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派山水”瓷画的解读

“汪派山水”瓷画的解读

“汪派山水”瓷画的解读

日期:2015-01-14 11:10:59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评论 >“汪派山水”瓷画的解读

  摘要:“汪派山水”瓷画是指由“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先生开创,并由其后代继承沿袭的瓷画风格的总称。汪派山水属典型的文人画,通常在一幅作品中融合了画、诗、书法、印章等多种元素,作品流露着浓厚的文人书卷气息。本文试解读汪派山水的创作风格、画面布局、构图元素等,以让读者对汪派山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汪派山水”,文人画,解读
  引言
  “汪派山水”创始人汪野亭先生(1884-1942)生活在晚清至民国这一历史时期,清末一批有国画修养的文人墨客进入陶瓷艺坛进行瓷艺创作。尤其是明末清初的“珠山八友”, 他们都成长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将国画的意蕴情趣引入瓷画创作。他们结社共同切磋陶瓷艺术,探求新的表现 手法,称誉一时,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汪野亭先生从小饱学经学,且有过私塾教学经历,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诞生的乐平传芳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江南小村,山村的连绵山峦、蜿蜒溪流、葱茏树木和点缀在田野间的乡间农舍为汪野亭先生今后的瓷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汪野亭先生的后人传承了汪派山水的创作技法和风格,同样注重在作品中表达深远意境和文人情趣,使得汪派山水作为一个有鲜明艺术特征的艺术流派世代繁衍发展下去。本文从符号学角度来分析解读汪派山水的艺术解构,以抛砖引玉。
  1.汪派山水瓷画的典型符号
  汪野亭先生的山水瓷画描绘的主要是典型的江南风光。江南一带自古便是山清水秀,风光宜人之地,汪野亭诞生的村庄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山石草木、杨柳飞絮和淙淙流水自然成了他创作时取之不尽的素材。细观他的作品可以发现,水景一般居于画面中部,或是逶迤流淌于山野间的开阔河流,或是隐匿于顽石杂草间的涓涓细流,又或是飞流直下的飞瀑。山峦通常置于画面的一侧,与水流相互顾盼,此谓山含情水含义。画面的衔接处由蜿蜒小径或滩涂或灌木杂草点缀,以显天然拙趣。在汪派山水瓷画中,人自是必不可少的点缀,整幅画面因为有了人的存在而显得有灵气,能够营造出一种朴素的野趣。根据画面的不同,有的人是依仗而行,有的是垂钓于溪流河畔或江中,有的是骑驴观景。纵观整画,观者会油然产生一种忘情于山水间,恨之不能入画赏景的审美意趣。
  对比分析汪野亭1930年的作品“溪山烟雨图”(图1)和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汪艳2012年的作品“山叶红时却胜春”(图2),不难发现汪派山水典型的艺术符号俱为山石草木、水径溪流、小桥农舍、行者隐士等等。和其他山水瓷画相比,汪派山水瓷画更注重作品的秀润灵气,善于传达画面背后的感情色彩,并且在画面的布局、设色、烧制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2.汪派山水瓷画的符号组合
  作者通过对汪野亭及汪艳二人作品的分析来解构汪派山水瓷画的符号组合,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组合,决定了汪派山水和其他风格山水瓷画的不同。
  以“溪山烟雨图”(图1)为例,此画描绘溪山烟雨中的景物。构图疏简,布景空灵透脱,主景为下方小溪两岸风光,右下方一座石矶,三面环水,上方是一片草坪,两株苍劲的枫树并立于草坪中央偏右上方处。两棵枫树均风姿卓越且又姿态各异,好似两位相熟的旧友在开谈阔论眼前秀色。草坪下方的水面卵石水草交错,似有微微波澜。相距不远的左前方,一簇平缓的杂石横卧于溪水中,可供渔舟在此休歇。小溪对岸是山脚下的几户人家,一排树木迎前矗立在石堆中,仿佛在张开双臂迎接晚归人。图中一农人正曲背行走在板桥上,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扛一锄头,踏着匆忙的步伐在归家路上。村后有一片开阔的田野,田野的北面有一片松杉,两间草舍隐匿于其中。村落和树林间的田野被山中的烟雨气氲所笼罩,陷入若有若无之间。画面的中上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逐层向后推进,消失在天际之间。半山腰被云雾所笼罩,远处山脚下的树木更是影影绰绰,不能尽览其全貌。山间还有一座佛塔,隐隐透着一丝禅意。
  远观该作品,一股山野之风扑面而来,欣赏者似能感受到山间急雨欲来的气息,而氤氲之气更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情趣。此画树木苍劲,山石挺秀园隆,俱见功底,画面恬静秀雅而富有生活气息,是汪野亭先生中年时期的精品之作。
  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汪艳同样继承了其曾祖父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她的瓷画在传承家族传统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时代气息。
