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的大小三个孔洞,即所谓“虫蛀”。虫蛀妙化为墨池,与玉带组成砚名“玉带池”。其下有行书款:“乾隆丁巳石道人成。”砚名与落款俱填金。
清光绪辛卯年邱启寿铭乐炳元刻端砚板 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1厘米
随形,板式,砚质绝佳,色似天青、胭脂,有鱼脑冻、火捺、青花、金线等石品。板砚的一面周缘起边,下半部有行书铭,铭文中记载的“光绪己丑初,开水岩选得佳石”是指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砚工重开淤塞多年的老坑,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老坑采石,所得的这批老坑石为砚中珍品,时人称为“张坑”。
清早期谢汝奇制赤壁图端砚 长18.2厘米,宽14.7厘米,高3.1厘米
略呈长方形,半璞半雕。砚体厚实,如一块山石。砚正背面琢东坡赤壁夜游,墨池作圆月形,有云朵掠过,组成云月图案。云纹动势汹涌,气象万千;砚右侧,山崖高耸,乱石叠嶂,古木丛生;砚下部水波涟漪,小舟夜游。砚两侧分刻“汝奇作”行书款与“环翠楼”篆书印。
清道光乙未年张廷济铭张熊端砚 长13.5厘米,宽12.5厘米,高1.3厘米
砚略呈箕形,砚两侧保留石的原状,未加工。石色紫红,有翡翠斑等石品。砚面平坦,开梯形墨池,砚面右下角有“子祥清赏”篆书阴文印。背面有行书铭:“大劈斧,小劈斧,作画乃此笔愈努。铭之者谁?叔未叟;用之者谁?子祥甫。道光乙未九月九日。”
清何栻藏柳下月影端砚板 长19.3厘米,宽12.6厘米,高2.4厘米
长方形,色呈紫红,有蕉叶白、翡翠条、虫蛀、石眼、火捺等石品,砚质娇嫩、细腻,为麻子坑所出。砚面平坦,浮雕柳下月影图,以一枚青绿的石眼为月,掩映于垂柳之下。左下侧有“悔余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