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号位于上海M50创意园区内的NA SPACE举行了开幕式,NA SPACE由上海青年收藏家慧娜创建。近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青年藏家群体愈发活跃,纷纷创建美术馆、基金会,设置艺术奖项、非盈利空间,或是染指媒体传播及博览会等诸多领域,主动参与介入到整个艺术系统生态链的完善及建设中。中国当代艺术历经30年发展,在生产过剩且趋于同质化的当下,慧娜这代与当代艺术正好同龄的青年藏家群体,即带着他们从家族父辈那熏染历练出的眼力及决断,又不乏良好教育背景塑造的艺术素养及独立个性,以及对于未来艺术发展格局的脉络趋势之把握考量。这一代际人群,彻底跳脱前辈们单向收藏的闭合传统,将以往仅限于私人领域的趣味爱好,转而进入公共空间,寻求主动发声、形成影响,进而融入更为宽泛的文化形态,以获得话语权。
收藏家李慧娜
谈及NA SPACE,慧娜直言首先它将以非赢利空间模式而存在。作为一种探索未来可能的开放机构,它会是一个多元艺术试验场,支持主张创新颠覆与包容并蓄。即希望在相对封闭、压抑、机械的艺术系统外提供另一条小小的路径,给一些远离“主流”或是“商业” 太久、难以获得青睐的另类艺术生产及艺术团体、个人提供一些微薄支持;更着力于促成当代艺术与外部的、新鲜的各种文化现象切磋交流,通过交叉实践的媒介活动沉淀并生成出具自我特征的文化属性,在新语境中孕育出文化艺术的新生能量。譬如团队已经运营的APCPAC亚太当代表演及艺术中心,即立足且不限于:当代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戏剧、建筑、工艺及相关学术研讨等等不同媒介的综合型国际艺术交流机构。不难看出,机构主人的勃勃野心——期盼一切乏文化艺术边界的模糊,期待不同文化元素的混合渗透,期待未知、碰撞、实验、交锋! 任何时代,规章与模范只会毁灭天才与艺术!
展示与分享艺术作品,自然是未来空间的另一常规安排。此次为空间开幕而带来的慧娜私人收藏展,规模虽不是很大,但作品的质量上乘,阵容则从徐冰、蔡国强、张恩利、汪建伟到小刘伟、郑国谷、孙逊以及杨心广、郭熙等,都是极具个人风格、注重观念的艺术家代表。自身油画专业背景的慧娜坦言,由于国内当时学院艺术系统滞后之故,她完全排斥当代艺术。直到2011年,一次机缘巧合下首次出手,花费了千万元巨资从匡时拍下徐冰重量级作品《新英文书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此之前,慧娜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关注于较为传统的收藏门类。徐冰的这件作品,激起了她对于当代艺术理解求知的浓厚兴趣,也可以说,这件作品为她搭建了从传统到当代、从技法至观念的桥梁。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架上、雕塑、影像、装置均有涉猎,慧娜也逐渐将眼光从二级市场转向了一级市场,画廊、艺术博览会更是提供给她学习观察及分析判断的诸多背景知识,也令她接触到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以及全面的艺术生态面貌,对于未来,进而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主动参与建设的行动考量。由己及人,慧娜想到更多徘徊于当代艺术门外的同龄人,毅然接受了交大巨人商学院的合作邀请,并担任艺术品投资研究院院长之职,在不久的将来,NA SPACE还会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学习、分享、传播的综合平台。
身处这个纷呈繁复的物化时代,流行文化、商品化、娱乐化等产业的无限膨胀影响侵蚀着艺术生态的发展。面临如此的挑战,同质化的艺术正迫切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可被关注的诸多对象、身边可感知的种种实在,以此去尽可能拓展艺术的原有维度,以生成出对于当代文化艺术形态的重新解读和特殊发现,孕育出全新的动力机制。这种转变,对于从小浸淫于传统,又有着六年当代收藏的慧娜而言,显然也是深思熟虑后水到渠成之举。由观察到介入到行动,长筭远略,任重而道远,年轻一代藏家的自我文化身份和个性精神特质逐渐清晰鲜明,这个现象可谓极具时代性。有理由相信,当下,他们实现自我的每一个行动都会成为种子——无论其多么微小,都仍是创造未来的种子。