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毕业展内热外冷难获认同

美术院校毕业展内热外冷难获认同

美术院校毕业展内热外冷难获认同

日期:2015-06-19 10:21:40 来源:北京商报

市场 >美术院校毕业展内热外冷难获认同

 

 


  宋媛媛/漫画 


  进入6月,毕业季如期而至。对于艺术生来说,毕业展是他们在这一季中的头等大事。无论以后继续创作还是转行,毕业作品都将成为他们学生时代的见证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专业艺术类院校30余所,而几乎每所综合类院校都设有艺术系。在林林总总的毕业展中,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业内公认水平较高,除此之外却难见亮点。艺术评论家俞可更直言:“在曾被视为争夺艺术家资源的毕业展上,如今已经很难发现明日之星的影子了。”究其原因,美术评论家齐建秋表示:“艺术生越来越多,毕业展越办越多,作品却缺乏创作性,很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校毕业展 内热外冷
  长久以来,毕业展仅仅是作为各艺术院校每年一度的内部展览,以简单陈列学生作品的形式来展示学校教学和学生专业的成果。但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大院校开始策划毕业展,以期扩大影响。但从效果来看,艺术生毕业展依然只是墙内开花。
  “学生在学校里可能小有名气,毕业展还有相互观摩、学习、竞争的成分。所以每到毕业季,毕业展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大事。而放眼社会,初出茅庐的学生作品知名度不够,风格不确定,没有经过市场的考量。再加上艺术圈的怪现象——市场决定作品,注定艺术生毕业展的社会关注度不高。说起知名画家,坊间能叫得上名字的也就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老百姓了解艺术不是通过画集或展览,而是市场价值。不要说艺术生毕业展的关注度不够,当下很多画家的展览也不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谈到毕业展为何得不到社会关注时,齐建秋表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李家骝长期从事艺术生基础教学工作,对毕业展的水平与现状更有发言权。“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更新,学生的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有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艺术离不开生活,而现在的‘80后’,‘90后’学生的作品想象成分太多,他们对生活的积累太少,写生少,想得少。靠一些影像来创作,作品没有深度,做不到耐人寻味,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社会的共鸣。”
  艺术评论员易小燕通过近些年对于毕业展的观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面积作品存在的是平庸和乏味,在绘画系尤为明显,从不少同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二手图像的搬运工。”
  名气不足,不接地气,没有突破,艺术生毕业展除了校内红火外,也的确很难引起广泛关注。
  大环境变化 创作水准降低
  南开大学艺术系毕业生徐振飞说,每到毕业展的时候就有画商或者类似青州书画市场的销售商来观展,“他们会挑选一些迎合市场的作品,也会与一些学生画家签约。”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都是择业问题。“有部分学生为了日后的生计,选择将作品更靠近市场,这虽然无可厚非,但也一定程度降低了艺术的水准。”李家骝表示。
  此外,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要考虑继续深造还是步入社会,是选择坚持创作还是转做其他行业,这些事情使他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毕业创作上。“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变化,专业成绩与好工作并不能完全挂钩,在别的事情上分心了,创作的时间就少了,艺术水准很难得到保障。”李家骝说,作为导师在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时,也无法过多地苛责学生。
  齐建秋看过很多毕业展,而令他印象深刻的却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从学院里走出的中青年画家,我能叫上名字的还是张捷、何家林、邱挺、毕建勋、姚鸣京这一代人。近十年来,从高校走出的画家我得查资料才能想起来。现在的所谓学院派在技法上可能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但作品要么题材雷同,要么没有创新,很难打动人。再加上现在艺术类院校太多了,每个学校都要做毕业展,作品数量惊人,但质量参差不齐。”
  集中办展 用作品提升影响力
  毕业展也好,寻常画展也罢,决定展览是不是有影响力的主要因素都是作品本身。而李家骝在接受采访时也一直在强调,学生作品的通病是太过借助图片,脱离生活,而这样的作品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们必须拿起笔,多去写生,深入生活,作品才能有生命。有生命的作品,才能构成一个精彩的展览。”从前年开始,李家骝带着他的学生走遍贵州,深入陕西、宁夏去写生,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作品摆脱相机影像。
  艺术生毕业展的乏善可陈与教育环境密不可分,而目前来看良好的教育环境并没有和艺术生的创作水准成正比。“这是一个很好时代,物质条件提升,媒介发达,可借鉴的东西很多,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突破窠臼,真的非常遗憾。”齐建秋表示。
  毕业展多而繁杂也是其发展的瓶颈,对此,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建议,可由文化部、教育部来组织一个大规模的毕业展,再推出一些精品,以这种高层次、专业的、有学术认定的方式推向市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好处。“让学生作品在学术的层面进行推广,使学生的创作与研究有了后续性的进展,还可以让下一届的学生看到,作品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出去,而不是非得追逐市场。”王赞的建议可谓一个双赢的举措。
  北京商报记者 傅玛丽/文 宋媛媛/漫画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