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段过去的“新闻”,资料是来自ac艺术中国今年初的一篇关于中国油画院“挖掘、发现”新人展报道:
第三届挖掘·发现油画新人展于中国油画院启幕
杨飞云与夏禹在获奖作品前合影
和UCCA观念新人大展同一天,中国油画院开启了第三届“挖掘·发现 中国油画新人展”。这个由学院派进行的新人选拔活动,和体制内以及商业选拔有着很大的不同。或许正是因为对于绘画本体的重视,中国油画新人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的认可,本届展览的投稿作品的数量及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展览很好看”,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说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鲜活和纯真让油画院2013年的第一个展览很耐看。采用艺术家直接报名形式进行选拔的中国油画新人展,2012年2月启动之后收到了1200多位艺术家的7000多张作品资料。经展览艺委会评选,最终展出近二百件作品。“获得一等奖的小伙子的作品表达出了一种轻松优雅的品位,材质的使用上也很有特点”,杨飞云以票选一等奖得主夏禹的作品为例,介绍了本届新人展的基本情况。在杨飞云看来油画院的新人展不像全国大展那样重视作品的社会意义,他说这一届新人展突出的特点是年轻艺术家绘画目的更加纯粹,没有投机性。这一点正是油画院新人展发现新人的初衷所在,中国油画院希望选拔出更有才情艺术家的作品。
去年年初得到新人展开始征稿的消息后,80后艺术家夏禹从自己的画作中选出了三件作品,“当然希望得大奖”,正在黑桥工作室创作新作品的夏禹笑着说,但能得到来自中国油画院艺委会普遍的认可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看过其他的参展作品之后,夏禹很有感触,他很兴奋同辈的艺术家都在努力的通过绘画解决自己的困惑。
通过这次新人展,杨飞云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更有信心,在他看来这批年轻人悟性很高,创作条件也更自由,个人特点也很明确。“画画是一生的努力”,杨飞云希望这些年轻艺术家们能多关注一些这个时代产生共鸣的事物,建立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观。”
以上“新人展”报道已经过去11个月了,如今已经是2013年的尾巴末。三年前“挖掘、发现”新人展的开幕式研讨会上,我还清晰的记得一位评论家精准的点出了中国油画院策划新人展“挖掘、发现”的真正动机:“扶持”。
相较于“考试-教育”模式,中国油画院正在摸索一条“发掘-扶持”模式。近六年来的发展,油画院没有“站在学术巅峰而骄傲”的自觉,反而学习刘备三顾茅庐的样式,持续把眼光投向全国各地的“卧虎”和“藏龙”们。体现画院以谦卑为训:以机构为轻,以人才为重。正符合杨院长的态度:如果不是为了建立这里的艺术家,建立这么多油画院的楼房便是徒然。
这么做尽可能地保证了真实性。一个学术机构能够存活、生长,靠得不仅是经费维持和宣传造势,更重要的是其中人才以及他们探索的方向和深度。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错,一个机构的兴盛靠的是人,而选人的眼光和方式则决定机构命运。
几乎所有的学院因为条件限制不能采取“由上而下”的人才发掘模式,且因考试的不定因素,导致与优秀人才失之交臂,甚至流失了关键人才。况且加上一些像三国时代孔明这样的矜持的人才住在茅庐里。怎么有效地请到他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机构和人才的关系。以往油画院顺延“科举”模式,因此能考上的人一定是愿意来的,而错过那些不知道的和隐居的真人才。这样看来,似乎这里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今年下半年油画院在全国各地邀请了一批画家,他们已经开始入驻油画院新建好的工作室,也开始各自筹备接下来的计划:创作、探索、交流、展览等。
此次《旧画展》的主人公夏禹,是受邀来院的画家之一,显然,新人展提倡的“挖掘、发现”之后,已经升级为“扶持”。可能说起扶持,杨飞云先生更希望是“交流分享、共同进步”,而不是有上下阶级的灌输或给予。在这样的共同进步小组模式中,也让我们一同祝愿他们能够节省“进步成本”,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种模式探索也能看出中国油画院“寻远问道”的宗旨:珍视人才,愿意花代价去挖掘、发现、帮扶人才,为的是“道”真正得到彰显。中国油画院正用自己的力量宣告:在社会中营造一个正能量环境,团结艺术家一道顶住现实的压力;这样一来,艺术家们在这里通过交流、沟通、促进,使才能发挥、水平升华;纯化真实、美善的创作目的,在这个集体迷茫的时代里拨开一丝迷雾。
当然,不是说这已经得着了、完全了,而更是要竭力追求,忘记背后、努力面前。油画院从2007年成立至今,刚到了小孩该上小学、背诵三字经的年龄——“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而这没有教材的“师道”生涯,孔子给了一个法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诚然,需要您作老师,提出宝贵建议和尖锐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