。郭先生今后会进入你的更高的阶段,更高的盛境。
他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画得非常精妙
薛永年(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两天程大利先生向我推荐说.有个郭公达先生的山水画展,你一定要去看,参加一下研讨。我原来不太熟悉,主要在学校教书,接触画界也不多。我发现程大利先生和郭公达先生的画,有相近之处,因为都是用浑厚苍茫的笔墨和超越时空的山水对话,表现大自然里的一种生机,这都是致的。还有不一致的,我就从他们的相近和不同谈起。程大利的山水,墨的发挥更好,笔是隐藏在墨里边的,郭先生的山水画,笔和墨之间,在用笔上发挥得更充分。程大利说他们是同乡,郭先生的画具有地域特点,他的大画画得很厚实,也很老实,小画有的很生动。我发现他的用笔,他原来在萧县跟萧龙士学画,萧龙±是以画兰著名的,后来郭先生到了浙江美院,浙江美院是很注重传统的,他早年以画人物画为多,后来才逐渐地把山水画变成他的主要的创作方面,因为他画过人物,所以我发现他的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都画得非常精妙。第二 他关照的山水画的方式还带有定的写实观念的影响。比如他画远处的山包,很注意一定的体积感。我比较喜欢他的小的山水画,这种技法发挥了萧龙土画兰的那种笔墨的传统,到了浙江美院.潘天寿先生一直强调把梅兰竹菊作为基本功来训练笔墨和线条的这种能力,都在郭先生的山水画里面体现出来了。小画富于变化.有的画节奏、浓淡、干湿、对比、转换,都处理得比较好.然后有几片墨,那几片墨又是活墨,又随意,所以非常生动。,大的山水画,气象是有的,而且也有对象的特点.但是我觉得使用的力量还是平均了一点.不论你画近景还是远景,还是可以有一些放松的地方,另外交待石头的结构,还是可以参考“芥子园” 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当初我们徐悲鸿院长批判”芥子园”的那个看法.”芥子园”讲的那个石头,大问小,小间大,就是一个自然物态生长的规律.不要把山包都画得一边大,这样就更耐看了。我还有一个意见,就是画焦山的那张画,画画得不错,但是题跋有错误,焦山瘗鹤铭的。瘗”误题跋为“鹤”了.瘗鹤的埋鹤的意思。这是不能错的。总的来说,非常好。祝贺郭先生的展览成功。
不仅为安徽画坛正视,也让中国画坛注目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
我正在楼上主持研讨会,请了一会假,郭先生的艺术研讨会,我一定要来。第一 郭先生的山水画,具有深厚的功力,无论巨制或小幅,都有很强的整体感,能传达明确的意境趋向,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 其画法多变,笔以墨绘,干湿有致,尤富于南方山水神韵,而与酣畅洒脱中,见空灵之志,可说是郭公达山水画的重要特性。第三 郭先生刚正畅达的笔墨,以及敦厚随和的秉性,合为一体,可知画随其人,深非虚言,其几十年探索所获成就,不仅为安徽画坛正视,也让中国画坛注目。谢谢各位。
他画中的形式趣味有时代感,不完全是传统的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我主要是研究现代美术的,所以对传统的美术不是很有研究,但是我可以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对这个展览谈一下我的感受。我觉得中国的山水画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中,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框架,把它的功能,它的目的,它的标准.逐渐地在它的发展中间被后人所认同。但是我们不能很确切地说.它的框架和它的标准是什么.但是我们每一个搞艺术的,画中国画的人,都很赞同这种规范,而且认为这种规范是最高规范,而且是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规范。所以这种规范到目前为止,包括郭先生,程先生,在突出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的时候,这种规范得到了再一次的强调。但是我觉得这是中国的传统规范的另一面,是一个变化的规范。绘画是在变化过程中间的,是在变化的过程中间我们对它的一种确认。我们也在变化中间等着它。