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古元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东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广州市澳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5年10月10日至10月15日
开幕时间:10月10日下午15时
展览地点:二楼1号厅
策展人:徐霖
前言:
“剑斩风浪”,以有形之器对无形之物,此四字恰恰指明了雕塑艺术的本旨,雕塑的实质就是用艺术家的神奇之手借助于各种工具作用在各种可塑之物上,通过或加或减的艺术语言使无形之物渐成章法,渐渐由混沌无序的物质元素构成一个可触可视具有丰富形象空间,富含特定象征意义,从而表现艺术家本人主观艺术思想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立体的、凝固的、具象而又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次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的“剑斩风浪——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巡展”正是用不同材质、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风以气成而势能大,催枯拉朽,无孔而不入;浪由水成而形无定,因风而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剑斩风浪,需要的不仅是勇气与魄力,更需要锐气与实力,需要一种人剑合一,挥斥天地,物我两化的豪气与境界。纵观吴雅琳老师及其弟子等众多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我们无不感受到这样一种气息和能量。
吴雅琳老师的雕塑作品将古朴与灵动,秀气与谐趣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无论是十二地支系列、树下养生系列、美好童年系列、幸福生活系列还是其它作品都善用浪漫奔放的线条语言来诠释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诙谐生动的人物表情,夸张灵动的姿态纹饰,在极富张力的造型艺术下让人透过作品仿佛看到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恬淡与恣意,特别是这次展览主题的“剑斩风浪”雕塑作品,将这种艺术语言进一步夸张放大,整个雕塑作品沉稳雄浑,人物造型豪迈奔放,一手向天,一手劈浪,看似如虬根般苍劲,又如磐石般坚毅,特殊的纹饰处理将主人公的广袖长衫幻化成旋风与涡浪,显示出了主人公不屈不挠,敢与大地叫板,欲与天公比高的壮志豪情,“我本是风,我亦是浪,我以我躯搏风浪”,将主人公藐视一切,挑战自我的豪迈与激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吴雅琳老师另外两件雕塑作品“合璧——沉重的回归”和“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则是依托于传统雕塑技法,结合新媒体技术从视觉效果上到学术研究上将雕塑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前者致力于解决学术上困惑多年的佛头再造问题,后者则是用一种混搭再构的艺术形式对东西方文明进行一次激情碰撞,其艺术效果和表现张力非亲临体会而不能言状。
吴雅琳老师的弟子可谓是良将手下无弱兵,他们年龄不大,基本上都是70后或80后,他们才思敏捷,想象丰富,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兼具新时代的敏锐视角,善用丰富形象的艺术语言以新观念、新技法来诠释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热点和时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矛盾的密切关注。
彭程老师的雕塑作品较多以不锈钢、铁等金属材质作为雕塑作品的基本载体,无论是“山·人”系列还是“新竹林七贤”系列,艺术家用或方或圆的几何图形将杂乱无章的金属碎块拼接成或叠巘嶙峋的奇峰怪石或潇洒飘逸的隐士眷女,用锈迹斑斑的普通细铁丝经过卷、搓、拧、折、捆、扎、焊等复杂工艺演变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亭台的江南画卷,斜风絮柳、云树堤沙、香藕残荷让人怎不忆江南,作品的点点滴滴无不透露着魏晋风流与隐逸风骨。
周巍虽然是个典型的80后,但他的雕塑作品以生灵和小鬼作为创作灵感,用泛着特殊光泽的青铜材质以一种极富夸张的艺术语言把80后人群特有的才情与古灵精怪进行抽象与重构,鼓腮立眉的表情,血脉喷张的筋骨,前凸后翘的体态,倔强雄起的生殖器,不屑与握拳的对比手势将80后率性果敢以及孤傲狂放的族群个性进行宣泄与刻画,周巍的雕塑是一种漫画化的,极具个性与表现张力的艺术作品。
