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总理谷牧旧藏,一张拓片拍出2070万!

前副总理谷牧旧藏,一张拓片拍出2070万!

前副总理谷牧旧藏,一张拓片拍出2070万!

日期:2016-07-18 10:22:46 来源:大象视界

拍卖 >前副总理谷牧旧藏,一张拓片拍出2070万!

   北京春拍季告一段落,到了6月中旬,几乎所有的书画藏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广州,广东崇正春拍再次呈现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旧藏的一批珍贵藏品!大象在6月12日的广东崇正春拍夜场为朋友们带来最新的播报。


   其中,拍前大象个人最为关注的一件拍品不是拍前估价最高出镜率最高的明代陈淳书法长卷,而是这件被上下题满的莱子侯初拓拓片。在拍卖现场200万起拍,大象第一口就报了500万,但马上有人报600万和700万,700万以上还有4张牌,很快到了800万,然后以10万竞价阶梯上升,900万,很快1000万,开始50万竞价阶梯,买了很多的889号1050万,1100万,很快1500万,最终参与竞价的两位都是大象的好朋友,1650的时候突然还有新买家报1700万,前排再报1800万!落槌!
   有关九藤书屋主人谷牧先生,我们在去年已经和朋友们做了一番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再次简单的重复如下:
   1、"九藤书屋"主人谷牧,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后担任左联组织委员、代理书记,并主编进步文艺刊物《泡沫》、《浪花》。建国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建国后,谷牧尽管长期从事经济建设管理工作,但他作为出了名的"党内秀才",痴心传统文化,先后主持了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整修、恭王府的保护和恢复等,晚年又担任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等职,致力于把孔子研究和儒学学说推向国际。
   3、谷牧雅爱文墨丹青。对知识分子、对艺术家,谷牧既懂得且爱惜,季羡林曾说,在知识分子心中,谷牧是"可以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党内领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谷牧和黄胄、黄永玉、李可染、李苦禅、陆俨少、吴作人等著名画家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4、谷牧对于中国书画领域的重大贡献,大象仅仅举两个例子,其一,改革开放后,谷牧作为国家副总理直接过问支持组建由谢稚柳领衔的中国书画鉴定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公私所藏古代书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鉴定,最终诞生了当代最为权威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其二,谷牧大力支持黄胄先生创办的中国画研究院以及炎黄艺术馆,1993年9月28日,谷牧暨夫人牟锋更将他们珍藏的耗时14年而成的《百梅图》捐赠给开馆两周年的炎黄艺术馆。
   谷牧幼时受到七年严格私塾教育,晨起诵读四书五经,下午悬腕习练书法,从此,读书、习字、练画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从左联到创办《泡沫》《浪花》等刊物,作为著名的"党内秀才",谷牧在长期的工作学习革命生活中积累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放后,在夫人牟锋的支持下,谷牧从"五个孩子口中抠出点钱"(陈毅元帅语),节衣缩食进行收藏,每逢周末,党内几个藏友相约去文化市场共同"捡漏",并请大师鉴定指点,慢慢丰富自己的藏品并形成自己的收藏体系。
   谷牧先生自身的古画鉴赏能力本已相当高超,而其身边更是不乏顶尖的书画鉴赏高手,刚才我们就说到,当年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的七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便是在谷牧同志的直接关心下成立的。而在谷牧的古代书画收藏过程中,有一位高手对于谷牧的影响很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今我们已经很少能够了解到他的这些片段了,这个人就是康生。

康生(1898-1975)