那么从这一块来说,我觉得郭先生的艺术对我们这种规范的变化也有一种启示,就是规范的遵守和变化,这之间的矛盾是怎么处理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个体的,都是用他个人的感情,个人的眼睛,个人的手,去表达他这个时代的认识,他既要遵循一种规范,因为这个规范.已经作为一种美,一种标准,在那里存在了,但是他还必须同时表达他个人自己的那些东西,那么他个人的这种表达,实际上是他当下的文化触觉中的,他当下的生活感受中的,所以他的文化立场和古人的文化立场,在某些方面是不完全一样的,否则他就成了古人。古人的文化立场有个大的精神框架,矗立在那里,那是对的。但是他个人,同时还应该有他的个人立场,他个人的立场和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他个人的文化态度有关。从这里面我看到郭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小作品,我觉得他在这个大的规范里面,对我们来如何表达他当下的感受,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说,刚才各位先生都谈到了,他的笔墨,他的线条,他的灵动性的画面气氛,我觉得郭先生把握住了当下人对形式趣味的一种把握,这种形式趣味是具有时代感的,不完全是传统的,他虽然在传统的山水画范畴里面,但是这种笔墨形式趣味,和当下生活的那种快速变化,和当下的市场,当下的消费社会的那种图像的快速转换,以及当代生活的节奏感,我觉得他是把这些因素提炼了,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中。所以写实和写生,我觉得并不仅仅是画一个真实的生活的原貌,还有就是把这种实际生活的图像,实际的生活节奏的感觉,把它变成一种形式,融入到画里面去,这也是写实的,或者写真的,或者是一种求真的精神。所以从这点来说,我很喜欢郭先生的作品。谢谢
更加感觉到他的抒情成分的魅力
李树声(中央美院教授)
郭公达先生的画展,我认真看了,确实被他的画迷住了,特别是小画,很精彩。他的画,是我最钦佩的。当前,他能够非常认真地对待艺术,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现在画画的人很多,各有各的追求,而郭公达先生,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探索,这里很值得大家学习的。现在一般的山水画,就是画地域的风景,还有一种就是程式化的那种,用笔墨堆的,那种格式,但是,都缺乏真情实感。我觉得郭先生的画,好就好在既有情又有景,特别是小画,更加感觉到他的抒情成分的魅力。小画和大画比起来,我觉得小画更加灵动。大画虽然也很苍劲,达到了黄宾虹先生所追求的浑厚华滋,很浑厚,也很苍劲.也很有力量,但是有的时候,感到画法重复得多了一些,如果再变化得多一点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这是我的感觉,大画平了一些,小画比较灵动,这也是我个人的感觉。郭先生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希望再次看到他的画展。祝展览成功。
新微派山水画代表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
今天看了郭公达先生的展览,感到很亲切,亲切的原因就是郭先生是我父亲比较熟悉的朋友,我从小就听父亲谈到郭公达,谈到郭公达的画。他和我父亲是一代人.有共同的经历.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今天看到郭先生的作品,也想到了我父亲.想到他们一起走过的路,今天看了画展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像他们这一代山水画家,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实际上,我觉得他们这个年龄,在五六十年代,开始学习绘画,到8 0年代,特别受江苏画派的影响,在山水画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文化转折点就是怎么样使传统山水画能够表现现实山水画的问题,所以郭先生也是一样,在8 O年代到9 0年代,这么长的时间里,所探索的就是,传统山水画,或者中国山水画,如何求新,如何能够体现现实生活的这种感受,所以我们今天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这一点是非常强烈的。