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时刻:薛珺个展在星空间举办

骤雨时刻:薛珺个展在星空间举办

骤雨时刻:薛珺个展在星空间举办

日期:2016-08-08 11:44:28 来源:新浪收藏

展览 >骤雨时刻:薛珺个展在星空间举办

薛珺:骤雨时刻海报

  薛珺:骤雨时刻
  酒会:2016年7月30日15时
  展期:2016年7月30日— 9月10日
  地点:星空间,北京市朝阳区半截塔路55号七棵树创意园C5

 薛珺 骤雨时刻-狂飙 No.10

  2016年7月30日至9月10日,星空间将呈现薛珺作品展“骤雨时刻”,展出艺术家2013年至2015年间的架上绘画作品。繁复的笔触与有限的色彩,其间的自然之力并不被画布所限,直达更深远的所在。

薛珺 骤雨时刻 No.8

  房方:你是在河北出生的吗?
  薛珺:对。其实我不太喜欢谈这个事,我喜欢谈“潜出生”。这个薛大概有三支,一支山东一带,春秋战国齐国一个大夫的封地;江苏一带也有一支。我自己感觉我是游牧后裔。在唐的时候,有一支突厥薛延托部汗王被唐太宗归为封疆大吏,在杭爱山脉一带。
  我从四、五岁到了青海,在那生活了有五、六年,我父亲是二炮某部的军人,他属于工程兵,最早在云南、老挝、缅甸。青海的时候,也不属于兰州军区,我们部队后勤大院多是原子弹、氢弹核爆基地家属,祖国最牛的洲际导弹出自这里。当时除了家属院之外,周围全是娃子部落村。
  房方:“娃子”是指当地农村的小孩吗?
  薛珺:周围叫“娃子”的少数民族,解放前是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属于部族酋长的劳工,当时都这样称呼,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在附近。部队供给是军用罐头,还有整羊、牛腿、大桶梨罐头、成箱的新鲜蔬菜,供给特别丰富,相对地方要好些。
  房方:那你的童年有一半是在青海渡过的?
  薛珺:嗯。所以我一直有一种“潜出生”的感觉,就是一个草籽,落在哪就是哪,吹到哪、滚到哪就是哪,潜
  薛珺 Xue Jun/《骤雨时刻-狂飙之九》 A Moment of Rain – Hurricane No.9/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90×150cm/2015
  意识中我来自于更遥远的地方。
  房方:那你父亲应该是有一定军阶的吧,才能带家属?
  薛珺:是。当时部队后勤大院楼区很热闹,很多不同口音的小朋友。我父亲经常出差,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地后勤。因为存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落差,周围的环境不太安全,娃子晚上经常偷东西,有时后勤大院一晚上二、三百头猪全没了。
  房方:活猪也能弄走?
  薛珺:墙抛洞,赶走,后面就是山,服务社仓库的白砂糖、毛巾、盐、茶叶、手套、肥皂他们都喜欢,一晚上也都给劫走。有时候白天他们也会拿菜交换日用品,白天周围有一个班在巡逻,枪里面是十发橡皮子弹,打上去一个白点。
  房方:小时候在那玩什么呢?
  薛珺:抓蜜蜂,叠飞机,电影院捉迷,五一、八一、十一,去城里游公园。西宁市里面有几个大寺、公园,还有“大十字”。
  房方:“大十字”就是商业中心?
  薛珺:商圈。城里面是各民族居集区,市贸混杂。我上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是上海知青,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上海的、山东的、四川的,甘肃的……那时候周围其实并不安全,因为有各民族混集,有一些冲突,比如有时候上夜班的人就会失踪,过一段在山里面就可以发现尸体,白天也有娃子截路。春秋的时候,会有很多军车拉着发达地区的劳改犯,拉进山里去做活。
  房方: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
  薛珺:回到地方之后,之前喜欢涂鸦。四年级以后,学习成绩一下子特别不好了。围着河边转老钱,还有看《故事会》,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对上课实在没什么兴趣,感觉极其枯燥。对历史,自然,地理,语文比较感兴趣。考学也考了一个不算好的学校,初一的时候就开始跟一个老先生学画国,画水仙、梅花、白菜,那位先生解放之前在北京,落寞之后回到地方群艺馆,文革的时候好像也被整了,退休在家画国画,养花草。老先生没事的时候,也给我们看一些他的收藏,讲些故事。
  房方:他收藏什么了?
  薛珺:他收藏东西挺多的,各种宝石、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后来我们快上初三的时候,他去他姑娘家,回来之后,他的小院被盗。他报了警,有一些东西被文物贩子卖掉,有些东西就归公了,这老先生神经开始恍惚,生了病,我就不再去他家,去美术班了。再后来,高一我就经常去石家庄学画画了,认识了很多朋友,不怎么回家,跟着比我大的人整天在考班。高一有一个比我大好几岁考美院的朋友,送了我一本《印象派技法》,一个小方本,我当时看的特别认真,封皮就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房方:一下兴趣完全转移到与艺术有关的这些事里来了?
