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评论奖一等奖获奖文章:语言就是交锋

国际艺术评论奖一等奖获奖文章:语言就是交锋

国际艺术评论奖一等奖获奖文章:语言就是交锋

日期:2014-11-27 10:03:56 来源:99艺术网

评论 >国际艺术评论奖一等奖获奖文章:语言就是交锋

 

 2014年11月24日,首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简称IAAC)揭晓,中国赛区苏伟获得大奖,英国Joobin Bekhrad和中国张涵露获二等奖。以下是一等奖获得者苏伟的评论文章《语言就是交锋——颜磊个展“图像,未(不)死》。

    全文:
  1956 年,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总理周恩来授意下,主演了由党内戏剧家吴祖光编剧和导演的京剧电影《荒山泪》 。 据称, 这位时已体型胖大的“程派”创始人在剧中精心呈现了二百多个水袖动作。1957 年批右时,吴祖光挨斗,主席台上正坐着紧缩眉头、未发一言的程砚秋。

  这是我站在2014 年9 月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颜磊个展“图像, (未)不死”现场时,脑中出现的片段,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京剧因贴近人民大众,尤其是某些领导人的喜爱,得称“国粹” ,也不得不承受改造的痛苦经历。

           

  程氏被尊以大师之名,竭力改造京剧,争取它与时代潮流和党的风向保持一致。他把独到的程氏唱腔和水袖动作,融入进《荒山泪》这样一部他1930 年首演、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的影片里。 然而, 程氏的这种京剧语言显然是政治意识形态威慑下的产物,自我纯化为没有历史感的音律和形体表达形式。这里的艺术语言,要服从社会现代化的节拍器, 输出正确的人民价值观, 服务于某一整一性的诉求。                                                      

  延续他在2012 年卡塞尔文献展呈现的“有限艺术项目”的思路,颜磊个展的主要部分由几组简单排列的纯色块铝板组成, 铝板上刻有的英文字样是喷涂前原本图像的内容。这些字样内容“无限”——“古代意大利女子” 、 “天妇罗” 、“毛的一页”……——从日常、政治领域到艺术史中的材料,不一而足。展览入口处呈现的一段录像透露出作品的制作过程, 艺术家本人制定了从底本照片的选择、修订到绘图的精密流程,然后抽身而出,完全交给工人去画。卡塞尔展览现场挂满墙面的图片每天会拿掉一幅送到工厂喷涂成单色, 唐人现场的作品也出自同样的策略。

  录像里, 颜磊扶靠着一幅画坐在路边。 他在想什么?是对现实繁殖出的幻象感到无助, 是对自我在世界之中位置的质疑?是艺术何为?在一次对话中, 这位寡言的艺术家曾说: “每个艺术家都会羡慕Andy Warhol,他的作品提醒我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欲望。 ”1欲望,在他那个不讳言艺术可疑的直觉通道里,没有阻碍、也放弃控制地直达图像。不信任艺术作为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桥梁,从这里开始, 颜磊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图像实践。 这位曾经伪造卡塞尔文献展参展邀请信的艺术家,既想对全球艺术的霸权抗衡,又体察到自己生存的无可选择。他不停地到西方游历, 与更制度化和精英主义的艺术系统接触, 同时又对本土环境中政治气氛的隐匿导致的困局感到无所适从。他似乎在体制批判和内心流亡之间徘徊。
  颜磊的分裂并非个案,某种程度上也是可预期的。他相信艺术关乎态度,他用曲折的方式把艺术家从作品制作过程中抽离出来,从远处传给我们一点声音:既然世界如此,我们就让它如此。他是那一代自生涯伊始就要面对体制繁衍、市场兴盛和媒体泛滥的中国艺术家,私人经验中时刻有着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冲突。本土的官方和在野之分似乎不难选择,于西方的到来而言却难说游刃有余。80年代那些同行和开路人的经验, 某种程度上, 在颜磊他们这里缩略为一种关于“接纳”和“被接纳”的知识和思考:官方的还是在野的,西方的还是本土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艺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他们在这个坐标中反复折腾,把涌进人生中的各种参照和经验放进追求坚固性的创作意识里计算。 这个开始, 是其创作中自我分裂的肇因,艺术家自己面对“滥溢”的世界的生命体验,反倒是其创作的表象。

  90 年代中期,以邱志杰为代表而兴起的语言学批判影响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这场争论中,以“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为圭臬的图像语言学被放在法庭的中心审判。 新兴的艺术家不满足文化符号学的看图说话, 也呼喊着要打破这种中产阶级的思维观。 如果说这种语言学批判以其勇气、 预见性和鲜明的政治诉求打破了某种规范化的艺术史叙述,到了2014 年的今天,语言的问题,尤其是视觉语言问题,未见得更有当代感。它和市场与艺术系统之间纠缠不清,这导致了,要么,把视觉语言作为作品的终点,先不管如何蛇打七寸,至少保证作品形式上的完整以及与理论的暧昧关联;要么,凭靠艺术家的“才能” ,从其异域到本土、个人到集体的游牧经历中抽刀断水,截取一个自圆其说的语言逻辑,过往的极简主义和沃霍尔的阴影投射,在新兴艺术家的代工、定制、机构批判、环境主义、寄居、参与性的种种手法中稀释却始终存在——其根本,无论是化繁为简的图像学还是反其道而行,无论是用“这不是我的时代”还是“观察者”的政治表态修饰,都不脱一种失能和选择性遗忘。
  这种精神分裂的语言观体现在去主体化的生产与强力塑造(反) 图像逻辑坚固性的欲望之上,它既遵从艺术公众化的全球趋势,也同时宣称,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律的范围和选择权。颜磊的性格不属遮遮掩掩,他可以带“脑浊”乐队到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演出, 作为自己的作品; 也可以说服深圳市政府批给他一块空地, 让它闲置两年。 这些重重击中目标的创作, 背后却有着与规则协商的影子2。因此,在颜磊的实践里,创作总有一点实证主义的游击战味道,这有点像谈判桌上的对话,所有的交锋都以最终的结果为目标。

