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至20日北京画院隆重推出的“同铸新境—北京画院藏新中国时期集体创作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这个展览展出的是北京画院珍藏多年的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的中国画精品,近40幅作品集中描绘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祖国新貌,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以此来回顾新中国建设以及新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改造”的一段历程,为当前的主题性创作以及合作绘画提供反思与启迪。
合作绘画的时代经典
合作绘画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传统方式,但是传统雅集多是临时的即兴合作,偏重于形式上层面缺乏深度,这一批作品则是新时期画家们在合作方式上开拓创新的集体结晶。他们是在统一的画院机构中,经过酝酿协商,研究讨论,产生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分工收集形象素材,写生构思,再到联合绘制。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发挥合作传统、彰显集体精神,在笔墨上淡化个体表现,融个人风格统一于总体风格之中,所以才才生了这些尽管尺幅巨大却又能够保持主题鲜明突出、整体风格面貌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另外既是在当时中国画改造的前提下,艺术家们仍然没有偏离中国画艺术创作的规律,他们把自己融入新中国社会,深切感受时代精神,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河山新貌,做到了主题性与艺术性兼顾,多样性与统一性并重,从这些饱蘸情感的笔触中我们可以读到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新社会的憧憬与理想,这些都足以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反思。
新中国建设的史诗巨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时期如何传承弘扬中国画艺术,使之走出文人画境为社会主义现实建设服务,这成为迫切的时代课题,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为此变革做出了艰辛的探索。特别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相继成立了北京、上海、江苏几个画院之后,一批在二十世纪前期就已经享有颇高声誉的著名艺术家像陈半丁、马晋、吴境汀等,他们成为画院美术创作的主体力量。他们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被新中国的建设热潮激励,为时代精神感召,背负纸笔走出画室与书斋,到全国各地写生采风,逐渐找到了一个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的主题,掀起了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高潮,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农业、工业建设场景的精品。这次展出作品的题材包括几个题材类型,既有建国初期艺术家向祖国献礼的传统山水与花鸟画作品,也有直接反映革命以及国家建设面貌《毛主席去长辛店》、《十三陵水库》、《一桥飞架南北》,还有表现农业丰收的果蔬题材《力争农业大丰收》、《公社牛场》,以及重要文化建筑设施《电视台》、《颐和园》,可以说囊括了当时社会建设的全貌。献礼作品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情趣,新中国建设题材作品风格清新优雅,笔触细腻,艺术家们借鉴西画手法,强调写实却又不乏诗情画意,这批作品典型体现了这种时代风格,尤其从两种风格的对比观照之中更能感受时代精神在作品中的呈现。
中国画改造的世纪话题
这批作品是在五十年代“中国画的改造”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艺术家们的变革求索,从题材到笔墨,再到整个风格意境的转换脉络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初步的呈现。他们的探索触及了中国画创作的许多问题,比如中国画改造的基本底线是什么?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把握?主题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作中的个人风格与总体风格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都在这个时期凸现出来。这一批作品为当前盛行的合作绘画流于浮泛、主题性创作深度不够的积习提供反思,也为当代画界关于写生与创作、时代需求以及中国画发展提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