  薛珺:对,也不知道什么是艺术。
  房方:高中以后呢,就上了河北的专科?
  薛珺:嗯。我们考学的时候,是徐福厚刚当系主任。他从湖北美院上尚扬研究生刚回去,所以有一些新的气象,经常聊“尚扬黄”。
  房方:走出校门之后呢?
  薛珺:有时候拿点画给徐福厚看。
  房方:你是哪年毕业的?
  薛珺:我是96年。97年画了一批汽车之后,参加省里一风景大展获了优秀奖,中间就停了,就干其他的事。99年的时候在沧州市劝业场,组织了“相遇十字街多媒介艺术展”。
  房方: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北京?
  薛珺:考学前,初三的时候,就经常来北京,我舅在首钢,经常去他家,他有套闲院子好像是日本时期的,格局很好,我就画点画,有时去法海寺山上画速写。之后的时候来中国美术馆看展览,陈逸飞、夏加尔,米罗,
  巴尔丢斯的展览啊,原作是跟之前看过很多的杂志上的都不一样。
  那时候,我去国际艺苑看刘野,二段,还有央美画廊展,当时开始流行在公寓里实验林松的最有名,也是中国最早实践空间。现再看搞文字批评的也挺会给各类中国当代起名字。当时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多么重要,后来发现,有很多重要的人物都在那做过展览。买黄专出的《画廊》杂志,有各种工作室的报道,还有介绍中国最早的画廊模式。
  外文书店台湾《艺术家》45届威双特缉,十届卡塞尔特缉,《今日先锋》买回来就是跟圣经一样神神经经地反复看,开始根本看不懂这些专词,需要上下文的艺术史学习。
  房方:当时想过做一个艺术家会有出路吗?
  薛珺:嗯,原来在学校里面老师事挺多的,不怎么管,都自己画,比较渺茫。后来看杂志,特别是看石冲的成名作《鱼》,《行走中的人》的报道,再看原作,自己租房子躲起来画画,就觉得这个事,其实挺好的。
  房方:那你怎么开始呢?
  薛珺: 开始自己租房瞎折腾了,经常来看展,买书,泡三联书店。
  房方:大学毕业之后谁养活你?
  薛珺:家里给点钱,跟朋友们办过画班、画广告牌,广告牌那时候挺赚钱的,就是挺累,一个广告牌一两千块钱。当时我画的画都很小,用小毛笔,受《印象派技法》那本书影响。笔都磨秃了,舍不得扔,就出现这种效果,独特的东西出来了。
  2000年前后,在北京看到一些新东西,完全是应接不暇的,每次我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都能见到没有见过的,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冲击特别大。我开始是画了一些肉,然后做了一些照片,和当时的 “对伤害的迷恋” ,“不合作方式”,“后感性”处在一个阶段,只是没有融到北京的潮流中去。2002年之前那段时间经常去四合苑、红门、藏酷等去看画廊展,在花家地朋友处轮着住,感觉艺术家可能都不想工作了,每天在一起聊、一起侃。再后来看到周春芽也画了一批红肉体,几乎在一个时期,但我并不知道。上海的“超市”我更喜欢,与你马上做的“下一站,卡通”,毫无疑问很鲜的时代来了,前面的几个展多少有“85”与“后89”的紧张惯性。
  房方:那你最早的绘画题材“肉”又是怎么出现的?
  薛珺:1999年夏天,开始画剥了皮的肉,直接的原因是打过一次架,烤串的时候喝多了,手被酒瓶扎破了,缝了7针。到晚上朋友就带我去缝针,一下就冷静了——自问自己跟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有什么区别吗?这之后,一下定了40个50cm×60cm的框子,开始画肉。肉,是从医用解剖书的图里面产生的,开始比较写实,再后来,点、线全出现了。这批作品当时起名叫《痛》,画这些作品,我感觉是一下让我变得特别聚焦了,生活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虚无缥缈,有很多事情你需要敬畏,不能这么无理。出事那天,我被对方的酒瓶扎了,就去朋友那儿拎了把菜刀,结果让朋友给按下了,他说你只要拿出去,抓着就可以判十年。
  房方:2003年以后你就基本上以北京生活为主了?
  薛珺:嗯,后来在北京酒厂有了工作室。之前画过一些肉,细胞颗粒。在酒厂的时候,把肉“敲碎”了,变成了望京一带的建筑,整天穿梭于望京一带嘛。
  房方:从画肉到画城市,是怎么转变的?
  薛珺:主要是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每天在不同地方穿梭,罗伯特的书店、酒吧、朋友开的饭馆,吃饭、聊天、喝酒、看展览,从乡村到城市,楼群、四合院、城乡结合部,各式各样的外地人混杂。有时候在草场地路边碰上艾未未,有时候碰上站台中国的孙宁领一帮人,穿来穿去。在公交站都能碰着赵赵,都不认识,不熟。有时候去找老汉斯,他挺悠闲,喝个咖啡,坐那看看艺术家资料。当时开始画城市的时候,一下跟肉的感觉就没有太大关系了,仿佛前几年的生活,就一下被各种东西敲碎了。这些画出现了分离的点,线,堆积块。
  房方:除了绘画的题材在转换,之前进行的那些摄影的尝试也在继续么?
