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前后,画坛新秀张大千和王孙贵胄溥儒在北平结识,从此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丹青妙笔,珠联璧合,享有“南张北溥”之美誉。
张大千与溥儒的友谊,有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终身不弃。大千先生在自己40年回顾展的自序中有赞:“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畲。”而溥心畲在张大千拿自己的照片求题诗时曰:“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

1955年溥心畬60岁重游日本东京小住,与来访的张大千先生合影
撷取今春广东崇正拍卖会上“南张”和“北溥”精品,以及他们各自的朋友圈,以及最早提出“南张北溥”一说的于非闇精品,来回味一段画史上的逸事,也不失一件趣事和雅事。
长袖善舞张大千
张大千在书画史上究竟有多厉害?
最近,连张大千自存的旧纸都卖出1000多万的贵价,可见大千书画在藏家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纸因人贵,画还用说吗?您懂的。
张大千长袖善舞,人缘极好,交际面甚广,故朋友圈包罗社会名流、贤达、行业精英及文人雅士,等等。对朋友,张大千常不吝以精品佳作相赠,从张大千的赠画来看张大千的朋友圈是一件饶有趣味之事。
赠 李星午

张大千 驭马图
镜片 设色金笺
癸巳(1953)年作
89.5×38 cm. 35 1/4×15 in. 约3.1平尺
估价RMB: 1,800,000-2,500,000
题识:青骢连钱,紫丝三花。银蹄龙脊,白踏烟斜。咨嗟叹段,安步桑麻。胡不万里,骁腾天涯。癸巳夏日为星午仁兄法家写,张爰题。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藏印:璞盦居士珍藏书画典籍之印
说明:藏家璞盦居士为王国藩,号璞盦居士,寓居台北。曾任台北文献会副主任委员。上款人李星午(1901-1964),字大纬,著名银行家,张大千好友。
按:此幅《驭马图》图绘的内容,源自唐太宗李世民爱马典故。唐太宗所锺爱的骏马共有6匹,分别名为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和拳毛驹。这些骏马陪伴他经过漫长的征程,创建了大唐伟业,立下不朽功勋。其中,白蹄乌是一匹周身黑色、四蹄纯白的骏马,是李世民与盘据在陇西的薛仁杲父子大战浅水源时所骑之马,李世民在追杀敌军时,曾骑着它一昼夜跑了二百多里,最后该马力竭而死。贞观十一年(637)李世民亲作《六马图赞》,赞白蹄乌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驭马图》绘白蹄乌蹬蹄欲飞,养马官则竭尽全身之力勒之,仍不能阻拦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之势。
此画中的人物风格是唐代的,构图也是参考了唐代人物画一般不画场景的技法。尽管画面设色浓重,却全无脂俗之气,这与张大千个人的学养有关。尽管《驭马图》看起来是摹古之作,实际却是张大千本人以古法创新法的具体实践,展现了他对中国艺术传统的个人体悟和古法在他笔下的再生。1950年,张大千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画的作品多为重彩的精细工笔。而此张《驭马图》创作于1953年,无疑是张大千工笔重彩风格成熟之后的一张重要作品。
细节欣赏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赠 赵观白

张大千 登高思远图
镜片 设色纸本
己亥(1949)年作
124×52 cm. 48 7/8×20 1/2 in. 约5.8平尺
估价RMB: 1,700,000-2,200,000
题识:凝碧丛丛接九阍,染花乔木识灵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浅笑虚堂梦里痕。己亥嘉平月自巴西写寄此寿观白老友六十生日兼忆孝慈,故末语及之。大千弟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长共天难老、税生
说明:上款人观白即赵观白,四川成都人,民国时期中央银行行长,与张大千交好。
按:画面所绘并非祝寿常见的寓意题材,而是一幅虽画面平淡但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中江崖壁立,山腰云气、山脚江面以留白处理,画幅最右下之处山脚停泊舟船,但船上空无一人。山顶处一围墙圈绕之房宇,一高士双手置身其中,四周林木环立。画面布局自然,笔墨简洁。画面明晰而淸澈,虽非青绿,却见苍郁秀润,极赏心悦目,意境幽远静谥。1959年这一年,老友赵观白六十岁,而张大千年及六十一岁,两位年纪相仿的同乡老友都渐渐到了人生的暮年。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赵观白居台湾,张大千则是除办展游历等事,一直住于自己在南美亲自盖筑的八德园。张大千在此图的题跋最后念及「孝慈」,指两人共同好友杨孝慈,杨氏于1935年担任中央银行成都分行经理,是张大千艺术活动的主要经济支持者,曾陪同张大千游历西康,可惜杨已于1956年在大陆去世。韶光流逝,匆匆花甲已过,犹万里投荒,寄身海外,故国之思,旧交之念,借画遣怀。如今大千亲写遥寄同乡老友,自有互相慰借,各自珍重之深情。
细节欣赏