蔡丽贤作为一个女艺术家,特别注重媒材语言的运用与探究,在雕塑的艺术创造上,她将齿轮、集成电路板等符号化的工业元素以几何化的图形来构建她的雕塑本体,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之,她又以雕塑、油画作为实物与动画多媒体放映进行呼应,来进行一种立体交互式的全新表现形式,特别是她的“泡沫时代”、“镜鉴古今”、“或开或关”等艺术作品无不体现着艺术家本人对历史对未来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与寄语。
苏锦驹也是一名80后,他的作品如他的名字一样多以骏马作为创作题材,它的马身长、腿长、脖长、尾长,古朴清瘦却沉着刚健,所有作品都透露着石器时代岩画作品的符号脉络,而他的“子非鱼”系列作品则以庄周问鱼的形式以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上的鱼形纹进行立体解构,用一种中国图腾式的文化注脚来进行人与自然的对立与思辩,作品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郑晓雄的“迷城”系列雕塑作品以复合材料为主,他的作品以自然生长的木段作为船身,象征着地球自身,也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而以金属零件拼装的船仓则象征着当下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和物质社会,虽然外表光鲜,浮华靓丽,但这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道路究竟是人类社会这艘人文之舟的文明进步还是价值迷航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
林景的雕塑作品非常强调雕塑本体语言的传统意味,他的作品形态饱满,线条优美,欣赏他的作品犹如听一首奏鸣曲或小夜曲那般明快亮丽而又深沉婉转,它的作品几乎都以铜为材质,但却富于其清新淡雅的色泽和如玉温润般的肌理。如果不言说,你可能会误认为他的作品是一个富于窑变情致的钧窑磁器而非一个传统概念上的青铜雕塑。寓寻常材质以不一样的造型质感与文化内涵,也许这就是雕塑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关若宇也是一名年轻的女雕塑艺术家,她的作品“浮生”以木根作为创作的主要材料,在黑白两色对比的基调中,艺术家充分利用根须错综复杂的物理特性将一个心脏置之于玩偶的身体之外,而这颗心脏又被无数条从玩偶眼中延伸出的须状血管所缠绕与裹缚,象征着人们原本善良的初心被狭隘的意识和自私的欲望所束缚和拘禁,使人们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与意义,这件作品主题鲜明,含义深远,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于人们生存状态和自我认知的追溯与反思。
朱英元的雕塑作品“太极”以无数个汉语的“天”“地”“人”和英语的“you”“I”“he、she”作为符号元素共同构筑成两个方向相反、彼此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的巨大漩涡,象征着在天地通感、古今交融、东西汇流下所产生的人类文明实际就是几千来我们华夏文明一直所主张的“太极”思想。
翁振伟的雕塑作品“归尘”,线条丰富,层次分明,富含交响乐般的韵律与节奏,使人无不联想到一个风尘朴朴的旅者独自行走在戈壁荒漠时的彷徨与无助。而它的玉雕作品“路”和“蜕”则又是另一种巧妙而又含蓄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光影的投射与反照下,增添了几分亦幻亦真,欲辨不能的奇妙艺术效果,特别是他的作品“路”,在玉山子的顶端人为塑造一线天的微观奇景,在灯光的照射下,凭添了几分“森森幽径疑无路,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诗意境界。
欣赏完了吴雅琳老师及其高徒的艺术作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是一群意气风发,胸怀若谷的创作团队,以斩风劈浪的神奇之手雕天下可雕之物,塑天下可塑之形,化腐朽为神奇,经雕琢而寓明德。
雨林晨风(策展人、评论人)
2015年10月10日
艺术家简介及作品欣赏:


剑斩风浪

《霓裳舞袖》

《梵韵仙音》

树下养生——卧游

合璧——沉重的回归

变脸——西方邂逅东方


山·人系列05

山·人系列06

新竹林七贤系列局部

新竹林七贤系列局部

新竹林七贤系列局部

新竹林七贤系列局部


鼓1

生灵1(局部)

生灵8(局部)

生灵3

无题

小鬼杂耍


绮梦

潮流述语二

太极

或开或关


长风

自度1.逝者如斯

自度.对语

子·鱼1

子·鱼2


迷城(局部)

迷城(局部)

迷城(局部)


高度缺氧

搏系列二

驭狼

龙驹

跃马


浮生

浮生1

文明

文明(局部)

文明(局部)



极(局部)

极(局部)

极(局部)


归尘(局部)

蜕

蜕3

路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