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读侯贺明雕塑《战争·生命》

穿越,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读侯贺明雕塑《战争·生命》

穿越,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读侯贺明雕塑《战争·生命》

时间:2009-03-26 14:46:08 来源:

评论 >穿越,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读侯贺明雕塑《战争·生命》

马汉跃
 
侯贺明是一位军人,他的的艺术创作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他从漫画到水墨,由重彩到油画,由文字到雕塑,他一直在一种跳跃的思维中从事着他所挚爱的艺术,在一种哲学的层面上探寻着他所追寻的梦想,在一种奔放的想象里诠释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他的艺术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他既不是主动地追求某种既定的风格和样式,也不是为了顺应某种思潮和流派,而是在作为社会实践的艺术活动中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而导致自身艺术的发展,他以军人特有的睿智和敏感,以军人对生活独特的认识和观察,以军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就象一个个天问,他的天才的创造带给人们无限的空间,而那些理性的思考又将艺术推到常人所无法企及的极致。他以个人经验的方式体验对现实的关切及生命的存在,同时又在形式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上实现主题的意义。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更重要的还在于渗透其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意识,在于这样一种哲学精神对于形式的超越和重构。
 
现在我们来读侯贺明的雕塑系列《战争·生命》就可以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冲动和激情,可以看到生活对于艺术家的影响。首先是一些概念,是关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生存的状态,是空间,是那些硝烟与伤痕……这一切不仅直接影响他的视觉经验,而且也影响他对于工业文明的观念。其次,在艺术创作中,他一直坚持探索个人风格的同时,也将他对于生存空间、对于后工业文明的观念吸收到他的创作中,这就是说从他开始形式探索的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关于空间与状态的语言。不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正是这种实践才直接导致了他由漫画向雕塑的跨越,导致了他在形式与主题上的突破。《战争·生命》是一组发人深省的主题性创作。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是他的出发点,他是在对现实的关注和切身的体验中来组织题材和开掘主题的,他从战争与和平的冲突中、从环境的变异与文明的碰撞中来探讨人与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作品没有采取一般的现实主义样式,他大胆地采用新的材料,吸收了装置艺术的一些成分,将具象的雕塑(鸟巢与蛋)与战争后的废墟组合在一起,明确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那从断壁残垣中隐约显现的骷髅与牙齿,那毫无规则拼叠在一起的黑幽幽的弹壳,那墙壁上深深的抓痕,那些支离破碎的影子,那直扦天空锈迹斑斑、伤痕累累的炮弹,那炮弹上暗红的血迹和醒目的的“×”字,这怵目惊心的一切都在述说着昨天的风云与历史,述说着远古与未来的忧伤,而更为令人心颤的是三枚炮弹上托着的那个鸟巢,是鸟巢中静静躺卧的几枚安祥的鸟蛋!那沉重的炮弹就是对于鸟蛋的维护吗?那三枚洞穿的炮弹就是三只巨大的手臂对于生命的保卫和关爱吗?就是人类的希望与呐喊吗?一束光从重重的云隙中透射过来,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鸟巢会永远的安然无虞吗?这些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预言?蓝天白云掩饰不住人类的忧虑,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保卫和平,这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永远的意志!在这里,炮弹与鸟蛋以双重形象显示出来,废墟与断臂以多元风格呈现眼前,两者在材料上有一种互换的关系,作为“现成品”的自然材料的废墟将被消除和消失,而用金属材料制作的炮弹却会存在下去,鸟巢会不断地扩大,生命将无限地延续,人类传统生存的家园岌岌岌可危,那么,精神生存的家园呢?难道仅仅是悬浮于炮弹之上的那一个鸟巢吗?海德格尔曾说,诗意地栖居。一旦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生命,又何曾谈栖居的诗意?侯贺明有效地利用这些综合材料表达了当代社会的重大课题,即人与文明的冲突,一段段的历史由生活的记忆构成,记忆又物化在具体的符号之中。《战争·生命》在材料的选择上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环境是自然形态,是泥土与树脂构成的断壁残垣,炮弹是坚硬的金属材料,鸟蛋就是真实的不堪一击的鸟蛋,这种逆向的材料对比关系正象征着残酷的生存环境与现实脆弱的生命,这种形式与象征的双重含义来自对现实的反思,它摆脱了传统雕塑的功能性,突出了现代雕塑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形式的转换获得强烈的效果,通过材料本身呈现对意义的阐释,使作品具有一种视觉的张力,使形式的意义和象征的意义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同时又充分体现出艺术家不拘一格的创作心态与自由表达。
 
应该说,《战争·生命》在形式上体现了新的构想。尽管主题性描述的成分居多,但对于侯贺明来讲,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可以作为侯贺明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这组作品可能会使他意识到现代雕塑语言不是单纯的形式创作,现实的意义和命题才是形式创造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并且使形式获得真正的生命。形式不是孤立地存在,隐喻的象征与现代雕塑语言、结构、空间、材料等融为一体,使形式同时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更为可贵的是,作品夸张,却没有自我意识,这正是真正艺术家的标志,真正的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处于微不足道还是高高在上的位置,总是能找出在某种传统中存在的秩序,并且能在这一秩序中创造出新的类型。
 
艺术其实就是始终在探求观察和描述我们这个世界的新的方式。尼采曾经从哲学和艺术的观点出发指出,干预生活适宜于生命的精神,只有这种干预才使我们自由。我认为,侯贺明的雕塑作品《战争·生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精神或者生存状态对于生活的干预,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自由描述和展示,但他又不是简单地阐述生命,而是在形式、材料、象征、符号和空间多种形态中实现意义的复合。尽管各种因素没有按照一个既定的比例来执行,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与形式,其次是隐喻与象征,最后是生命意义的阐释,是对主题的表达。从这一点来看,侯贺明背离了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的观念,因为现代主义的抽象正是要抹杀任何人文主义的痕迹,而只追求纯形式的创作。实际上这里的三个层次是交错的,是相融的,是一个有机的和谐与共振,每一层都有其独立的意义,同时,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也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
 
帕拉迪诺说过:“我相信在事情的关键点上,艺术家象走钢丝的演员一样,他朝不同的方向走,并不因为他富于技巧,而是因为他无法只选择一个。”侯贺明近期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与水墨,却又运用现代雕塑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这不仅在他的艺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范例。当代艺术的精神性是以当代文化为背景,以当代经验和实践为基础对当代问题的思考和表现,形式的表现力必须凝聚在这些因素之中。《战争·生命》是用黄铜与钢铁焊接而成的雕塑,是用鸟巢与泥土组合而成的交响。它有一种正面律的庄严感,而支撑着这种庄严的就是三枚炮弹,三只伸向天空、维护大地的钢铁的臂膊。人类的伟大正是在于无限的创造力,有想象就有希望。充满想象力的构思与深刻的现实思考结合在一起,使形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意义,具有了更深沉的质感和更鲜活的生命,它可以烛照现实、超越形式、穿越历史与未来,把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带到更高、更远的天际。
 
《战争·生命》只是侯贺明系列雕塑作品的一个部分,我们期待着他更多的作品早日问世,期待着他获得更大的成功!
 
 2007年7月20日于望京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