张大千 登高思远图 局部
赠 张充和、傅汉思伉俪

张大千 芍药图
设色纸本 镜片
123.5×60.5 cm. 48 5/8×23 7/8 in. 约6.7平尺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题识:汉思先生、充和夫人俪赏,蜀郡张大千爰同客新港。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法匠、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春长好
说明:上款人充和夫人即张充和(1914-2015),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张树声曾孙女,为“张家四姐妹”中的小妹,工诗词、擅书法,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1949年赴美以后,她家的后花园就成为张大千临摹牡丹芍药之地。汉思先生即张充和先生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赠 陈之初

张大千 梧桐高士
镜片 设色纸本
壬辰(1952)年作
98×42 cm. 38 5/8×16 1/2 in. 约3.7平尺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题识:百尺梧桐半亩阴,枝枝叶叶有秋心。何年脱骨乘鸾凤?月下飞来听素琴。之初仁兄法家雅正,壬辰六月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
说明:上款人之初,即陈之初,(1911-1983),号香雪斋主,广东潮安人,出生于新加坡,经营土产、树胶。以胡椒最为大宗,有“胡椒大王”之美誉。嗜好文物收藏,有“东南亚最大收藏家”之称。
按:画面中高士伫立在老树枯枝下侧听秋风,神态安详平和,极具古典文人雅士之古韵和闲逸,高古脱俗,清逸潇洒中带有疏懒的情致,与梧桐秋景遥相呼应。高士已白发古稀,“浑欲不胜簪”的发际,衣带渐宽,凝目西向,心中的孤寂和落寞难以排遣,浓浓的思乡情绪显露无疑,所谓“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长生。独立秋风暮,凝颦隔郢城”如斯之谓也。
赠 鼐庭先生

张大千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41.5×36 cm.×2 55 3/4×14 1/8 in. 约4.6平尺(每幅)
估价RMB: 150,000-200,000
题识:鼐廷仁兄法家正之,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释文:九锡拟加溪上石,七擒不纵岭前云。
张大千的兄长、老师与门生
张大千的一生,得益于二哥张善子颇多。东渡日本到创立大风堂,到跻身上海名人圈,都多得兄长之助。或许可以说,没有张善子的提携,就没有后来的张大千。
1919 ,张大千由日本返沪,拜前清名士曾熙(1861-1930)为师,学习书法。因未婚妻亡故,张遁入松江禅定寺为僧,有了法名"大千"。三个月后,张大千逃禅。也就在这年秋天,他返回上海再拜名家李瑞清(1867-1920)为师学习书法。
张大千崭露头角后,大风堂门下跟随学艺之人不在少数,其中何海霞当是最得其精髓者,而胡若思9岁即入大风堂,亦堪称大风堂门下之佼佼者。

曾熙(1861-1930)楷书
水墨纸本 立轴
143×48.5 cm. 56 1/4×19 1/8 in. 约6.2平尺
估价RMB: 15,000-25,000
题识:道州得其腕法入平原,曾熙。
钤印:曾熙之印、农髯
释文: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以清洁。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
作者简介:曾熙,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1919年,张大千追随曾熙学习书法。