  薛珺: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拍厨房,参加了郭盖展《我是中国》,杨福东、蒋志、宋永平等当红影像艺术家都参与了。后来798时态空间徐勇邀请参加他策划的展,艾未未看到也反应不错说:“在文件仓库随时可作《厨房》的展览”。但是拍了一段,就是变的越来越没有兴趣了。有点按照一个套路,工人的、农民的、教师的……各种人的厨房,加上后期制作,洗照片、做照片,感觉比较麻烦。影像方面感觉有一些束缚比较严重,比如说器材、后期加工都不是自己所能够把控的。而绘画反而是手到擒来、得心应手,有自己可表达的一方天地。但画画需要面对的是,第一画卖不掉,而且,你也肯定也没有更多的参展机会。因为那段时期艺术圈出来很多新
  的艺术形式,整个还是受到YBA的影响。
  房方:那都市景象,是怎么在你的绘画当中逐渐消退的呢?
  薛珺:跟生活有关,一是工作室2007年搬到318去了,出去的时间相对少;同时,我也更注重自我性格的解读。我更感兴趣超现实主义了,特别是玛格丽特,我有一本他的小画册,还是考学前高二买的。玛格丽特对我的影响主要还是画面的心理因素,所以2008年之后,我的画面越来越“晦涩”,有很多潜意识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具体到绘画的语言上,其实又受了很多国画的影响。
  房方:语言层面上是怎么受到国画的启发的?
  薛珺:从一片江南的董源,到王蒙,梅清,石涛、齐白石,现当代袁旃,黄荣禧,于彭,陈福善,朱兴华,特别是董源的点,他们都非常吸引我。
  房方:这个阶段在题材上进行了很多尝试?
  薛珺:当时是在“打碎”,豆荚也有、三角板也有、城墙也有、树根也有、花生也有,也有一些心电图、河流。一直到2011年之后《疆域》这批,就突然微观了,局部了。更多的是我脚下的路,这源于什么呢?小学在青海的时候,我们都要穿过一片菜地,之后全部是荒土地,乡村小路,下雨的时候,我妈给我送雨鞋,全是泥巴。但我的《疆域》中没有泥腥味,心理因素更加强烈。
  房方:你的作品虽然是用丙烯、油彩在画布上完成,但是几乎看不到西方油画的“传统”,反而从画法上你更关注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大师,那你为什么不直接用国画来画画?
  薛珺:我始终认为,国画是有素养的有点洁癖的人干的。我一见宣纸和墨,就感觉文雅的气息太浓,而我不是一个这样的人。我需要有硬度的,有触摸感的,有刺味感的,油画可能更适合我,它适合我需要的自由度。我现在就是可以用这句话说吧:“专业的业余害人,业余的专业养人。”
  房方:你是不是认为艺术家的个人实践,实际上应该是基于去发觉自己独特的某种癖好,并且去扩大和深入的去滋养这个癖好?
  薛珺:应该说不是说癖好,应该是说像尼采讲的,“成为你自己”。
  房方:说到“自己”,关于一个更大的“自己”,也就是关于民族、关于大历史,你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对吧?
  薛珺:是。近几年的画和玩石头有关,更喜欢它的根性成因。阿拉善的玛瑙、戈壁的玛瑙。虽然之前看过巴西的玛瑙和东北的玛瑙,花纹和图案都很漂亮的。但是接触到阿拉善石头以后感觉它既有美丽“漆皮”图案、色泽,还有外表上的一种奇形,是一种风吹日晒的硬朗与内柔,而且资源已枯,现在玩的是外蒙牧民的货。我小时候也有这种在西北的经历,所以喜欢看些草原民族,特别是蒙古的历史,去元中都、上都,有一个强烈的疆域感。元代创造了不同于唐宋的多元众国文化,但是现在我们几乎都不了解各汗国对当今世界地垣格局的影响关系。
  族性考古带来地区文化特征德国表现,法国具像,英国殖裂,意大利超穹,美国波普,日本卡通,都是部落遗传。近现代文明兴起于北半球,基本有三条线构成:蒙古西征,郑和西航,哥伦布寻找东方。
  房方:你这张“成吉思汗”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薛珺:2007年至2008年。我对成吉思汗一直感兴趣。我当时画这张画的时候就是一种敬畏的心理。因为他造成现当代(东西方)文明的交错性,也遗留了很多至今无法解决的种族问题,他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我现在如果不在工作室里画画,就经常查阅幻听这些(历史)空洞,感觉太过瘾了,会让我有时空转换的感觉,情不自禁的,这些庞大的线索就渐渐的变得清晰。我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兴盛,是来自于东方的启示。
  房方:你怎样看你现在的画与画廊与时代的节点关系?
  薛珺:艺术史需要想象,在考古范围内的艺术史,时间性淘汰不对应的时代性,使艺术史空乏概念成为陷阱。自西方印象派开始莫奈《睡莲》,凡高《向日葵》,塞尚《山性》,高更《岛隐》到后现代杜尚《牌局》,波于斯《释疑兔》,卡普尔《气流》无不与东方结缘。
  艺术史需要起始部落的古老书写,在族群文明启示下;《后八九》香港汉雅轩,《新东方》台湾大未来,《坏孩子》北京星空间提示并开拓了华人在“东方性”全球视野里的现当代艺术新现象,梳理并呈现出华人艺术史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与秩序走向。
  我的画正是这条走向的宏观想象,是晦涩心理的远游仪式与靡磁青穹的局部微颤……