除了生活之外,他还是更多地受到了金陵画派、新江苏画派这个文化圈的影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郭老的山水画作品里,有傅抱石、亚明、宋文治的影子,我觉得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新江苏画派的影响,这点非常突出,这是一个阶段。那么另一个阶段,我觉得就是,到2 O世纪末,2 1世纪初,中国整个社会,回归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画山水画的道路,进行一些反思,所以我们今天在郭老的作品里还能看到,他在这个时期,对传统山水画,对笔墨问题的一些思考,这个思考就是程大利先生在序言中所谈到的,对笔墨观的一种认识,这样来看,我觉得郭先生的山水画的特点,我称他为新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方面它里面有原来追求山水画,探索山水画的影子.有新江苏画派的影子,重要的就是说,他对于生活感受的追求,他和我们古人的作品,即使我们今天谈到的新文人画的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很鲜明的黄山的地域特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山水画的笔墨的构成,我们都看了它的色彩的成分减弱了,更多地强调了水墨.用笔.这种关系的处理,所以今天看了他的作品,非常沉韵,非常灵动,也有很秀雅的一方面,我觉得这是郭先生作为新微派山水画代表的一个整体风格。实际上郭先生的背后,还有一群追随者,一些学生,学习他的人也非常多,所以在江苏、安徽.郭先生是一位影响非常大的当代山水画家的代表之一。谢谢。
他的一些大幅巨制山水,融进了很多新的东西
王天胜(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郭公达先生是我所敬重的画家之一。他是安徽画派的名家之一。我看了画展,有这样一些感想。第一 从传统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在当今中国画高度发展的今天,郭公达先生的作品展出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他的作品有很扎实很深厚的传统基本功,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笔墨,他的山水里头有笔也有墨,我来得比较早,很仔细地观看了郭先生的作品,作品中的用线很拙,有柔有刚,很自然,而且笔墨之间的结合,特别自然,特别到位,特别舒服,而且墨气很厚重。那么在今天,很多新人画的画,很好看,但缺少像郭先生这样的笔墨,我觉得他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学习郭公达先生的作品。第二,作为老一辈的画家,快八十岁了,画出这样清新的作品,我觉得,难能可贵。他的作品有一种时代感,为什么有时代感呢7我觉得他的笔墨的变化,不像老一辈的画家,再老一点的画家,什么披麻皴啊,那些完全遵循古人的东西。他有创新的东西。第三点,我觉得公达先生师法自然。我看了他的作品,基本上画的都是生活中的东西,画家乡的山,画家乡的水,这点很重要,而且让人看了很亲切,好像我们去过这个地方。那么去过的地方,就有感悟,这点很好。第四点,我觉得郭先生有创意,他的一些大幅巨制山水,融进了很多新的东西,它的那种体积感,好像很自然地融进了一些光线的东西,就是在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这种光的结合中,进行一种探索,可能是他自然不自然地这种体积的东西,是在师法自然中,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我感觉他画中的这种体积感,很值得我们借鉴。谢谢。
我特别喜欢他的大画,大画气势磅礴,有种刚正之气