  作品“山叶红时却胜春”(图2)是其在传统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融入当代审美意识的代表。首先在器型上选择的是带有波浪纹口的扁形镶器,镶器的左边和底部还有青花装饰。此画为斗方式构图,主景安在画面的右下角。两个石堆压在画面的最底部,一些杂石拥簇于四周,仿佛有血脉关系的母子。石堆同时带出了后方遮掩住的一条小径,小径的入口处两旁都有树木映衬。一侧是遒劲枯老的杂树,时下正是秋天,一颗枫树的树叶都已被秋霜染红,燃烧着生命的活力,旁边稍矮一点的夹叶树却已是罩上了一层金黄色,和枫树一起惺惺相惜,其景其情和本作落款“山叶红时却胜春”倒也别无二致;另一侧是低矮的柳树,时已至秋,柳叶无可觅处,只剩柳枝被清风拂过,倒向一侧,若是有所哀叹。这两侧的树木一荣一枯,一高一矮,一正一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这个辅景不仅填充了画面左下方的空白,更增添了整幅作品的意趣。在画面的右下角崇立着一山峦,山峦不算太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山的山顶并非传统的三角或圆浑形,而是一长方形的山顶平台。登山之路径应是掩映在石壁和树木之间,让人无可觅处。山峦的右前方是一观瀑石矶,一雅士席地而坐,身前设有一茶盏,后立一手持古筝之童子。雅士一手拂地,身体向后微倾,眼观山谷间的两行飞鸟,耳听瀑鸣,好不快哉,后面的童子也被此情此景所吸引,只是观者其心各异,其感又怎能共鸣。而此主仆二人却也成了山下小径上一缓步移行老者的眼中之景。人在画中游,也不过如此吧。画面后半部的远景山峦形态各异,有的直插云霄,有的缓缓延绵,给人多样化的审美享受。
  斗方器形的构图一般都偏重一角,留白面积比较多,或是在画面中央配置主景。而此作在倚重一方主景的同时,在辅景和配景上也是颇费心思,中景不乏看点,远景也很丰富,整个画面留白并不是很多,这有别于传统的斗方器形的构图。作品虽画面饱满,却毫无压迫之感,远中近景一脉相承,一气呵成,灵气流淌于整幅画面。用笔不拘泥小节,披麻为主,斧劈为辅,笔触求简,用力老道,是一副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对比汪野亭先生及其传人汪艳的作品,不难发现,汪派山水的艺术精髓就在于能够将山石树木,小桥流水及点景之物等各种符号通过传统国画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呈现出来,特别注重人这一符号在画中的点睛之妙。山山水水因人的存在而产生了灵魂,山水又反过来衬托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家思想。
  3.汪派山水瓷画的艺术风格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是和“画匠”(古代文人口中的贬抑之词)以及画院派的绘画相对而言的。宋朝以前,中国绘画界占据主流地位的是职业画家,这些职业画家包括民间把绘画作为谋生手段的画匠以及主要为皇家贵族作画的画师们。到了元朝,这样的传统日渐式微,业余画家开始活跃在画坛的前沿,他们掌握着画坛主流的话语权,引领着绘画的发展潮流。一般来说,人们常说的文人画就是指从元初开始由这些业余画家所创立的绘画风格。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职业画派的没落,部分是因为业余画家令人振奋而且深具影响力的新发展,他们发现自己居于画坛的核心地位。往后的中国绘画史中,出了明初有院画的短暂复兴外,业余画家便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之所以把这些画家称之为业余画家,顾名思义他们并没有把绘画当做谋生的职业,准确来说他们的主要身份是文人。他们认为,绘画的主要目的是“寄兴”以及修身养性。作品不可用来出售谋利,只宜投赠知音挚友。绘画的精神主要来自于画家本身优异的禀赋,而绝少由后天技法造就。这种精神只有敏锐的鉴赏家看得出来,常人则容易失之交臂,此即所谓“观画知人”。绘画并不是为了写实,而是借景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达到人画合一的理想境界。若在画中卖弄自己对于实物的描绘如何几可乱真,便是屈从一般大众的写实口味而流于平庸了。因此,他们特别注重提升自身修养,熟读经卷,揣摩书法,并时刻浸淫在大自然及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使自己的感悟力和品位日益精进,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汪派山水属典型的文人画艺术风格。汪野亭先生自小在私塾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喜交僧友、道人,平日他念经打坐,致力于修身洁行,脱凡弃俗。他创立的汪派山水格调高雅、境界深邃、艺术风格和处理手法上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风格,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汪野亭作品中大多画面元素都是山峦、溪流、鱼隐、古树等。对于这些题材的描绘,已经超越了绘画本身单纯的传形意义。他是要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和传达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高山象征高风亮节、钢正耿直,江河溪流象征绵绵情思,鱼隐则表达出作者不问世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追求简朴生活和个人德行修养的传统文人思想。