  薛珺 骤雨时刻-狂飙 No.9

  薛珺
  1975
  生于河北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1 
  薛珺个展,东站画廊,北京,中国
  2009 
  厨房的革命——个人影像展,GTZ OFFICE BEIJING,北京,中国
  2008 
  厨房的革命——个人影像展,Paratissima,Torin,意大利
  群展
  2014
  疆域——薛珺&梅婉婷作品展,鸿坤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意大利
  2011 
  盛夏联展,Hanart T Z画廊,香港
  2010 
  A Selection:Beijing Painting,Hanart T Z画廊,香港
  2009
  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首届重庆青年双年展,重庆会展中心,重庆,中国
  绘画的新版图——中国盒子:第四届布拉格双年展,Karlin Hall,捷克
  2008 
  香港大世界,Hanart T Z画廊,香港
  艺术不是什么——798艺术节主题展,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2007 
  薛珺&林东鹏绘画展,Hanart T Z画廊,香港
  薛珺 Xue Jun/《骤雨时刻之八》 A Moment of Rain No.8/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18×148cm/2014
  2006 
  第二届宋庄艺术节:新民间运动-公共生活的重建,北京,中国
  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青浦,上海,中国
  2003 
  首届巴黎油画精品展,巴黎,法国
  我是中国——中国影像2003年度影像展,建外现代城,北京,中国

薛珺 骤雨时刻 No.6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