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桃花源
策展人: 艾艾
艺术家: 饶松青
开幕时间:16:30-18:00, 5.20, 2016
展览时间:5.20 - 6.15, 2016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327号进行时空间

饶松青 《再见,桃花源》布面油画 150 x 110 cm 2015

饶松青《再见,桃花源》布面油画 150 x 110 cm 2015
策展人前言
文/艾艾
在中国的文化里,桃花源一直是文人雅士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一片净土,是内心对美好理想的一种隐喻,亦是自我宿命之外的精神建设。而在现实里谈论梦想,其实很难说再见是转身又见,还是永不相见。

饶松青 《再见,桃花源》布面油画 160 x 130 cm 2015

饶松青《再见,桃花源》 布面油画 160 x 130 cm 2015

饶松青《再见,桃花源》布面油画 160 x 130 cm 2015
自2010年之后,艺术家饶松青一直在创作《再见,桃花源》这批系列作品。在纷杂的景物中,他善于观察,把捕捉到的细节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将东方内敛、含蓄的文化特点结合对现实的思考融入到西方印象派点彩的创作技法当中,从作品的语境里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于东方文化有着一种难以消磨掉的情结。在这种中西方的创作对话里,作品呈现出平和沉静的气质,层次感的画面中流露出诗歌般的人文气息。这全部得益于饶松青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思考与自我内心的勤谨检视,但这种关照并非理性思考之下的产物、亦不是刻意摆出的一副文化姿态,而是源自内心的动融、一种习以为常的自然的梳理状态。由此,作品里所散发出来的温度反倒无需再用那些学术理论去为之附加。

饶松青《再见,桃花源》 布面油画 150 x 110 cm 2015

饶松青《再见,桃花源》布面油画160 x 130 cm 2015
在“艺术观念”泛滥以及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为主旨创作思路的当下,似乎每个人都想迅速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就必然会造成“不想当裁缝的司机不是好艺术家”这种荒诞的境遇,艺术的本质变得不再可爱,创作方式哗众取宠,艺术精神也由此逐渐显现出退化的趋势。这种艺术思潮兴起至今似乎却从未在饶松青的创作方式里泛起波澜,他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不懈地坚守着自己对艺术的原则,通过对客观事物及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主观上的思考,看似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但其实已经抽离出了现实。从早期的《众生》、《一个人的风景》、《岸》等几个系列作品到如今的《再见,桃花源》,虽然作品风格有着较大的改变,但饶松青依旧注重视觉体验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始终将其作为创作的首要。

饶松青《遗忘的空间》 布面油画 160 x 130 cm 2015

饶松青《遗忘的空间》布面油画 160 x 130 cm 2015
绘画,对于艺术家饶松青而言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文化方式的延伸,以及对于人类生存体验的深度挖掘之后的思考呈现。面对当下社会精神层面的日趋匮乏,怎样建立一个与时代相适应且正确的价值体系并在有限的绘画语言本体里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或许也是艺术家饶松青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艺术家饶松青简历1970年生于湖北,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2010年 《饶松青新作展》仁艺术中心, 北京
2009年 《饶松青纸上作品展》仁艺术中心, 北京
2008年 《一个人的风景》仁艺术中心, 北京、《一个人的风景—饶松青个展》LOFT画廊, 巴黎、《一个人的风景》Gallery Bailly, 巴黎
群展
2016年 《跨界》旧金山国际艺术展
2015年 《时光舞台剧》上海半岛美术馆
2011年 《黑白现实主义文献展第二回》北京当代美术馆, 北京
2010年 《纯度》北京当代美术馆,北京
2009年 《宽度》当代美术馆,北京、《我能相信》繁星美术馆,北京、《沉默的少数》北京当代美术馆,北京、《暗夜之旅》仁艺术中心, 北京
2006年 《隐喻的现实》北京
2005年 《身份》中法艺术家联展,北京、《文化立场》上海艺森画廊、《蚀》上海
2004年 《当代艺术百人展》北京
2003年 《首届青年美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华世纪坛、《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2年 《生活影像展》北京
1999年 《给定与超越》七十年代艺术家群体展 云峰画苑
1997年 《对于存在的惊奇》四人展,北京
1994年 《新铸杯中国画、油画大展》中国美术馆
1993年 《圆明园艺术家群落展》北京大学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