  站在颜磊的任意一张单色画前, 冰冷、 光滑的铝板上不均匀地反射出观者的形貌。 精心挑选的金属材质造成了这种自反关系, 在冷嘲热讽抑或妄自猜测的观众群面前,艺术家仿佛置身事外。 “我认为最高品格的艺术,是物件(Object)代表不了的,它存在于语言之外。 ”3语言被艺术家描述为一种次级的表达方式。语言之外是什么?这种自我流放的态度,并没有比90 年代的“玩世”或者“波普”来得先进, “最高品格”的想象,甚至难比80 年代启蒙主义的乌托邦里那些懵懂而激进的冲动。
  这是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视觉语言层面的一个表征, 甚至一个时代的隐喻。视觉语言学问题变成了了无依托的解释学循环,沦落为“图像和世界”之间无尽的知识主义腾挪。这一落差的结果,是思想的真空。我们不解,艺术家在什么基础上面对谁说话,艺术创作是否还有理论生产的权力;并且更加怀疑,在我们这个官方意识形态愈加系统化和价值化、 强大到无所不为其用的国度里, 艺术处于何种位置。这像极了50 年代程砚秋的尴尬,只不过程氏选择自我改造,他把艺术语言寄托在国家历史主义的幻想和责任之上;而今天,许多“在野”的艺术家宁愿自我分裂和流放,他们认为,形式语言怎么能如此直接地与现实碰撞呢?
  但愿在艺术家认真的工作里,还能出现某些苛刻于己的时刻。毕竟,仍然有人在街头为切身相关的事情呼喊,也有那些在意识的幽暗处挖掘线索的思想者。艺术语言的独立性不在于出于不同动机打造的形式主义迷宫, 也不是不可及的愿景, 它应该可以存在于一种直面周遭的创作意志引导之下的、 与世界的能动关系中。 艺术还可以真实、 真诚地去交锋而不计后果吗?思想和权力还能斗上一斗吗?在我们用普遍的艺术困境为我们这里软弱的艺术开脱之前, 还是需要去做, 去实践。
  注释:
  1 引自卢迎华: 《 “有什么不可以成为艺术的呢?”——和颜磊的访谈》 ,载于《当代艺术与投资》2008 年7 月刊。
  2 参见侯瀚如: 《与没有商量余地者的谈判——评颜磊作品》 ,载于《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8 年06 期。
  3 参见王静: 《 “有限艺术项目” :关于图像暴力的再探讨》 ,载于《东方艺术·大家》 ,2012 年13 期。
  一等奖(中文投稿):苏伟
  背景介绍:独立策展人、批评家。201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德语文学博士学位。
  获奖文章题目:“语言就是交锋!——颜磊个展‘图像,未(不)死’引发的思考”
  所评展览:《颜磊:图像,未(不)死》(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14年9月6日至10月20日)
  奖项介绍:
  2014年第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简称IAAC)向全球评论者公开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所提交的稿件须针对2013年9月30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举办的某个当代艺术展览撰写。
  首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办、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承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和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英国分会(AICA UK) 协办、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MBC)首席赞助,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
  本次活动向全球公开征集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为确保评审过程的客观公正,由中、英双语的艺术界权威人士组成国际评审团对投稿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我们为本次国际艺术评论奖邀请了J. J. Charlesworth(英国《艺术观察》杂志副主编)、Richard Vine(《美国艺术》杂志主编)、Rachel Withers(《国际艺术论坛》杂志撰稿人、讲师)、Karen Smith(艺术史学家、西安当代艺术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卢迎华(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作家)和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组成国际专业评审团。
  一等奖获得者除了可以得到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以外,还将获得2015年春前往上海或伦敦驻留(为期两周)的全额赞助。二等奖将产生2位中、英文获奖者,他们将获得2015年春前往上海或伦敦驻留(为期两周)的往返机票赞助。
  为了加深对当下艺术批评状况的研究,IAAC组委会在M21公布
  2014年度国际艺术评论奖获奖者信息的同时,还邀请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Hughes)、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Juan Cruz)、独立策展人路易斯·毕格斯(Lewis Biggs)等组委会成员以及国际评审团成员包括Richard Vine、Rachel Withers、Karen Smith和卢迎华,举办一场以“艺术评论现状”(The Conditions of Art Critics)为主题的论坛,希望以此开启国内独立、开放的“艺术评论”新天地。
  首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自设立以来,所获反响超过预期。从英国方面的统计数据看,英文投稿分别来自英国、美国、乌克兰、菲律宾、土耳其、乌干达、赞比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稿居前者分别是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教育研究机构专业人士、艺术院校学生以及自由撰稿人。中文征稿反响最热烈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其余来自广州、成都、重庆、深圳等15个城市,以及港台地区和美国、俄罗斯等海外地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