陈传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和郭公达先生也是老乡,不但是徐州老乡,还是安徽老乡,我小时候在安徽待了二十多年。大家可能不知道,郭先生过去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画家,我小时学人物画.经常临摹他的人物画。他那时候的人物画在全国是相当出色的,当时文化部每次搞全国美展的时候,都把他调来,帮助画家改画。他放弃人物画,我一直为他惋惜。他的人物画得很杰出,可惜他的画集里没有收录。郭先生不画人物而改画山水,他自己从不觉得可惜。我最近在写一篇文章,叫《绘画要靠压力》,压力分为内在的冲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外在压力,你看,”文化大革命”那种政治气氛当中,很多人创作出了好的绘画来了。就如刘春华画的《毛主席去安源》,他一生中享受到的种种待遇,都是因为那张画。他不是画油画的,但当时的政治人物逼着他画,非画不可。他画出来了,以后的几十年,他再没有画出第二张画来。如果现在把他抓起来,对他说,如果不画出一张好的人物画来,就把他枪毙了,那么他马上又画出来了。而徐悲鸿讲,他不画没看见过的东西,直接师法自然。而且,客观世界是没有的,他的前夫人在和他离婚时要求给她2 O 0张画,其中要有十二生肖图,这就逼着他必须画,不画就没法离婚,结果他画出来了。廖静文在旁边看了,画得非常好,也要求徐悲鸿给自己画一套,当时答应了,结果到死也没有画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压力。我觉得压力很重要。郭先生画人物画,可能是政治压力。第二 内在冲动力,自己心里想画的东西,比如王洛宾写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他是因为爱上一个女孩,得不到,发自内心的冲动,写成了这首歌。他后来为三毛写一首歌,写不好了.因为他不是发自内心地爱三毛,只是为了写而写,应付应付,肯定写不好。郭先生说自己是从内心喜爱山水。郭先生的画,有人说是学傅抱石,学宋文治的,实际上他的画是无所不师,无所必师。我最近潜心研究曹雪芹,曹雪芹对美术的见解相当的高,对于中国画的危机感,他比陈独秀、康有为早2 O 0年就提出来了。他提出了无所不师,凡是好的都可以师法。郭先生最重要的是师法黄宾虹,你看到似乎不像黄宾虹,他研究黄宾虹,但不是临摹黄宾虹。凡是好的画,他都学,不好的就不学,即使是黄宾虹的。无所必师,这是他的特点。他的画我是非常喜爱的。首先“生死刚正谓之骨”,他的画中有几根线条,刚正的线条,立起来了,这和他的秉性有关系,刚正之气。他那时不想画人物,也与性格有关系,领导总是让他改画,他烦了.他不愿意拍领导的马屁,领导让他干的事,他偏偏不干,他就是这种性格,刚才有人说喜欢他的小画,我恰恰喜欢他的大画。我觉得大画不好安排,丈二的,丈六的,非常气派,我特别喜欢他的大画,大画气势磅礴,有种刚正之气,当然他的小画也很有趣味,其中有一部分小画,非常好。我喜爱他的画,还有一个原因,我提倡阳刚大气和正大气象。我说的正大气象,后来被赵绪成收录为他的四大气象之一。赵绪成看到我的正大气象,给我打了几次电话,他说我最佩服你的正大气象的提法,过了几个月,他又说传席,我们两人都是提倡正大气象的.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他自己的正大气象了。我也很高兴,起码我提出的正大气象,赵绪成都赞同。郭先生的画有正大气象和阳刚大气。他的画还有好多好处,现在时问有限,就不多讲了,谢谢。
郭先生的山水画,还是很有现代气息的,气很壮,画很厚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先生的山水画,还是很有现代气息的,气很壮,画很厚。这是一个总的印象。因为郭先生的画是追求一种笔墨的表现,我想就他的笔墨说一点看法。第一个特点是,紧劲。紧张的紧。过去用“紧劲连绵“来形容顾恺之的线。我觉得郭先生的画,在笔墨的结构上是比较紧的,不是比较松的那种,结构上很紧,很有力,哪怕小细线都是很有力的.不是软塌塌的。当然首先是个长处,不过我觉得紧劲过了呢,就出现了不足的方面,那就是松秀,怎么样在紧劲里面包含一些松秀,我想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是一个看法。再一个,刚才大家谈到大画和小画的问题,就我个人的感受,我也比较喜欢他的小画,我觉得小画的优点就是笔墨的虚实比大画处理得更好,可能跟尺幅有关系。大画很有力量很有气势,这没有问题,也很浑厚,但是整体上就感觉碎一点,整体上,够实不够虚,大画的整体感还没达到更高的阶段。在这点我们可以和李可染先生,傅抱石先生作一比较,他们的画越大,越强调一种整体,我想郭先生是否可以吸收一点他们的经验,大画要单纯,单纯里面有丰富,现在丰富够了,单纯还不够,单纯不是简单。