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龚继遂教授
本文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在2015年6月13日大咖拍卖APP产品发布会上的演讲实录全文。
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局面和生态。
1995年,我在香港从事拍卖工作,上拍了3幅刘小东的作品,全部流拍。刘野现在作品也是过千万的艺术家了,当年他的一幅小油画,画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天使,才3万到5万港币,当年这件作品介绍别的朋友买了,大概是2011年以后,在保利拍拍到460万人民币。当年,王原祁的古画大概是15000到25000美金,齐白石大概在3000到5000美金,我曾经买过40幅以上齐白石作品。林风眠的画,当时是1万到1.5万美金,现在这些作品大概需要几百万,如果是好的,要上千万人民币。
从单价讲中国艺术品的市场经历了非常大的跨越,而成交总额上看,保利十周年春拍是32亿。想当年,2011年、2012年艺术市场高峰期,保利一场拍卖的成交额就达60亿,一年超过100亿。中国现在艺术品交易已经有一千亿的规模,加上画廊交易、私下交易有两千亿以上的规模。可以说二十年以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形成了一个“单价、体量,量价齐升”的庞大经济格局。
第一,文化资产方面,艺术品已经成为文化资产和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配置,艺术品的增值性和地产、股票一样,被列为第三期投资。在货币不断贬值,资产有非常大的波动性的金融时代,艺术品投资尤其是高端艺术品投资,成为资产配置的一个必要手段。高端艺术品具有文化功能,有它的流动性,有它的可靠性,它能够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对企业和个人的知名度、品牌建设有着不能替代的贡献。
第二,这二十年的艺术品市场发展,使原来受到忽略的艺术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同。
每一次拍卖行的天价都得到了媒体的大量关注,甚至变成了娱乐大众的一种载体和手段。我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的寻宝、鉴宝、一锤定音,财经第一套节目、第二套节目。作为嘉宾,我认为它对大众的娱乐功能、对我们文化认同功能、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们的历史传承,都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对文化尤其对世界艺术收藏和艺术品交易有了更深的了解。
除了中国的艺术品交易之外,我也观摩和参与过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易和其他门类的交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人们对于艺术品交易给予这么多的关注、报道和参与。这是从来没有的,是空前的,是不是绝后我们还不知道,希望新一轮的艺术品电子商务浪潮启动之后,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三,这20年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为下一步的文化产业,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基础建设的铺垫功能。
那新一轮的艺术品电子商务、新一轮的移动艺术电商,例如大咖拍卖,是不是要把如保利拍卖、嘉德拍卖里这些高大上的、动辄上亿的作品就这么大规模地转移到线上呢?显然不是。
刚才描述的传统拍卖市场,对于新的艺术品在线交易形态,就没有太多直接的相关性了。但是我下面要说三点,是20年来传统拍卖艺术品交易的不足,也正是我们新兴的艺术电商模式可以加以纠正的。
我刚才说了传统艺术的三个成就,那它的三个不足是什么?
第一,我们把艺术品作为一个投资行为,完全忽略了它的文化属性。
很多人只买不看,买完就放在拍卖行里,过了三五年又继续上拍。这种做法就是完全屏蔽了收藏和艺术品的文化属性,从长远讲会对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交易带来很大的危害。
第二,中国艺术品市场有规模没标准,甚至好坏不分。
人们只是在趋利的动机下进行单纯的投资购买行为。我希望这些弊端在艺术电商模式中能够得到纠正,投资型收藏在传统的艺术品交易里面已经难以为继了。很多藏家收藏了大量的赝品,没有专业意识、没有标准意识。这种投资型主导的交易形态、交易模式、交易标准肯定是难以为继的,亟待改变。
第三,传统的20年艺术品市场,误导和屏蔽了大量的可能的参与者、投资人、爱好者。
什么叫误导?
我们经常问艺术品投资能不能赚钱?而忽略了它的文化功能、人文功能、感情功能和交际功能,变成了盲目投资。很多人只会买,不会卖。这么多寻宝、鉴宝节目,这么多错误个案说明这个领域有大量的误导现象。
什么叫屏蔽?
一种是信息屏蔽。喜欢但没有精力研究、想介入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没有互联网提供便捷的交易咨询,拍卖行专家也没有精力一件件解释,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择其门而入。
另一种是价格屏蔽。50年代,中学教师的月工资大概是七八十块的左右,大学教授大概是150到200左右。而当时,齐白石的画依然是二三十块钱。我曾经买过齐白石1947年的画,我买了一批齐白石的作品,列了一个清单,便宜一点大概四尺三花了4块钱,贵一点就是四尺对裁花了7块钱。
现在,齐白石动辄一尺需要一百万,买一幅画两三百万是很正常,是半栋房子的钱,完全成了一个投资的载体了。当时你不知道什么对,而不是什么好,现在是知道什么好了却买不起了。
我刚才说了三个成就和三个缺陷。那互联网交易能够如何转变传统的市场呢?
第一,它能带来参与者的转变,同时,由于参与者的转变,能够倒逼产品的转变。
互联网交易强调的是一个民主的、扁平化、平民化的市场,爱好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来。参与的门槛低了,参与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清楚的表达他们的诉求、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不是单纯的投资性产品。他们更需要文化性和功能性的产品。可能表达的是80后、90后的审美品位,又或者一种是装饰性的,与家居环境配合的产品。中国最大的经济支柱之一是什么?是房地产。艺术品应当参与到室内设计里面去,参与构建生活方式,而不是买过以后放在仓库和保险箱里等着涨钱再卖。无论从创作者、购买者还是评论者,参与者的身份都有了转变。在大众参与、能够清楚的表达诉求的情况下,艺术品的功能就多元化了。
第二,产品和产品标准的转变。
正如大咖拍卖所提倡的,我们买的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一种有温度的、有人文色彩的、同时代人创作的、表达更年轻一代诉求的新风格和新的表达形式。
收藏是看过去,互联网是看未来。收藏的悖论是在没有尘埃落定,没有进入美术史之前,我们很难形成清晰的判断。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见未来、甚至是参与判断未来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上的社区互动,买家可以和创造者共同营造一个新的品位,乃至于艺术表达形式。人们之间有了更好的交流,这种互动性、参与性、通过互联网交易促进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第三,参与者的转变,产品的标准的转变,必然带来功能的转变。
我们的功能不再是一个“藏而不用”的收藏,而是朝夕相伴,与家居融为一体的收藏。功能的转变有三:一是更有交流。二是更有当下感和参与感,我们不是收藏已经过去的东西,而是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东西。三是把静止的东西变成生活性的东西,把“他”的东西变成一个有“我”的成分的东西,把一个历史的东西变成一个当代的东西,把一个单纯当代性的艺术变成一个包括装饰艺术、功能性艺术品等等。
功能性艺术品我多说一点。从去年开始,全国各高校把设计类产品从传统美术学里独立出来变成了一级学科。这个时代最吸引大家的是什么?是iPhone、汽车、女性时装,这些东西跟当代艺术与艾未未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批判的武器,而是让你享受生活的一种物品。这些不属于Fine Art范畴的纯艺术品,而是功能性艺术品,这种功能性艺术品市场是真正的一个蓝海市场。
我说了过去二十年的三个成就和三个不足,提出了三个可能的转变。20年来,我看到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到现在的规模。在新技术、新观念的推动下,现在不用再等20年,可能5年或者10年就可以看到崭新的艺术品电子商务市场的崛起。它不是高大上,不是纵深,但是它的覆盖范围将比现在的传统艺术市场要广大的多,它的参与者和经济规模也将比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会更有空间、更有前途。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