   康生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和另一位RP有点问题的郭沫若先生的各种互动,至今听来仍然十分有趣。在漫长的动乱岁月中,康生飞黄腾达,一直为毛泽东所信用,作为政治局常委赫然成为中央第四号人物;郭沫若则迭遭丧子巨痛,以不断讴歌"文革"而力求自保。康生写字经常左右开弓的,这幅不到 1平尺的康生左手《革命》居然拍出了  414万元的高价,令大象当时"伙呆"。这件拓片既能反映康生对于谷牧收藏的重要影响,也留下了康生和郭沫若的一段有趣的互动。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大象说一下大概的历史背景。莱子国大约始于西周初年,一度是胶州地区的一个强国,都城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烟台龙口市一带。有记载显示,莱子国的冶铁技术在当时中原诸国中是十分领先的,到了公元前567年,莱子国为齐国所灭,结束了500年的一段历史。之后,莱子国部分贵族被迁到距离旧都几百公里以外的今滕州西南的泥梨城遗址附近。
   公元16年,莱子国贵族后裔举办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动,撰文立石,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有意思的是,这块珍贵的石刻刻完后,居然沉寂了一千多年,一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被人偶然发现,如今存于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莱子侯石刻以隶书写成,自发现以来被众多金石学者高度评价,郭沫若称其"世所罕见,金石研究必从解读此石开篇"、"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谷牧收藏的这件莱子侯石刻拓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清中期石碑刚刚被发现之后的初拓本!
   如今所见的莱子侯石刻原迹上留下了嘉庆二十二年颜逢甲等几位文人旅游时刻下的"到此一游"——"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但谷牧旧藏的这件拓本却不见颜逢甲的"到此一游",可见他所拓年代要早于嘉庆二十二年,应该是如今所存世的最早版本的莱子侯石刻拓本了!

   吴湖帆的外祖父、一代金石名家沈树镛在道光二十六年在此拓本上题写道"石在山东邹县卧虎山,嘉庆丁丑滕县颜逢甲访得之,移入孟庙。颜君有题记附刻,此出土初拓旧本,故尚无颜迹也。"之后,沈树镛、赵之谦将此件名品著录入《补寰宇访碑录》中。

   这件名品之后辗转为康生所得,康生在拓本上数处长题,极为用心的写上了长篇考证观点,足见其深厚的学术涵养了。
   谷牧先生的收藏总是离不开康生和郭沫若两人的有趣故事,大象之前曾经提起过"比目鱼"的段子,康生写的一张纸条上说:"比目鱼同志:若论书法,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得强。"不管真假,这两个人还真是有点处处较劲呢。在这张珍贵的拓片上,也留下了二人的有趣互动!

 

   这件极为珍贵的拓片当年是郭沫若所梦寐以求的,但最终还是被康生捷足先登了,而到了1963年,康生邀请郭沫若观赏拓片,郭沫若才"有幸"在上面留下的题跋手迹,但最终郭某人还是有缘无分啊,哈哈。但康生却是十分重视郭沫若的考证意见,将郭沫若对于它的长篇研究抄录于拓本上方。相比较流传甚广的"比目鱼"段子,这才是两人真正精彩的一段插曲吧!

康生和流传甚广的"比目鱼"段子

   正如昨天大象写的刘罗锅一样,大象的历史观是,历史人物一定是有血有肉和多面化的,而绝对不应该被脸谱化。有清廉美誉的刘罗锅还是通过文字狱害了不少人;而如今被带上负面典型面具的康生无论其在那段历史上的功过,他的书法造诣,他的学术涵养,以及他对于古物发自内心的热爱,都是我们今天能够真切体会到的。
   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谷牧的古画藏品看,在当时,他的收藏应该是受到了康生的不少影响,而有关康生的古物情结和鉴赏眼光,我们结合很多来之不易的珍贵史料,为大家简单的举例如下。
   1、作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康生的工资自然不低,有不止一个人的回忆录记载康生的生活十分简朴,而是喜欢将闲钱用来买古物,尤其是砚台和古籍善本。
   2、如今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卷》的故事相信应该有不少人都了解,它是1964年邓拓先生所捐献的。当时邓拓先生为此花费了5000元的绝对"巨资",但是却被人指责搞文物投机,还告到了刘少奇处。最终,康生出面保护了邓拓,也保护了这幅珍贵的作品。
   3、文革开始后,康生明确反对把文物归为"四旧",从如今的历史记载上,并没有看到康生破坏过一件文物。
   4、根据谷牧先生自己的回忆,康生在1975年临终前自己刻了枚"交公"字样的图章,并在自己的收藏品上都打了"交公"章,他自愿把毕生的藏品都捐献给国家。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