他的一些小画,画得比较自如,虚实,整体,处理得很好,就是说他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这需要他在大画里去把握这种虚实关系。黄宾虹说的最难的是实中虚,郭先生在实中虚这方面要有所调整。第三个,我刚才提到的紧劲,紧劲,就是有力,我现在还想特别提出来,整体的气势和力量,很不错,有一种北方山水画的特质,大利的画也有这种特质,是否和徐州人有关系,阳刚,力量,浑厚,北方气质,男子汉气质。但是我觉得相对地来说,韵致有点不足,怎么能够有力,很厚,有气势,还要有一定的韵致,就是笔墨之间的那种节奏之间的韵致,笔墨之间的韵致,我觉得是否可以吸收南方山水画的一些特点。画厚了,不一定没有韵致,黄宾虹就是画得很厚,但是有韵致,这里的关键和用笔有关系,和墨有关系。最后一点,我觉得,郭先生的画够熟,但是还不够生。他的熟,是因
为他对于山水熟悉,对于笔墨也熟悉,他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画法,画起来很熟练。但这个熟练,就会有一些习惯性的笔法,习惯性的笔法多了,就让人感觉到太熟了,按照传统的说法,先生后熟,最高的境界是熟后生,就是熟了以后还要生。我想中国古代的画家总结的经验,还是有它的道理的。郭先生不必追求那种有意的生涩,或者那种生涩的风格,我觉得不必,但是怎么能够在熟练的背后还要有一些生的意味,所谓生,是更自然的东西,所谓熟,是习惯的东西,人工的东西,所以生的东西更有益于形式上的那种熟悉上的陌生,也才有更多的寄托精神的可能性,这个是很高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你不一定要追求像某些画家的那种生的风格,就是你的画里面要有一些生的东西,这样在笔墨上会更好一点。好了,我就说这些。
他的画,无论大小,都各有特色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前几天收到郭公达先生的画册,里面有程大利先生写的序,我认真地拜读了。对郭公达先生的画品评得很充分,对这本画册我看得很仔细,在每一幅画的旁边我也都写了几句感言。我注意到了郭公达先生的闲章,他使用最频繁的闲章是 “返朴归真”、“搜尽奇峰打草稿“、”象外”、“心画“,我觉得这就是他的艺术志趣,或者说是艺术追求。刚才大家谈到郭先生艺术的很多特点,都是和郭先生的艺术追求有密切关系的。他强调“真“,强调“搜尽奇峰打草稿”,所以就造成了他的大幅的山水画比较写实的这样一种面貌,我看他画的黄山、天山、峡江,都很有地域特色,这是他的优点。我也认为,他的画,无论大小.都各有特色。但是为什么在座的很多评论家都更喜欢他的小画呢?因为他的小画比较松动,比较灵活,画得比较随意,特别有些泼墨,很有黄宾虹的味道。有些细微的笔墨,一些皴法.一些泼墨的墨痕,都特别美,特别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是他在实践中给自己设定了很高的目标,就是“象外”、“心画”。我觉得他在小画上,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具体自然物象的束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这种审美理想,效果更好。这一点就是刚才薛永年先生拿郭先生跟程大利先生作了一个比较,我觉得很有思想。我仔细看了李瑞林先生主编的《当代徐州籍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其中有程大利先生的作品,还看了程大利先生的画论,他们两个人的追求,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我觉得程大利先生更追求“象外“、”心画“,特别是传承文人画的传统.而郭先生更多的是传承了新中国的山水画的传统,或者说,新中国的江苏画派的传统,还是以写实为主,所以画的面貌,可以明显地看出地域特色来.而程大利的山水,你很难看出具体的地域特色,我觉得他们两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适当互补一下,我希望程大利先生能够多看点真山水,然后从真山水中跳出来,在画中更多地增加活力那方面的东西。如果说郭先生衰年变法的话,我觉得应该向”象外“、”心画”这方面发展.也就是说把你的那些小画的优点继续放大,运用到大幅的画上去,可能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