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名单确认工作完成之后,我们除了会挑选一些参展艺术家来分期做介绍之外,还会根据作品特色,对一些参展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希望通过这种访谈的形式,让观众能够从艺术家的创作角度上解读参展作品,更好的理解参展作品与本届美展主题的相互关系。
本期介绍艺术家:王友身
王友身 ,1964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王友身是知名观念艺术家之一,他不断在利用媒体材料和符号的方法上进行着实验,对文字所处环境的特殊意义和文字所延伸出来的涵义有很强的敏感性。他的报纸系列作品暗示了新闻媒体对人们无所不在的影响。自1994年起,他利用图片成像和清洗两种相对立的化学程式开始了他的“清洗”系列,表达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时间的质疑。他常采用新闻图片和私人相片创作各种不同的重要主题。
专业评价王友身的创作时间与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艺术的历史完全同步,他的作品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观念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静观其将近30年以来的创作,我们看到的是完整、严肃而丰富的创作序列。和大多数艺术家不同的是,王友身坚持以媒介和媒介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而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特殊位置正来自于他对媒介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洞察、实验和研究,——黄专( 选自:《媒介即艺术》,《王友身:媒介即艺术(1984 —2014)》,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年)
来自北京的王友身,因为一直致力于新闻媒介的工作,他对文字和文字所延伸的含义,尤其是文字所处环境的特殊意义,有着很强的敏感性。王友身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既是文化的,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的。——吕澎《时间的生成与消失 - 王友身的艺术》 2007
王友身30年以来的创作创作是从个体与肉身体验角度展开对于历史和现实的重新思考,他也由此实现对于冰冷而庞大的体制的批判,这些思考和批判也因此具有超越理性的穿透力和特殊的温度。王友身的作品是90 年代以来中国观念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多数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观念批判一直是围绕着自己的角色身份的转换而发生的,而且很多时候将作为对象的观众的个体体验作为作品的一扇大门对外部世界敞开着。——皮力 ( 选自:《观念的温度:王友身艺术创作中的语言逻辑》,《王友身:媒介即艺术(1984 —2014)》,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年)
据《艺术新闻》2000年报道,王友身的艺术创作一直与“新闻”﹑“报纸”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早期,他擅长利用报纸作为创作的媒材以及展示﹑传播﹑与外界沟通的媒介。“90年代中期以后,王友身逐渐将关注的焦点转向至新闻影像本身,直接利用传播媒体图像的资源,以使作品更“新闻化”。同时,他也开始更加关注作品﹑作者和观者之间的关系,[...]这其中蕴涵了许多交流﹑互动﹑社群﹑沟通﹑分享的涵义。 ”

王友身 / 报纸·浴巾 / 1991 / 丝网印刷、棉布、衣架 / 120×51×1cm
正如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吕澎先生评价的那样,王友身的作品中,“他用报纸印制窗帘悬挂于各种窗户上,用报纸印制的各种生活物品围绕在我们现实周围。这种暗喻方法,想告诉人们去突破媒介对你的影响,而去寻找自己做各种事情的理由。”

王友身 / 清洗·新闻水 / 2012 / 新闻照片、水、显影盘、夹子、报纸/ 尺寸可变

王友身 / 每平米10 / 2010-2015 / 石膏板、照片、木板、胶 / 100×100cm×4cm
以下为采访正文(王友身=王)
您之前对南京国际美术展有所了解吗?被提名后是否有新的认识呢?不太了解。开始有些认识。
本届美展的主题“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既涵盖历史意义,又要考虑现实问题,还引入了经济学术语,最后却以艺术来呈现,您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
王:我们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现实语境及其反应、态度、途径和问题。
您这次参展的作品是?其作品的形式是?能大致的介绍一下创作思路吗?
王:是《剩余物》,是装置作品。由三件作品组成,是自1990年代以来,我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不同展览的剩余物。它们是我30余年艺术工作的基本线索和原始档案,它们是不断地被打开、存储、覆盖、呈现和展示。
您了解我们这次美展的策展团队吗?这次的团队非常的国际化,由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深策展人共同组成,您对这样的构成以及展览的最后呈现有什么期待吗?
王:了解部分中方成员,如总策展人吕澎先生和卢迎华女士,我们均有过长期合作。很期待本届国际化策划团队的工作成果。
您认为对于一个好的展览来说,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王:如何实施有价值的现场和非现场。
南京国际美术展自创始之初起,秉承两大功能和责任,一是面向大众的美育,二是以颠覆传统美术展的模式来公开选拔艺术家,作为艺术家,您对南京国际美展的这两大功能和责任是怎么看的?王:很期待。
南京国际美术展是民营艺术机构创办的国际性美术展,您对民营艺术机构来运作这样一个大型的国际性美术展览有什么期待吗?
王:持续性。
展览经历:重要个展
---1998年
“王友身·暗房”,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03年
“王友身·清洗”,盒子画廊 ,布鲁日,法国
---2013年
“王友身·王”, 明尼苏达大学艺术中心,明尼阿波利斯,美国
“王友身·友身”,明尼阿波利斯影像中心,明尼阿波利斯,美国
---2014年
“王友身·每平米”,香格纳北京,北京
---2016年
“王友身·外交公寓”,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
展览经历:重要联展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1年
“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
---1992年
“群星会—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外围艺术展”,卡塞尔,德国
---1993年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1994年
“中港台当代摄影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
---1995年
“新亚洲艺术展”,麒麟美术馆,大阪;东京艺术基金会,东京,日本
---1996年
“前景 96”,锡恩美术馆,法兰克福,德国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北京
---1997年
“另一次长征—90年代中国观念和装置艺术”, 基石基金会,布雷达,荷兰
---1999年
“亚洲装置艺术展”, 床垫工厂美术馆,匹兹堡,美国
---2000年
“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
---2002年
“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广东美术馆,广州,广东
---2004年
“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5年
“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历史重构”,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北京;
奥尔布莱特·诺克斯美术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美术馆, 纽约, 美国
---2006年
“创造历史”,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广东
“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巴西
---2007年
“第二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省艺术馆,武汉,湖北
“'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8年
“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北京
---2009年
“意派: 世纪思维—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0年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 北京
---2012年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OCT当代艺术中心, 深圳,广东
“媒介研究—母题与个案”,林大艺术中心,北京
---2014年
“新作展1—让现代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OCT当代艺术中心, 深圳,广东
---2015年
“2015艺术长沙—连接中国的桥: 历史, 科技, 诗与雅”,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长沙,湖南
---2016年
“世变”, Para Site艺术空间, 香港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