李瑞清 行书
立轴 水墨纸本
144×78 cm. 56 3/4×3/4 in. 约10.0平尺
估价RMB: 15,000-25,000
题识:清道人。
钤印:清道人、梅闇戏学唐以来书
藏印:屑清欢喜、建业刘氏古柏草堂珍藏、海陆谭氏家藏
释文: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作者简介: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张善孖 黄山鳌鱼洞
立轴 设色纸本 89.3×37.2 cm. 35 1/8×14 5/8 in. 约3.0平尺
乙亥(1935)年作
RMB: 180,000-220,000
题识:风雨歇空山,烟云散丹嶂。历险合攀藤,寻幽好扶杖。鸟道绝何堪,云梯渺难量。天根兔影寒,月窟莲花放。龟鹤夹路宽,鳌腹开天畅。石乳滴沟中,孤云浮洞上。缓步却凄其,凝眸送惆怅。扩然天宇开,悠哉海风长。
汪半亭由莲花沟过百步云梯,穿鳌鱼洞,上天海。作似霭民仁兄法家正之,乙亥春灯节蜀中虎痴弟张善子于吴门。
钤印:泽、善子
题签:善子二伯大人写鳌鱼洞,侄旭明。钤印:张
说明:(一)上款人林霭民(1906-1964),字瑞章,湖坑乡洪坑人。擅诗文,工书法。一生主要在境外从事新闻事业,先后任胡文虎创办《星岛日报》、《星岛晚报》,社长。50~60年代,相继担任香港中华商会主办的《循环日报》以及《正午报》的社长。
(二)题签张旭明为张大千之子。
作者简介:张善孖,四川内江人,名泽,字善孖,一作善子,又作善之,号虎痴,画家,最善画虎。张大千的二哥,曾共同创立大风堂。

何海霞 仿大千青绿山水
镜片 设色纸本
95×32 cm. 37 3/8×12 5/8 in. 约2.7平尺
估价RMB: 400,000-600,000
题识:山在白云中,草木发青红。缥缈神仙居,隐现金银宫。仿大千师,海霞何瀛写。
钤印:瀛之印、海霞长寿
作者简介:何海霞,名瀛,字海霞,师从张大千,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曾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等。

胡若思 秋山红树图
镜片 设色纸本
40×67 cm. 15 3/4×26 3/8 in. 约2.4平尺
估价RMB: 8,000-12,000
题识:庚春同志正之,若思。
钤印:胡
说明:上款人庚春,即苏庚春(1924-2001),字更淳,号元清,河北深县人,我国老一辈著名书法鉴定家和书法家。
作者简介:胡若思,字遐思,号琴人,画室名勰一斋,擅山水画,尤喜画黄山,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
西山逸士溥心畬
与张大千出生布衣,经历坎坷,自称“蜀客”、“大千居士”不同,溥心畬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曾留学德国,一出生即是皇亲贵胃,是典型的“旧王孙”。只是生逢大清王朝气数已尽“忽喇喇似大厦倾”之时,“王孙贵胄”也不过是“一袭华美的袍”,作为“余事”的书画成为他寄托情感与心境的最佳去处,隐逸与萧淡,才情与落寞呈现在宣纸上,究竟有多耐人寻味呢?
去他的书画中去寻找答案吧!
傅儒精品欣赏

溥儒 雪夜访戴图
镜片 设色绢本
18.5×50 cm. 7 1/4×19 5/8 in. 约0.8平尺
估价RMB: 200,000-300,000
题识:山色清寒暮景斜,远村松迳路犹赊。空江一叶随缘去,何必殷勤向戴家。心畬画并题。
钤印:溥儒、花虹
细节欣赏

溥儒 雪夜访戴图 局部

溥儒 楷书七言联
镜片 水墨纸本
壬辰(1952)年作
65.5×13 cm.×2 25 3/4×5 1/8 in.×2 约0.8平尺(每幅)
估价RMB: 50,000-80,000
题识:壬辰春正月,浮海客此三年,乐志琴书,犹似山居时也。人生寄也,得所寄而寄焉,孟子所谓居天下之广居也,虽书诸绅不亦可乎,西山逸士溥儒并识。
钤印:溥儒之印、心畬
释文:元亮布衣还乐志,孟光椎髻自清风。

溥儒 江山秋晚
镜片 设色纸本
癸酉(1933)年作
94.5×38 cm. 37 1/4×15 in. 约3.2平尺
估价RMB: 300,000-500,000
题识 :赵大年江山秋晚画意。癸酉秋,心畲。
钤印 :西山逸士
鉴藏印 :日升堂壬寅藏画展纪念、顺德日升堂藏
说明:香港著名收藏家、慈善家、顺德日升堂主人李博文旧藏。