又因汪野亭的作品绝大多数描绘的都是江南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其作品明显的渗透出一种细腻秀丽、不问人间烟火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汪野亭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艺术体现。观其作品,欣赏者莫不能感觉到汪野亭这种天高云淡、闲云野鹤般的审美情趣和简朴的人生哲学。另外,汪野亭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早期书法细劲娟秀,中晚期则刚劲丰腴。汪野亭创作的镶器和四方笔筒通常为两面是画面,另两面是书法,书法以钟鼎文为主。钟鼎文极少出现在陶瓷绘画中,汪野亭的钟鼎文书法沧桑古朴,有浑然天成之妙,且还有各式图案的装饰,给人独特的艺术享受。这种绘画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更增添了作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落款上,作品少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但格式变化较多。综上所述,汪派山水是典型的文人画,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4.汪派山水瓷画的哲学内涵
  汪派山水瓷画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哲学依据“无为”精神,对从事有目的的人为践履活动持否定态度,主张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统一。老子不仅运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界定“道”的根本特征,而且还要求人们象道那样也在“无为”之中实现“无不为”的目的,即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做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而在社会政事治理方面做到“为无为则无不治”,在个体生存发展方面做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庄子一方面坚决反对从事社会的政事治理活动,并对儒、墨两家所肯定的仁义道德和功利效用展开了激烈批判,另一方面又凸显了超功利超道德的个体精神自由在人生存在中的重要意义,主张“余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汪野亭的瓷画中,绝大多数都有人的踪迹。这些人物的形象包括:依仗而行、骑驴行旅、携琴访友、溪畔渔隐、江面泛舟、伏案读书、路遇友人以及山涧听瀑等等。这些人物都体现了汪野亭追求个体精神自由、寻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境界。仍以图1为例,农人所居的农舍地处人烟稀少、幽然静谧的山谷中。山谷中农舍寥寥,远处还有一佛塔,应有僧人出入于此,在此修行。进一步细想,或许可得农人有几亩薄田,以耕田打渔为生,朝出晚归,远离市井,生活悠然自在,好不快哉。在汪野亭的其他作品中,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赏之都不由得产生人入画中之欲望。这些人物,何尝又不是汪野亭那个内在自我的化身呢?由此可见,不问世事、追求个人思想境界的道家思想在汪派山水瓷画中得到了全面的阐释。
  5.结论
  ①汪派山水描绘的是典型江南山水,作品重意境,抒发出浓厚的文人情趣。
  ②在继承前人技艺基础之上,汪派山水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了一定创新,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③汪派山水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者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对于作品的格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④道家思想中人和自然天地合一的哲学态度在汪派山水中明显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汪派山水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 汪平孙. 汪派山水瓷画选[M].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4
  (2) 葛兆光.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 肖绚,陈致敏. 陶艺设计中的符号学[J].中国陶瓷. 2005.05
  (4) 汪沁. 平山草堂藏瓷[M].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
  (5) James Cahill. 隔江山色[M]. 三联书店. 2009

  

图1

图2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