溥儒 冷谦像
立轴 设色纸本
癸酉(1933)年作
99×36 cm. 39×14 1/8 in. 约3.2平尺
估价RMB: 350,000-450,000
题识:协律郎冷谦。冷谦字启敬,武陵人,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又交赵孟頫,博学,精易数。百家方术,靡不洞习。尝于故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深契之,遂精画。明初年百馀岁,貌亦童年,仕太常博士协律郎。有友贫,谦于辟间画一门,令友入取云帛,他日以跡捕之,谦竞莫得。癸酉三月,溥儒。
钤印:旧王孙、溥儒、二乐轩、半潭秋水一房山、江山为助笔纵横、隔千里兮共明月

溥 儒 行书千字文
镜片 水墨纸本
25.3×364.5 cm. 10×143 1/2 in. 约8.3平尺
估价RMB: 100,000-200,000
题识:寒玉堂千字文,溥儒撰并书。
注:《千字文》南朝周兴嗣所撰,千字无一重复者。易于诵记,为千百年来蒙学经典。此为溥氏自撰千字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世称寒玉堂体千字文。
细节欣赏

溥儒 行书千字文 局部一

溥儒 行书千字文 局部二
另一位王孙溥雪斋
1924年冬宣统出宫后,溥心畲遂与溥雪斋(号松雪),溥毅斋(号松邻),关松房(号松房),惠孝同(号松溪)等创立了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溥儒自号“松巢”。溥心畬与溥雪斋都是松风画会的主将。

溥 伒 高士闲行
立轴 水墨纸本
101×30.5 cm. 39 3/4×12 in. 约2.8平尺
估价RMB: 55,000-75,000
题识:结屋高人占一丘,闲行小立俯清流。青山落手谁争得,一片诗情在杖头。雪斋溥伒。
钤印:溥伒长寿、山可一窗青
作者简介:爱新觉罗·溥伒(1893-1966),字雪斋、学斋,号松风主人,满族正蓝旗,道光帝的直系后人,近代书画家,幼年饱读诗书经史,能文善赋,长于书画,其山水、花鸟、人物、鞍马均具风采。
于非闇与“南张北溥”的缘起
这要先从1923年传统绘画大师陈师曾去世之后说起。陈去世之后,中国主流画坛派别分歧,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时,北京的溥心畬脱颖而出,画风俨然宋代马远、夏圭,颇具古典气质,在画坛一时名声大振;而此时的张大千则二十余岁,才崭露头角,但已露出咄咄逼人之气势。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天赋极高,在山水画的造诣上异曲同工。
1935年8月,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两位画家终于让人联到了一起,先是北京琉璃厂集萃山房的经理周殿侯就提出“南张北溥”之说。随后,画家于非闇写下了一篇《南张北溥》的短文,发表在《北平晨报》之画刊,文中写道:“张八爷(指大千)是写状野逸的,溥二书(指心畲)是图绘华贵的。论入手,二爷高于八爷;论风流,八爷未必不如二爷。南张北溥,在晚近的画坛上,似乎比南陈(陈洪绶)北崔(崔子忠)、南汤(汤贻芬)北戴(戴熙)还要高一点儿……”将张大千、溥心畲与明清时期南北并驾齐驱的画坛领军人物相提并论,甚至说比他们“还要高一点儿”,这评价不可谓不高。于非闇这篇文章使“南张北溥”不胫而走,那时没有“网红”,但两人是“媒红”倒一点不假。
下面这幅作品,就是提出“南张北溥”的于非闇所作——
于非闇精品欣赏

于非闇 白荷蜻蜓
立轴 设色纸本
丁亥(1947)年作
98×34 cm. 38 5/8×13 3/8 in. 约3.0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题识:太液池白莲在琼岛之北,静心斋前。长夏泛舟,得此画本,丁亥冬写记,非闇。
钤印:于照私印、于荷
作者简介:于照,山东蓬莱人,久居北京,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画家,以工笔花鸟名世,工书,擅瘦金体,兼擅治印。清贡生,曾在北京师范学校、华北大学、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曾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副会长。
更多张大千、溥儒精品请点击文尾“阅读原文”。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